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副中心,有一位默默耕耘在园林领域的“绿色工匠”周晓杰。她以细腻的专业视角和坚韧的毅力,从一棵树苗的移栽到一片森林的构想,逐步改变着城市的生态面貌。在“北京市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林木种苗工竞赛中,她一举夺魁,获评“北京市技术能手”。第二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园林绿化工挑战赛中,她过关斩将,再次摘得桂冠,成为了北京第一个园林绿化大工匠。去年,她所在的工作室获评北京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她本人也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园林绿化大工匠的世界,探寻她为北京增彩延绿背后的故事。

护绿使者 穿梭苗圃间

春天绿意渐浓,漷县镇的京彩生态苗圃内,一片生机勃勃。1.5万余株白蜡、元宝枫、银杏、栾树、油松等苗木,一列列整齐地栽植在350余亩的土地上,蓄势待发,只等春风更暖,便吐芽添绿。

北京京彩弘景生态建设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晓杰的身影穿梭在苗圃中。进入三月,周晓杰更加忙碌起来。“绚丽海棠、秋紫白蜡……这是马上要移栽到漷县镇东门桥生态休闲公园的,工人吊装的菊花桃要移栽到大运河森林公园。”

周晓杰亲自指挥每一个步骤,她全神贯注,丝毫不敢懈怠。起土时,她仔细观察着土壤包裹情况,确保根系完整;吊装时,她紧紧盯着吊车的动作,不时提醒注意平衡,生怕苗木磕破一点皮、折断一条枝;运输过程中,她更是一路跟随,时刻关注苗木状态。这些苗木将装点副中心的第一抹春色。周晓杰笑着说:“这些苗木就像是我的孩子,每棵都倾注心血,希望它们能在新的地方茁壮成长,为城市带来春天的气息。”

从实验室到苗圃,再到祖国各地的森林山野,周晓杰的脚步从未停歇。她穿梭于不同的地域,研究不同苗木的特性,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为北京的四季描绘出缤纷的色彩。

扎根基层 丈量绿色版图

周晓杰是黑龙江人,初入园林行业时,她对北京当地的苗圃和苗木资源知之甚少。怎么办?那就多跑多看多学习。利用节假日,她开启了自己的探索之旅。北京不少苗圃、公园、植物园和街道,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大多数苗圃都建在偏远市郊,单程时间甚至超过3小时,周晓杰就带着水和面包,早早坐上公交车,开始一天的漫长旅程。

每次出远门都不会“空手”回来,总能记回厚厚一沓资料。周晓杰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她用脚步丈量各种类型苗圃的面积,细致地记录每种苗木的品种、规格、数量、种植株行距等信息。穿梭在树林间,她观察着北京不同区域植物的四季生长状况。独自行走在田间野地,陪伴她的是日出日落、村庄犬吠、林间蝉鸣。这些看似枯燥的场景,在她眼中却是宝贵的财富,一次次观察记录,让她对北京的苗木资源有了更深了解。回忆起那段时光,周晓杰感慨:“苦是苦了点,但每次走进苗圃,心里都很踏实。”

正是这段经历,为她的林木种苗技术研发、新品种苗木引种驯化、良种繁育等技能打下了坚实基础。从业以来,她凭借着自己积累的经验和对苗木的热爱,引进驯化新优彩色苗木80余种约20万株。这些新优彩色苗木,为北京的生态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城市的色彩更加丰富多样。

技术革新 攻克生长难题

即便天天和苗木打交道,但仍然会不断面临新问题。每年冬春交替,天气条件对容器苗木的生长都是一场严峻考验。尤其北京的春天风大、天干、昼夜温差又大,白天温度零上、晚上温度零下,这“一化一冻”的气候特点,容易使萌动期的苗木出现生理性失水,导致苗木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周晓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头扎进研究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分析,终于和团队成功推出了“大规格苗木双容器育苗技术”。

这项技术就像是给苗木穿上了一件“保暖衣”,以“盆套盆”的形式将苗木固定在地下。外层的固定盆可以为容器内的基质保温,锁住水分,减少水分的蒸发和热量的散失,同时严防根系生长至土壤中;内层的种植盆则紧紧包裹着苗木的根系,起到保护根系的作用。在移栽之时,固定盆留在原地,随时可以栽进新苗,种植盆随苗木运走,保护根系,整个过程如同将螺丝拔离螺母一样,十分方便。

双容器苗木的成功研发,让全冠苗木实现了炎热夏季栽植且成活率99%以上,不仅破解了反季节苗木的供应难题,更大大提高了工程用苗成活率及景观效果,迅速应用到城市副中心的园林绿化建设中。但周晓杰还在不断对这项技术优化改进,现在容器苗所使用的固定盆材料已研发到第三代,种植盆已经更新到第五代。“固定盆从原来的塑料材质可升级为竹材料的竹缠绕复合管,如今的种植盆结构更加稳定且能重复利用,双容器单件产品的成本也由原来的1350元降到了现在的750元,还能起到减少碳排放、增加生物资源利用的效果。”她的努力,不仅让苗木的生长环境得到了改善,也为环保事业作出了贡献。

精研新品 实现增彩延绿

北京园林绿化增彩延绿科技创新工程启动于十年前,这是一项旨在解决首都园林绿化色彩少、绿期短问题,推进园林绿化景观质量提升的重要工程。工程计划在北京推广80多个植物新品种,建设若干个示范区,构建完善的以研发引领的增彩延绿产业化体系。

“三季有彩、四季常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周晓杰开始对新品种“京彩常绿一号”进行研发、嫁接、育苗。这项任务充满挑战,需要对各种植物深入研究和分析,选择最合适的组合嫁接。经过长时间比对、筛选,周晓杰和团队决定将筛选的丝棉木优株作为砧木和筛选的胶东卫矛优株(常绿阔叶树)进行嫁接。丝棉木主干直、树冠大、抗病虫害能力强,胶东卫矛的叶子属于常绿阔叶,抗寒性好,叶龄长达13个月以上,两者的结合,有望培育出一种既美观又适应北京气候的新品种。

为了测试新品种的抗寒、抗病虫害等能力,周晓杰在河北迁安进行了三年的极端天气测试。在这三年里,她和团队成员不畏严寒酷暑,定期对试验苗木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数据。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调整,终于证明了“京彩常绿一号”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技术成熟后,近600株“京彩常绿一号”坐上了通往北京的货车。

新产品的诞生过程中,细节、效率、难度都远超想象。用于嫁接的砧木,常规做法是先养一两年根再嫁接,为了缩短生产年限,周晓杰和团队决定,苗木的嫁接和移栽同时进行,这对时效性、专业程度、精细化管理都提出了严格要求。“苗木的起苗、嫁接、装车、运输、栽植必须在72小时之内完成。那真的是争分夺秒,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苗木的生死。”周晓杰回忆道。有的苗木嫁接时,足足有300余个接口,操作必须又快又准;苗木运达前,目的地的土壤还要进行改良,增加有机质含量,苗木运达后还要对土球消毒;苗木种植后的当晚就要把水浇上,并用特殊方法保持水肥供给。同时,对两种植物萌芽的处理方式、时间节点上也要区别对待,精确处理。周晓杰事无巨细,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近600株“京彩常绿一号”嫁接的成功率达到了95%以上。

经过5年的观察,“京彩常绿一号”品种可在北京的晚秋和早春延长绿期40余天。

巾帼工匠 引领绿色发展

作为周晓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班人,她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新技术,在专业领域展现出的卓越实力令人佩服。钻研业务、强化技能的同时,周晓杰还在园林科普、人才培养、社会公益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

为了提升市民“爱绿护绿,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意识,她以公司名义申报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和“北京市园林绿化科普教育基地”。在这里,她为北京市中小学生、市民及园林从业者提供了上百次园林绿化、园林植物、园林文化、林木种苗生产等相关的科普教育培训,受众人员达2000余人。她用生动有趣的讲解和现场示范,让更多的人了解园林知识,感受绿色的魅力。“我希望通过这些科普活动,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绿色的种子,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护环境的意识。”周晓杰说道。

2013年以来,她还接收并培训来自北京、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等省市园林专业大中专实习生30余人,并积极和校方探讨定向委培模式。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实习生,从苗木的种植、养护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耐心指导,希望为园林行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很多人都感受过她的热心肠。北京林木种苗产业协会的多家会员单位都由她帮忙,解决苗木病虫害防治及修剪等问题。作为副中心企业,她还带动了全区20余家苗企开展育苗生产,给当地提供了更多工作岗位。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作者:柴福娟

举报/反馈

京报网

1486万获赞 112.8万粉丝
北京日报官方网站·首都视角天下观
北京日报官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