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南路社区,总能看到刘秀琴穿着“石景山老街坊”的红马甲忙前忙后。在志愿者中,70岁的刘秀琴算岁数大的,但在社区里,刘秀琴却是个“年轻人”。
“咱年纪又不大,就多干点儿呗!”头发花白的刘秀琴咧嘴一笑,能看出嘴里的牙已经掉了好几颗。古城南路社区是一个老居民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778人,占社区总人口的56%。平时和街坊邻里打个照面,对面可能就是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这么一对比,刘秀琴的确年纪不算大。她做志愿者,相当一部分工作就是给那些高龄、独居的老年人服务。
“我们以前都是北京锅炉厂的,这里的老人好多都是我的大哥大姐,甚至师父。”说起老单位、老同事,刘秀琴充满了感情。
刘秀琴是16岁进入的北京锅炉厂。1970年,她被分配到厂里的运输队开吊车,后来又被分配到司机岗位开“解放”。当时,女司机在社会上还是凤毛麟角,刘秀琴却是能“上天入地”,既能开大吊车,又能开大货车。这让她倍感自豪。
怎么能不自豪呢?当年,北京能开大货车的女司机极少,外地更少。有时厂里派她开车去天津、去石家庄,对方一看是女司机,都感到挺惊讶。“那会儿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女同志还在家里守着锅台转呢!”
最让刘秀琴自豪的是,自己开了小三十年车,从没出过任何交通事故。说起这事,刘秀琴就特别感激当初教她学车的老师父。当时学车没有驾校,全靠师父手把手地教。厂子里的司机大部分是部队退伍的,要求特别严格,既教她技术,又教她做人。
“比如前面有一个水坑,你看到了,却没有及时踩刹车,溅起了水花,肯定得挨批。溅到人了怎么办?”刘秀琴说,师父教会她一个道理:凡事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不能总是先考虑自己。从此之后,刘秀琴便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无论是开车还是做别的工作,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首位。
2002年,刘秀琴从厂里退休。当时她48岁,是社区退休职工当中年龄最小的党员。“年龄小,咱就多干点儿!”从那时起,刘秀琴就总是往社区居委会跑。用她的话说,社区给咱啥工作,咱就干啥工作。
退休的这二十多年里,刘秀琴一直在社区当志愿者。她作为安保巡逻志愿者,积极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大型活动的服务保障,也曾作为抗疫志愿者,协助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给邻居送饭。古城南路社区老龄化程度高,为回应老年人的急难愁盼,社区发起了“夕阳乐享”养老助残志愿服务队,刘秀琴又是第一个报名。
“夕阳乐享”志愿服务队由一群75岁以下的低龄老人组成,通过结对服务的方式,“小老人牵手老老人”,为社区内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等服务。刘秀琴结对“搭把手”的,是两位高龄老人,一位腰不太好,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对于不同的老人,刘秀琴帮助他们的方式也不一样。对于那位腰不太好的老人,刘秀琴每次路过老人门口时总是会问候一下。有时看到老人去买菜,刘秀琴就帮忙把菜拎回来。对于那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刘秀琴的一个重要工作是防止老人走失。“比如看到老人出门了,就打个招呼,陪他一块儿走走。就多句话的事儿。”
结对的时间一长,有人就开始好奇刘秀琴和这两位老人究竟是什么关系。其实,她既不是这两位老人的徒弟,也不是同车间的。退休之后,刘秀琴才和他们熟悉起来。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关系,他们是邻居,是街坊,是曾经一同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兄弟姐妹。
刘秀琴住在社区里的一片老平房院,虽然住房狭小,但幸福感很强。她说,这里的邻里关系很和睦。谁家在外头晾了衣服,如果遇到下雨,就会有人帮着收,绝对沾不着一点儿雨。“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会互帮互助。”
在刘秀琴的带动下,做志愿者的低龄老人越来越多。如今,社区养老助残志愿服务队已发展到20余人,服务结对老人200余人次,刘秀琴的志愿服务时长也已经达到2500多小时,成为“五星级志愿者”。有人劝她歇歇,她却说自己还年轻,身体还行,还得接着干,“你年轻,就应该伸出手来为老人服务,因为你自己也有老的时候。”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王琪鹏
举报/反馈

北京日报客户端

7740万获赞 545.3万粉丝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