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5月27日消息(记者 黄婷 实习生 冯兰茜)近日,由海南科技职业大学韩刚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小组,共同完成的《被子植物相关生态系统复杂化的第一个迹象》(The First Sign of the Complication of Angiosperm-Related Ecosystem)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学与生命科学》杂志上。

  被子植物对人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被子植物提供的条件和资源。被子植物在当代的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的主导角色,并与昆虫和其它动物之间建立起了复杂的食物网。

  然而,迄今我们对于被子植物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知之甚少。一方面,国际上围绕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和地点争论不休;另一方面,被子植物什么时候开始融入地球生态系统中,并与其它动物建立起了复杂的生态系统都是没有可靠的化石证据来证明。

  韩刚教授等相关研究成果采用的化石是在我国内蒙古大杨树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地层中(约8300-8600万年前)发现的,为纪念其化石产地,特命名为大杨树似悬铃木。

大杨树似悬铃木化石模式标本。

大杨树似悬铃木化石复原图。

  大杨树似悬铃木的特点在于,该枚叶化石上发现了多达三种昆虫的咬食痕迹;首次表明昆虫与被子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在晚白垩世已经开始复杂化了。

  悬铃木科是核心双子叶植物的基部类群。在被子植物的发展早期,悬铃木科植物曾经在北半球一度非常发达。此前人们也报道过被子植物被昆虫啃食痕迹,但一般都是一片叶子上只有一种昆虫的啃食痕迹,尤其是在化石记录中。这反映出被子植物所处的生态系统相对单调。而此次发现的一片化石叶片上居然有三种昆虫啃食的痕迹,反映出被子植物所处的生态系统已经复杂化了,植物与动物的食物链也不再像以前那般单调。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与被子植物相关的生态系统复杂化的证据。至此,科研人员推断与被子植物相关的生态系统在中生代的末期已经开始复杂了,这也为今后研究当今复杂生态系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海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研究员张立军,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研究员、威海紫光实验学校校长李凌己参与本课题研究。(南海网)

举报/反馈

北青网

3121万获赞 222.3万粉丝
时政社会娱乐是北青内容主线,互联时代有我
北青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