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法的制定及按照选举法进行的选举,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一个前提。只有经过普选,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才能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算正式实行。
1953年3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拥护选举法开展普选运动》的社论。社论指出,原来那些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过渡的组织形式显然已经不够了,我们就有必要实行全国的普选,去替代原来的过渡办法。选举法是合乎我国现在的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规定的真正民主的选举制度。
1953年4月3日,中央选举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基层选举工作的指示》和《关于选民资格若干问题的解答》,从而拉开了新中国第一次普选的序幕。
这年4月5日,中央选举委员会又公布了《中央和地方各级选举委员会印章制发办法》《选举登记表格式及其说明》《选民证格式及其说明》和《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证书格式及印制办法的规定》等。按照这些文件的指示和规定,全国范围内的基层选举准备工作全面展开。
全国各地建立了乡、县、市、省的各级选举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编制了选举经费预算,并选择了不同类型的地区进行试验。同时,将人口调查和选民登记结合在一起,一次做完。先划定选区,每个选区设一个人口调查登记站和一个选民资格审查小组,在同一个地方办公。先办理人口调查登记,然后办理选民登记。谁有选举权,谁没有选举权,审查小组面对面地一议就可确定。这样做,简洁方便,群众满意。选民登记工作完毕,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
普选工作的开始,宣传工作很重要。“普选的意义在哪里?”“什么人有选举权?什么人没有选举权?”“选什么样的人当代表?”“要选好人办好事”……各地各部门,以挨家挨户、联户座谈、田间闲谈、街头演唱等形式,用黑板报、画报、幻灯等宣传工具,让选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然而,当时很多农村选民文化水平低,不认识字,他们怎么选代表呢?老百姓创造了一个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投豆。比如有6名候选人,就在每名候选人的背后放一个空碗,选民觉得谁有资格当选,就往谁背后的碗里放一颗豆子,最后看谁得到的豆子多。“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质朴的歌谣就是一些选举场景的写照。选举法从实际出发,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就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选举,不能搞无记名投票的,就召开选民大会,以举手方式选举代表。
人民把选举的日子当作节日,穿上他们最漂亮的衣服,怀着非常神圣庄严的心情,来到投票站投票。有些八九十岁的老人,也在子孙的搀扶下,拄着拐杖进入会场,投下神圣一票。天津一名女青年,结婚时正赶上选举,为了投票,她推迟2个小时才上花车。她说:“结婚是大事,选举更是大事;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每到一个选举场地,老百姓的投票积极性非常高,热烈的场面让人感动。经历过选举全过程的广东台山归侨陈聪说:“我活了90多岁,到过许多国家,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
1953年12月8日晚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往中南海投票站,投下了神圣的一票。这次普选,从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除少数暂不进行选举的地区外,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为20多万个,全国有近3亿人参加,选出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0多万人,其中妇女代表占17.31%。正因为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广大少数民族女性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民族地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均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女代表。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的普选,标志着新中国在实现民主政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大大推动了人民民主制度的发展,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热情,并为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奠定了基础。
(本文作者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传处处长 周大军)
来源 贵州法治报
编辑 杨阳
二审 常玥玥
三审 黄峰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1020万获赞 94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