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王延亭、周恒、记者尹明波报道 山东省邹城市锚定“济宁争第一、全省进10强、全国进30强”的奋斗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2021年,邹城市GDP达到960.55亿元,同比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4.18亿元、同比增长5%。在山东省政府公布的2021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化评价结果”中,该市入围综合评价“先进县”,成功创建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百亿强企方阵,建设京沪廊道先进制造集聚区
邹城坚持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牵引,认真落实制造业强市战略部署,立足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全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兴产业,建设京沪廊道先进制造集聚区。
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做强“1+5”主导产业,策划包装总投资1038亿元的109个百项重点工程项目,实施荣信50万吨乙醇、山能智慧产业园、泰玻12万吨玻纤、珞石未来工厂等重大产业链项目,15个项目纳入省级盘子,矿山装备智造产业成功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5%。
培育百亿强企方阵。出台《关于扶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组建15个助企攀登小组,成立116人的联系服务团队,实施骨干企业攀高和“双20”企业攀升计划,“一企一策”顶格助力89家企业加速向百亿强企、“四新”企业、专精特新三大方向攀登。2022年上半年,完成助企攀登企业登记业务86件、新增项目立项24件,获得金融机构融资6.15亿元,解决人才需求118人,保障土地指标1200余亩。
提升园区发展能级。成立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创建专班,制定“1+5+N”工作方案,实施“双碳”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一区三园及12条产业链布局。以综合管网建设为牵引,抓好公共智慧停车场、12公里供汽管网、17.7公里供电线路等配套工程,实现园区企业用汽全覆盖,在全省做到价格最低,锻造区域最具比较优势开发区,2021年列全省17名。
实施“双百”城市战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主动融入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布局,按照百万人口规模、一百平方公里的定位建设“双百”城市,拓展县域开发空间,推动城区由“滨湖发展”进入“拥湖发展”阶段,打造产城融合的载体、城乡融合的平台、幸福生活的家园。
规划引领优格局。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编制市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面向未来、城乡统管的空间规划体系,城市规划面积达到103平方公里、扩大一倍。老城做“新”、东城做“精”、孟子湖新区做“靓”,全市中心城区面积近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5.5%。
工程支撑强配套。坚持以路为脉、以路兴城,统筹推进63公里的37条城市道路建设,构建七纵七横路网体系,为融入区域发展拓展空间。实施片区开发工程,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实施基础配套工程,推进城市绿地、公交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构建“15分钟生活圈”。
品牌打造显特色。着眼于“水、文、城、人”四大核心协调发展,实施“三河两山”生态提升等专项行动,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健康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打造全省品质城市建设典范。
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县域创新高地
抢抓纳入全省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机遇,跳出就改革抓改革惯性思维,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抓好综合改革试点。成立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高标准制定试点实施方案,聚焦6大领域,确定24项重点改革目标,细化分解108项具体任务,全力完善“1357”工作体系。2022年争取省级以上政策事项50项,9项工作经验获国家级发文推广,29项工作获省级发文推广。
深化“放管服”改革。创优“民事不缓、邹鲁帮办”服务品牌,变“项目围着窗口跑”为“审批围着项目转”,深化“云上宠企”品牌建设,创新设置“流动e窗”,新增市场主体6655户,在营市场主体突破10万户,荣获济宁市2021年度营商环境评价第1名。
强化科技创新。实施全省唯一“智慧化工园区科技示范工程”,64家企业入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4家企业入选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数量列济宁市第1位。72家企业入选济宁市高企培育库,帮助60家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搭建聚合平台、智能过程控制中心等53个科创平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7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深化文旅融合,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
邹城市主动融入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化强省建设,深挖文化“富矿”,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全力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被评为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全省首批全城旅游示范区、全省文化消费示范市。
文化影响力全面提升。推动“两孟”提档升级,推出《孟子文献集成》《孟府档案全编》《邹鲁文化丛书》等研究成果。以“两孟”“伏羲”“梁祝”等邹鲁核心文化为脉络,构建“天时同风”“地利合乐”“人和情美”“匠心手造”四个展览篇章,打造全省唯一的国家非遗展示基地。连续16年举办母亲文化节,持续举办国际青年儒学论坛、邹鲁文化城市座谈会,在交流互鉴中擦亮邹城文化品牌。
文化融合度全面提升。做精做优“孟子修学游”“邹东深呼吸”两大旅游品牌,出台《“个十百千万计划”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施意见》,激活万众创业,推动文化产业赋能城乡发展,相关经验做法被省文旅厅发文推广,邹城获评首批山东省文化旅游消费示范县。实施“山东手造·邹鲁尚品”推进工程,郭里伏陶成功入围全省“优选100”,上九山村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辛寺、灰城子等村入选全省景区化村庄名单。
文化普及度全面提升。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依托孟子学堂等阵地,打造100处“种文化创生活小院”,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组建“孟子乡音服务队”,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万余场次,惠及群众30余万人次,承办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
普惠民生福祉,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城
邹城市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群众最“盼”的事,解决群众最“难”的事,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努力让民生工作更有温度,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人民共同富裕上实现新提升。投资9.52亿元实施10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以上。
打造优质教育体系。开展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三甲”同创,20家镇街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标准,人民医院、中医院和16家基层卫生院成功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建设均衡教育体系。2022年新建北城、铁西等6个教育园区,可新增学位3万个,整改15处学校取暖、34处学校用电、383处消防,净化美化100处校园,打造一流教学环境,2022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率64.3%,其中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增长15.4%,2名考生进入全省前50。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参保规模和档次,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编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始终树牢底线、防线、红线思维,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坚决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构建“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体系,保障群众更加美好生活。
健全完善就业体系。创新“一对一”12333就业服务模式,2022年新增城镇就业4091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996万元,开展职业培训4842人次。成立236家村级劳务中介,在全省率先实现村级劳务中介服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