【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北极星固废网讯:垃圾去哪了?末端处置,尤其是湿垃圾的去向,是代表委员最关心的环节。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市湿垃圾单日最高产生量已超过9000吨,现有湿垃圾处置能力却只有5000吨左右。根据现有规划,到“十三五”末,上海湿垃圾的处置能力也只有7000吨/日左右。
“垃圾分类进入2.0时代,应该进一步优化分类标准,终端处置体系也应再加强。”市人大代表李俊兰指出,过去半年里,浦东新区收集到51吨有害垃圾,但末端处置能力仍欠缺,亟待建设专业的处置场来处理。
为了弥补湿垃圾大型末端处置能力的不足,目前,上海各区都在积极推广分布式小型湿垃圾处理设备。市政协委员史吉平通过实地调研后发现,不少地方湿垃圾处理设备耗电量大,运行成本高,处理过程产生异味,设备利用率低,甚至成了摆设。由于湿垃圾原料成份不一,生产出的有机物成份也不稳定,亟需制定相关质量标准。
“要加强分布式小型湿垃圾处理设备的运行监管,对全市分布式小型湿垃圾处理设备使用情况展开调研。”史吉平建议,相关部门要出台分布式小型湿垃圾处理设备采购指导目录。
市人大代表李震说,目前此类设施设备主要集中在园区、居民区、商务楼宇等湿垃圾产生量并不大的场所,其中不少设备试验性、展示性的成分更多一些,而菜场等湿垃圾日均产生量巨大的场所的设置率并不高。李震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或规范文件,及时淘汰展示性的设施,使湿垃圾真正实现就地处置。
刘其龙委员建议,市级层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性投资运营的末端处置成本控制,科学选择处置工艺、设备种类和项目投资规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举报/反馈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

80.3万获赞 37.8万粉丝
全国能源领域内容聚合平台
《中国能源报》社官方百家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