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塑造未来社会栋梁的基石。德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人格的塑造与价值观的引领。在这个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季节里,第四十个教师节如期而至,小午带您走进本市六位德育名师的工作故事,感受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让我们一道向所有辛勤耕耘的教育工作者致敬!

图片



通过丰富活动
为学生思想“加钙”


图片

▲万霞:中关村三小副校长、北京市德育特级教师

实施“大雁积极行为”,研发“和平之光”国防课,邀请行业专家进校与学生对话……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三小副校长、中关村三小红山校区执行校长、北京市德育特级教师万霞打造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成为德育活动主角,辅以专家点评解惑,形成丰硕学习成果,为学生思想“加钙”。

万霞1991年从教,2004年进入中关村三小,2014年开始负责学校德育工作,2019年担任红山校区执行校长。她主张教师要“看见”每个学生,从学生的一生出发,尊重接纳每个学生的差异,立足未来社会需要去设计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学校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现在的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更有自主意识。学校要根据时代需求,结合学生的特点,让德育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得到他们的认同。” 她和团队把德育课程化、活动化,树立人人都是教育者的“大德育观”,构建了中关村三小德育发展规划。

万霞带领团队创设了为学生思想“加钙”的德育课程,通过学科德育、大队会、班会、升旗仪式的基础层,群组大课、节日课程、安全课程、心理课程的拓展层,人生大课、项目学习、毕业课程的开放层,层层递进,给学生搭建思想发展平台。

同时,他们设计了“让学生爱上学校”的N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发展兴趣。像“大雁积极行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比如学会表达需求、学会道歉求助、学会控制情绪等,促进交流交往能力。

根据红山校区毗邻国防大学的地域特点,万霞设计了“和平之光”国防课,每周一节,结合国防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包括播放国防电影,了解国防故事,邀请家长讲国防知识等,还安排了军体演练、战地救护、野外生存等体验项目,教育学生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赓续红色基因。

经过这门课程的熏陶,学生们开发课间活动时,有的模拟上甘岭战役发明游戏,有的改良推出新款军事棋,5个半天设计出30多款课间游戏,被业内专家称赞“你们的孩子太了不起了”。

万霞还推出对话系列课程,邀请航天六院、农科院、园林局等不同行业的专家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情况和发展形势,点亮人生方向。听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介绍后,一个孩子认真地告诉她,“万校长,原来樱桃树的下边可以种蘑菇,太有意思了,我将来的志向就是去农科院学习种樱桃。”

此外,万霞牵头研发教师系列研修课程,将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还把多年带班经验悉数分享给青年教师,引领教师队伍发展。六年级语文教研组长王晓梅说:“万老师是我们的榜样,是值得信赖的老大姐。”

在今年毕业典礼上,看到学生们的良好成长状态,听着他们说——“万校长,我们会好好长大!可我们好舍不得你呀”,在那一刻,万霞流泪了。“我觉得为德育教育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万霞说。



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
“守正”德育课程体系


图片

▲贾卫红: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德育副校长

“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站在学生视角,从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年龄层次展开德育,唤醒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德育才能深入人心,进而让学生爱上德育。”贾卫红说出了多年从事德育工作的心得。贾卫红是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德育副校长,今年也是她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第40个年头,在德育教育方面,贾卫红有自己的看法。多年来,她带着团队,引导学生一起探索德育之路。在她看来,校园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一个德育的生命场,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上安全、有利于学习的温馨天地。

“我们学校教师创设关爱、包容的课堂氛围,探询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此外,我校推行‘友善用脑’课堂教育模式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学生是主体,小组合作、师友互助等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是我们课堂的常态。让孩子成长的同时,通过学生们团队合作,增加学生们的校园归属,校园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育人场,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学生内心愉悦、乐观向上。”贾卫红说。

在贾卫红眼里,“实践出真知”!德是什么?只有让孩子真正的悟到、感受到,才能从思想上影响学生的行为。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贾卫红带领老师为学生们创造“实际做事”的校园生活。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他们开设了很多门类的选修课、兴趣小组、社团活动,通过加强班级建设、实践活动等,发挥活动育人、日常育人、学科育人的三重功效。在五十七中学,大型活动,从策划、组织到实施,几乎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像开学典礼、教师节、中秋赏月科普活动等,各个班级会提前争抢承办机会,老师和学生从这些看似艰辛不易的参与过程中均取得了不同的收获。

所谓“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贾卫红带领老师们精心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守正”德育课程体系——守品德之正道 致高远之人生。“这个德育课程体系从发展自我、关爱自然、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四个维度,以丰富的德育活动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实施路径开展,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贾卫红介绍。

在服务社会的层面,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已经在该校展开。贾卫红和老师们不仅给各班设立了学雷锋活动基地,而且鼓励同学们在“志愿北京”平台上注册成为小志愿者。环保维护、老年人帮扶、图书馆整理、公益“捡山”……师生们用真诚和善意播撒爱的种子,微言微行,汇聚德育星河。

在报效国家层面,则是着重精心打造研学课程。老师们带领学生见证神十六、神十七的发射;在井冈山,让学生们感悟红色脚印的艰苦岁月;西安、南京……这些地方都留下了学生们的足迹,学生们从中认识体悟到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真谛。

“对于一名教育者来说,我会尽我所能为学生心中埋下一颗德育的种子,创造一片健康成长的土壤,让他们接受阳光的沐浴、风雨的洗礼,收获茁壮成长。”贾卫红最后说道。



构建“3+3”思政课育人体系
用心打造特色德育


图片

▲李季:丰台区纪家庙小学副校长

“我们纪家庙小学构建了‘3+3’思政课育人体系,其中,第一个‘3’是指学生发展的三个维度,即:生活、成长、价值观;第二个‘3’是指落实该课程育人的三大途径,即:自主探究、项目式学习以及‘行走的思政’。这些也成为学校德育的特色。”丰台区纪家庙小学副校长李季说。

李季在纪家庙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已经13年了,她特别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也很喜欢她,如今主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她,更是非常重视对孩子德育方面的培养,“看着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最大的心愿,他们稚嫩的脸庞,清澈的眼神,是我开展德育工作最大的动力。”李季笑着说,她笑起来时特别有感染力,给人温暖的感觉。

为了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李季带领学校的老师们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核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节”“国际视野”“花卉种植”“我的生活”等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实现横向各课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不断扩展学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此外,她还以丰台区“行走的思政”活动为引领,积极寻找方式让思政课堂与现实生活结合。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入实践、体验和研究等多种方式,真正让思政课程“活”起来,助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我校地处北京市著名花卉产区花乡,学校结合地域花卉产业特色,积极盘活社会资源,因地制宜以‘劳动教育·创造幸福’为主题,设计研发特色思政课程。”李季介绍说,她们精心安排,带领学生们走进世界花卉大观园、玉泉营花卉市场等地,此外,还排除困难,在学校的东边开辟了一个200多平的教学植物园,让孩子们亲手学习种植、维护、管理的方式方法,体验劳动的乐趣与伟大,培养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并对劳动教育进行迭代升级,建立组培实验室,这在北京的小学里是首家,借助教师资源,他们还邀请了农科院的专家与孩子们一起做小课题研究,通过组培实践,进一步深化孩子们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此外我们还研发了‘小鬼当家’的课程,每一个月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任务单,任务单里有我们平常的家务劳动,一些编织的技巧,做一些家常菜,还有小油菜、油麦菜等种植。比如说二年级会安排凉拌菜怎么做,老师会利用假期对孩子进行指导,食堂师傅们也会录制一些做菜的视频发给同学们,同学们在家里边和家长共同学习,然后拍摄图片、视频,这个课程很受同学们欢迎。”李季说,每个年级一年需完成10个任务单,掌握10项技能,等6年级毕业的时候,孩子们就学会了60种技能。

“光做好劳动教育课程,我觉得远远不够,后来就想,怎样给孩子们做好红色教育呢?得让他们知道革命先辈们的不易。”李季说。据记者了解,由李季主导的“红色教育”包括“红色党史天天学”,学校引进资源,依托全国的红色景点设计了100集动画片;设计“红色歌曲天天唱”活动,还开展“红色故事周周讲”,孩子们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解,亲身感受革命英雄的精神。

此外,李季还设计了“红色戏剧月月演”,每学期安排一个主题,老师们带领同学们,按照主题排演戏剧,还有专家指导,在升旗仪式后进行演示。他们开展“红色精神处处扬”活动,让同学们为附近夏家胡同公交站的引导员和乘客们送花茶、精油皂,此外每年都会去烈士墓扫墓等……每参加一项活动,孩子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红领巾奖章,所以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我们学校的红色教育课程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此外,我们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开展花卉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会分批邀请家长来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参与活动,共同帮助孩子们成长。未来,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开展好德育工作,助力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李季说。

据悉,李季编写的《构建“3+3”思政课模型 促进学生精彩绽放》一文,还获得了北京市“立德树人”实践研究成果特等奖。在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路上,她渐渐得心应手,行稳致远。



“心中有爱,处处花开”


图片

▲丁晓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初三年级组长

“‘心中有爱,处处花开’,种下一粒粒真善美的种子,激活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的情绪,才能实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初三年级组长丁晓明说。

丁晓明是第36届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丰台区骨干班主任,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曾获得丰台区师德先锋等荣誉称号,所带班级曾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班集体,丰台区品优班。作为学校优秀班主任的代表,丁晓明始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坚持以“情”为媒,以“文”化人的理念,创建了一个个“班风正、学风浓、目标明、成绩优”的优秀集体。她遵循学生成长节律,以心换心,以爱博爱,在渡人渡己的幸福中潜心做朴素温暖的教育。

丁晓明所带的班级以“灵湖雁阵”为班名,构建 “有目标”尚良善班级,打造“有秩序”共进取的集体,形成“有方法”善沟通的团队,创设“有智慧”益终生的家园,以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结合生命教育培养生命意志、尊重生长规律、唤醒主体意识、提升生命意义的内涵,班级管理则以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中寻求生命的自主建构。

丁晓明所带的初中班“灵湖雁阵”,是她所带高中班级建设理念的传承和创新。学生们最喜欢样式不同的开学第一课,“祖国记心间”,做最“旺”的仔,成最“棒”的你;“同心同行 向阳而生”班级学生是相亲相爱一家人,“灵湖雁阵”因为不一样的“新”而和谐美好。

“爱他人就是爱自己,敬他人就是敬自己”。作为班主任,丁晓明面对各科老师的特殊情况,总会第一个站出来补台。面对班级师资队伍的调整,她也会提前告诉孩子,每一个老师都是最棒的,尽快适应最利于学业水平的提高,同时不断寻找老师们的闪光点,这是她和孩子聊天和微班会的重要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丁晓明曾接到老师们的各种反馈:小A同学各科作业近期很糊弄,上课的时候时不时的犯困,每次老师找他谈话的时候,眼皮耷拉着,懒散、茫然成了他空空眼神的专属。

“我坚信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有做好孩子的欲望,而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身心发展,沿着教育的目标转变,如何让一个个不利于孩子成长发展的小行为发生转变呢?”丁晓明决心做好小A的思想工作。

在和家长多次沟通中,丁晓明了解到,小A无精打采确实是当下孩子生活的常态,孩子升入中学后不喜欢和家长交流,手机成为了亲子矛盾的直接导火线,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面对期末阶段逐渐加快的学习节奏,有些不适应,甚至产生逃避心态。而家长又忙于工作,对孩子缺少有效的陪伴和引导。

在与小A交流过程中,丁晓明发现,孩子内心比较脆弱,很多时候不敢正视也不愿正视自己不努力的现实,更多的是眼神的犹疑和话题的转移。

面对以上情况,怎么帮助小A改变呢?丁晓明和孩子面对面交流,她没有直接指出问题,而是先以聊家常的方式减轻孩子顾虑,慢慢引入学习的话题。

渐渐地,丁晓明和小A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并开始“赞美”孩子,一次次引导“承诺”也悄然进行着。“下周可不可以每天少玩一会手机,周一写完作业玩半小时、周二玩二十分钟,周三……老师特别想听到妈妈对你赞美的话语,我们试一试,我等你好消息。”思考了一会,孩子点头同意了。丁晓明的要求逐渐跟进,“每科的作业可不可以每天都按时上交,只要你每次都提交了,写周一微班会光荣榜时就一定会出现你的名字。”“听英语老师说,昨天你写的作业特别认真,要是明天能听到数学老师对你的表扬,该有多开心呢。”……

关心让距离拉近,举手之劳的事情让小A没有了畏难情绪,按照承诺要求,孩子理所当然地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表扬。最终,小A一点点进步了。丁晓明说,好的教育一定是良知的教育、释放心灵的教育,只有激活孩子的情绪与内驱力,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教育能量场


图片

▲陈铁苹:白家庄小学正高级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今年,是陈铁苹投身教育事业的第35个年头,也是担任班主任的第35个年头。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她没有让自己拘泥于日复一日的教学任务中,而是不断突破创新,甚至还独创出了一套教育模式——营造教育能量场。有她在的教室中,孩子总能被感动、被带动,在积极乐观的氛围中完成学习和成长。

在陈铁苹看来,班主任不仅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他们的陪伴者和呵护者。在35年的教学生涯中,她甚至还探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模式——正向引导,携手学生、家长以及同事,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教育能量场。“在开展德育教育中,我感觉这个能量场发挥出了不小的作用。”陈铁苹说,爱与尊重是德育教育的重点,也是教育能量场的核心。在她带的班级中曾经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沉默寡言,从不与任何人交流,甚至不敢抬起眼睛看周围的世界。为了帮她敞开心扉,陈铁苹写下了近5万字的教育日记,其中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她与女孩相处的细节,在陈铁苹春风化雨的关爱下,女孩的脸上逐渐绽放出了如花般的笑容。在这个过程中,陈铁苹还鼓励班级中的同学主动帮助女孩,让爱与温暖在班级中流淌起来。

“我的教育能量场旨在激发学生自主生长。”陈铁苹说,只要找对方法,德育教育也可以很快乐。陈铁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制定班级和个人的长、中、短期发展目标与策略,激励学生自我提升。在班级中,陈铁苹推行了小组动态评价、梯级达标评价、嘉奖项目评价等,让孩子拾级而上。每个学期伊始,陈铁苹都会根据班情细化细则,一人一表一策,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评价机制。评价不仅看日常表现,还关注活动参与、作品特长等,挖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陈铁苹还鼓励家长一同参与,家校合作,共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陈铁苹由衷地说,她越来越感受到家校合作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通过家校携手,她在班级中开展了近20个跨学科主题课程研究,内容涵盖京味文化、航天精神、老北京中轴线等各个方面。“我们将生活引入课堂,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陈铁苹介绍到,在“走近北京文化名人——老舍”主题课程中,她通过设置一个个有趣的任务环节,引导学生从阅读老舍书籍到了解老舍其人,再到实地参观老舍故居……让大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深刻了解,同时,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发现,只要给予孩子们机会,他们就能够创造出惊人的奇迹。比如在主题课程中,孩子们从关注自我到关注社会,从关注文化的表象深入到关注文化的内核,每个人的身上都萌生出一种源自实践创新体验之后的浓浓爱国情。”

通过教育能量场,陈铁苹还让班级变成了向善至美的家园。每次接新班,陈铁苹都会在第一时间创建班级家长教师协会,建章立制,整合资源,打造家校成长共同体。通过问卷、家访、家长会、交流群展示等多种渠道,推动家校之间的信息互通;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引导家长积极介入,实现有效沟通,达成共育目标;通过多维度融通式的互动,相互滋养,实现学生和班级、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为了方便沟通,陈铁苹还设立了微信家教论坛群。家长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都可以随时在论坛群中求助,常常一个家长提出问题,后面会引来多名家长回复,有人热心支招、有人表示共鸣……而陈铁苹则会结合大家的意见,进行总结和引导,如今,家教论坛已成为班级中学生习惯训练营地的智慧宝库。

陈铁苹说,未来,她会继续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用爱与智慧陪伴更多的孩子茁壮成长,以自身所蕴含的积极、乐观、健康、自信、自律等正能量,去感染带动青少年,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之下,坚定人生理想信念,成长为品格高尚的人。



做育花之人
感受花开的幸福


图片

▲田欣: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

“喜欢做老师,喜欢做班主任,因为在面对青春朝气的孩子们时总能体会到生命成长的快乐,能够看到新芽破土,听到花开的声音。”

回顾21年的班主任之旅,田欣走得艰辛、执着,但收获更多的是幸福和欢悦。遇水搭桥、逢山开道,肩负着教育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她也分享着学生成长的快乐和激情,感受着和孩子们相濡以沫、走过春秋积淀下来的那份厚重情意,见证他们在人生最美丽的时光里撒一路欢歌。

“学生和我们相守几年,等到他们毕业以后,关于班级刻骨铭心的回忆,往往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当年的班级生活,组织过的一次次活动,甚至是经历过的一件件事情……”多年的工作经验,让田欣越发觉得,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不管当时多么的微不足道,却都可能对学生今后甚至一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我想,这其中重要的部分应该就是我们的班级文化。”田欣说。

一直以来,田欣都在积极构建小小班级里的文化育人场域,她希望通过创设多姿多彩的班级文化场、开展有文化韵味的班级活动等,转化成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面向世界和生活的态度,长远地留在孩子们的心里,给他们一生的力量和温暖。

在对班主任工作的执著探索与热爱中,田欣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班级以岗位自荐为途径,提高学生责任意识,以量化管理为手段,促进学生的成长自觉,以创意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集体情感。做智慧教师,做有灵性的教育,田欣在工作中完成19万字的教育笔记。

每接手一个新班,田欣都要精心设计治班方案,确定班级活动策略,力求多方面打造班级的鲜明特色,使班集体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使多彩的中学生活成为学生永久的记忆。班级推行首席执行官自主管理制度、微习惯养成制度、水静流深学习制等。三年如一日的图书馆打卡活动,让学生完成千万字的海量阅读,每月开一次班徽盲盒让学生不断遇到更好的自己。从大我的凝心聚力、和谐发展,到小我的担当作为、锐意进取,对于每一届学生,田欣的班级都是他们学习和成长最稳固的支点。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在田欣的班级,学生心理安全,情感依恋,每一个学生被赋能和尊重。

活力的班级是一个拥有强大磁力的文化场,田欣结合班级的发展情况适时组织班级活动,每个午餐之后是最惬意的时光,聊天、讨论问题,一些学生在课桌上摆出各种棋类,开始思维的对弈,争得面红耳赤却结为最纯粹的“精神血亲”;班级的中秋冷餐,被大家风卷残云,感觉像是世间最好的美味;主题班会活动中,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千古情最深是亲情,“爱心储蓄”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多彩的班级生活,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收获,在体验中成长和进步,和谐快乐、充满友善和正能量的班集体早已驻扎在了他们的心田,成为能够承载他们一生的记忆。

“我们要好好修炼自己,做孩子们生命里的贵人。”田欣说,从几十个孩子步入班级那一天开始,何尝不是缔结了一种非血缘的亲情关系?当每一个孩子对待班集体都像对家那样爱恋、牵挂、信任的时候,当每一个孩子在集体中生活都感到愉悦、振奋并能发挥自己专长、实现自我愿望的时候,相融的氛围、和谐的环境,也就成了最好的育人“文化”,拥有了最佳的德育效果。



来源:劳动者周末
记者:任洁 杨琳琳 余翠平 马超 张晶 孙艳
编辑:苏常萍
校对:宋晓光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

北京劳动者之歌|农业“芯片”的专研者
北京劳动者之歌|杨卫东:勇做应急处置“排头兵”
北京劳动者之歌|杨超:首都水文岗位的“硬核95后”

图片
喜欢的话请点在看哦!
举报/反馈

劳动午报

4万获赞 1.6万粉丝
报道工会 关注职工 聚焦劳动 情系民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