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滕皋军在5月26日召开的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创新发展大会上指出,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提升学科交叉融合的内生动力,建设学科交叉机制创新试验田,医工交叉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加速器。
5月26日,东南大学在医学与生命科学创新发展大会上宣布,东南大学“大医科”主校区落户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介入医学工程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多个重大创新平台将逐步入驻江北校区。
滕皋军指出,医学的本源就具有多学科性。当下医疗服务的中心正在经历“病人→人→人类”的转变,对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与日俱增。医学发展需要医学工程师、医学数学家、医学物理学家、医学化学家、药学家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人才,医工交叉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加速器。
他介绍,全球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数量不断增长,领域不断拓宽。诺贝尔奖交叉学科成果超40%,21世纪后占半数以上。其中,医学健康领域学科交叉成果最为活跃,2018年《Nature》医学健康领域论文作者中位数达16个。
“新科技革命将引发新产业革命,目前医工交叉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他举例说,计算医学将成为医学创新主引擎,综合应用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和计算科学,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高性能计算技术为核心技术,智能化理解生命过程和疾病机制,为药物研发、疾病预防、疾病诊治和健康管理提供服务。
他介绍说,东南大学医工交叉创新中心未来计划在3年内投入不少于20亿元,打造医工交叉发展战略先导区,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分中心、智能医学诊疗分中心、器官芯片与药物研发分中心、智能手术机器人分中心、新型细胞基因治疗分中心五大领域,打造“医学+工学”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工科背景的医学科学家、具有医科背景的卓越工程师,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东南大学坚持走多学科交叉与医工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医工交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国际、国内领先的重要成果。滕皋军院士带头研发的人工智能放射性粒子植入介入机器人,已治疗肿瘤患者2万余名,形成了智能介入诊疗新范式。人体器官芯片技术是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亟待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顾忠泽教授领导的人体器官芯片团队攻克了该技术中跨尺度芯片制造、高仿真微环境构建、功能图像分析、芯片传感等核心技术问题,并联合华为发布了人体器官芯片大模型。(记者 曾亮亮 北京报道)
编辑:刘鸿秀
举报/反馈

新华社客户端

1464万获赞 217.6万粉丝
新华社权威发布,在此看国社新媒体资讯。
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