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上空盘旋
机器人在地面怒吼
一发发子弹在起伏的场地内击打着
牵动着选手们的心
操作手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
身边的队友大声地呼喊助威
一个个“机甲大师”
就在这方寸之间脱颖而出
这场面
可不是在某个游戏、
哪部电影里发生的
而是科技爱好者的顶级盛宴
——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的现场
来自各高校的队伍整装待发
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
为了最高荣誉一决高下
这是无情机甲的决斗
也是深情青春的乐章
今天
我们的故事就要从这里讲起
硕果: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
“南工骁鹰”机器人战队的活动
科技的震撼混合着青春的锐气扑面而来
墙上挂满团队成员在赛场上拼搏的照片
2024赛季联盟赛冠军和
一张张晋级卡闪耀着荣耀
各种型号的机器人在地上跃跃欲试
战队队长李昊霖向我们介绍了
一款会跳的机器人
“平衡轮腿机器人可是我们的独门绝技
司职步兵的它在赛场上可是一把好手呢!”
对新科技的憧憬和对机械的热爱
把这群少年汇聚在这里
“我在高中的时候就看过这个比赛的视频
当时觉得燃极了
没想到来深圳上学后我也能真正接触到它”
如今,李昊霖已成为战队里的中流砥柱
从追风少年到“机甲大师”
他有什么故事?
选择:衡水少年来到深圳,他最看中什么?
说起选择深圳的理由
李昊霖笑得很腼腆
“我想到南方感受科技之城的魅力”
十八岁的他
曾经那个在河北衡水
为梦想拼搏的少年
高考填报志愿时
他的目光坚定地落在了深圳
他看中的是这座城市蓬勃的创新活力
丰厚的产业背景能让他的创想变作现实
他怀着憧憬登上南下的列车
开启了在深圳的求学之旅
磨砺:稳定性是成败的关键
李昊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沉稳
理性地思考着每一个问题的答案
这与他接受严谨的工程训练密不可分
“许多人认为造新东西更重要
但我认为比赛中的稳定性才是成败的关键”
有一次,他们的机器人总是无法正常运行
“我记得那一晚
我们研究到了凌晨一两点
居然只是因为一段程序多了一个分号
就导致我们前功尽弃”
他狠下决心
要在严谨性上不断精进
在此之后
他的战队研发的产品
在性能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研制的雷达可以通过激光雷达和视觉相机
扫描并跟踪(预测)附近30m的运动对象
识别精度可达厘米级别
无人机定位系统
可以在室内强干扰且没有定位系统的条件下
实现稳定飞行
控制误差较传统自稳减少95%
哨兵机器人的自瞄准确率可以达到40%以上
可进行自主的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
……
成长:工程实践才能告诉我什么是错的
在全国赛前测试激光雷达融合定位时
他和团队遇到了大难题:
无人机云台的运动会较大地影响雷达点云的质量
比赛中他们的机器人要在复杂场地中灵活穿梭
面对敌方的攻击精准完成任务
稍有差池就可能满盘皆输
时间紧迫,来不及做复杂的数据过滤
怎么办?
李昊霖和队友经历了无数次尝试
最终想到了一个朴素却有效的办法:
用胶带手动遮挡靠近云台侧的雷达
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课本上只教会你什么是对的
工程实践才能告诉我什么是错的”
在不断地磨砺中
他实现了从学生思维到工程思维的跃迁
蜕变:作为队长,现在我更懂得坚守的意义
如今,李昊霖成为“南工骁鹰”战队的队长
身份的转变
让他肩负起了更多的责任
作为队长
李昊霖从未想过放弃
“我也会感到累
但比起赛场上的失败
我愿意用我准备时付出的苦换来最后的甜”
他深知
自己的坚持会激励整个团队
互相鼓励、众志成城
面对前行路上的困难也能从容不迫
他第一次参加线下赛时在朋友圈里写道:
“98%的队伍在这里被打败,
但100%的人获得了成长”
感恩:深圳让我看见了更大的可能
“深圳这座城市赋予我的科技梦更大的可能”
在这里,
他们有许多本地赛事交流与实战的机会
高校间的协作与经验共享
也让他们不断进步
“采购零配件
商家往往都是从深圳发货
这方便我们及时地、定制化地
找到我们所需的材料”
有了全方位的技术、经验加持
“南工骁鹰”在自己的天空越飞越高
像李昊霖这样的追风少年
也将在这片热土上
穿上梦的机甲
书写更多新的奇迹!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圣禾 通讯员邹曙鸿 易以慕)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圣禾 通讯员邹曙鸿 易以慕
责编:张永群
编辑:吴亚琦
举报/反馈

光明日报

545万获赞 64.2万粉丝
光明日报社
光明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