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川美眉
4月19日上映的《年少日记》,由尔冬升担任监制,香港新晋导演卓亦谦的处女作。它先后荣获亚洲电影节、金马奖、金像奖三座“最佳新(晋)导演”奖杯,堪称今年最佳华语处女作,没有之一。
豆瓣上,截至目前评分8.6,是近一年最高分院线华语片。
我第一时间进影院看了,二个想法立马呈现在我心中:一此乃今年华语片最佳;二香港新晋导演厉害,敢于直面这一社会、学校、家庭根深蒂固的孩子教育之阵痛。
影片编剧导演同一人,年轻的85后卓亦谦先生,一出道就撞上了电影题材天花板,抽丝剥茧地写出令人窒息的家庭教育现实。将为人父母爱的偏移和缺失淋漓尽致的展现,揭开了传统家庭中最深的那道伤疤,血淋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仍然在翻页。
01至高无上的夫权父权笼罩下的家庭模式
一对上流社会体面的夫妻在学校参加开学典礼,他们的小儿子小俊熟练地演奏钢琴曲目,很好听的德彪西的名曲《梦》,父母的眼里满满的骄傲。而在一旁拼命鼓掌的大儿子郑中杰(黄梓乐饰)没人理睬,他端了一杯水给校长,说“A cup of Water”,自然被校长夸了乖小孩。
四口之家在回家的路上,爸爸(郑中基饰)突然蹦出一个词“Glass”,批评孩子该用“A Glass of Water”,还数落了一句,“你不会英语就不要在外面说”。
然后骂了一句“垃圾!”
郑有杰小朋友只有十岁,常常在家里被父亲痛骂,更多时候是毒打。他热爱漫画,用零花钱买来的漫画书常常被爸爸撕碎,口里还骂道读书笨蛋,钢琴弹不不成曲,你有什么用?!
小小年纪,他有多羡慕弟弟咋那么聪明,读书名列前茅,钢琴弹得也好,在学校里给爸爸妈妈争光。可自己呢,读书留级,钢琴很烂,他郁闷得常常睡不着觉。
他不懂爸爸为啥会凶妈妈,那天校长当众宣布妈妈为学校捐了款,一家人在学校的舞台上尽享众人艳羡的目光。爸爸回家就把妈妈(韦罗莎饰)推了个趔趄“你怎不告诉我自己签了名”,“这个家所有的钱都是我赚来的!”。
这位郑律师在家里享有至高无上的夫权,他无疑是家的财源保证,全职太太为他生了2个儿子,那又怎样,职场上不是他奋力打拼曲意逢迎,哪有现在的知名度和人脉,他决不允许太太萌生丝毫的忤逆怠慢之意。
除此之外就是他的父权,谁也不能质疑。两个儿子必须按照他的教育理想去发展,读书成为人中龙,学钢琴有熟练的弹技,在社交场合为家族争光。因此,他偏爱小儿子,他符合爸爸的教育理想模式,读书钢琴都拿得起,亮得出。
可大儿子天生笨驴,这两样都落在弟弟身后,这很坍自己的台,他讨厌大儿子,连给零花钱都有区别,你考到弟弟的水平了吗?你钢琴学会弹奏完整曲目了吗?小杰学习和弹琴能力的拉垮,影响了他在世人眼中的完美定位,挑战了他的父权尊严。他的夫权、父权不容侵犯。
02爱的偏离、畸形与缺失造成了兄弟俩的人生悲剧
只有十岁的哥哥有杰生的乖巧伶俐,可读书就是笨笨,数学搞不懂,考试不及格,留级到了弟弟班上,给老师罚站,被同学耻笑,就连亲弟弟也不帮他。
这一切与强势的父亲不无关联,他的话就是法律,连妈妈都没有申辩的机会。作为律师界的成功人士郑大律师,他的字典里只有“我是老大”,他完全忽略了妻子在他身后的默默奉献。他忘记了一个幸福家庭的基本要素“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情的地方”。弟兄俩从襁褓到学龄,妻子贤内助生儿育儿付出的艰辛功不可没,他有表示过你辛苦了的意思了么?没有。
是的,两孩子,小的也许智商偏高,读书钢琴都出类拔萃。但大儿子知书达理乖巧懂事又何尝不是优点?他的爱太过吝啬,只对小儿子表示赞赏,对大儿子一味的训斥,甚至是羞辱,撕了他挚爱的漫画书,听说又考了不及格,举起鸡毛掸子就是兜头胖揍。
这个家整天顺着男主的脸色运转,老婆不敢多说一句话,连护犊子都不敢表示。看着丈夫打骂大儿子,她其实心里是疼的,嘴上不敢说。背着丈夫,她竟然愠怒有杰,“我和你爸如果有一天离婚,一定是因为你”。
真的很可悲,这尊贵的富太太,在丈夫的夫、父双重至高无上的权力打压下,已然完全迷失了自己,她一味地迁就附和丈夫,女权意识荡然无存,唯丈夫马首是瞻。
如此而来她丧失了自尊自信和自省,连应给予孩子的博大的母爱她也打了折扣,跟着丈夫赞赏小儿子,跟着丈夫不待见大儿子,甚至嫌弃鄙视有杰。
这样偏离的畸形的爱的氛围中,两兄弟都战战兢兢。弟弟为了独占父母的爱更加努力学习认真练琴,唯恐哪一天掉链子落到哥哥的下场。而可怜的哥哥呢,想尽办法能长成大人希望的那样,可天赋不异禀,除了对弟弟羡慕,他压力超级大,小小年纪竟然失眠了。
在这样缺失了爱的家里,两兄弟也如履薄冰,弟弟变得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好好学,哪管哥哥的痛苦,哪怕他来问自己问题,来想多抱抱自己他都在抗拒:“你抱够没有啦,我要睡了”。
于是乎,那个下午,有杰手里的最后一根稻草-兄弟的情分也断了,他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多余的人,我消失了也许就好了,爸爸妈妈弟弟都开心了,他惶惶然直接跳楼了。
03精巧的构思串起故事的两条线索
我电影看到一半才意识到这位班主任郑Sir就是小时候的弟弟郑中俊(卢镇业饰)。他说自己除了幼年时读书好也没有什么大的才气,也就按部就班读书考学,后来做了老师这个行当。
故事的开始起源于他带的高三年级班级里发现了一封匿名遗书,那行文里有一句话触动了他“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他内心一惊,那不是自己多年前失去了的哥哥郑中杰留下的日记里的一句话吗。
他翻出十岁那年自杀的哥哥的日记,他陷入了痛苦的回忆。他想起当年自己有多自私,只顾自己学习弹琴,完全没有帮困惑的孤独的哥哥一把,最后他在一个下午消失了,这是他一生的痛,那一年妈妈也走了,他后来和爸爸相依为命,这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一夜之间,凋零的只剩他和爸爸了。从此,欢声笑语与他绝缘了,想起这些往事,他的心在滴血……
他决心找出谁是遗书的主人,他的直觉告诉他教的这班学生每一个人似乎都不轻松,都有想自杀的念头,他必须找出这个孩子,不能让哥哥的悲剧重演。
由此,两条线索交叉并揉,很大一部分是郑Sir小时候听到的爸爸的怒吼声,令人心惊胆颤的抽打哥哥的镜头,以及妈妈哭泣倒地的身影。
原来记忆从来没有抹去那儿时家里的恐怖。即便自己读书上线,钢琴学得也得心应手,还在学校庆典上上台演出。但自己的优秀完全不能换来童年的欢乐和轻松。因为亲哥哥让爸爸忿懑妈妈担心,自己也常常被哥哥“骚扰”……
唉,假若时光能够倒流,会不会帮助哥哥在学习上聪明一点不留级不丢人,在练琴上技巧熟练一点,不再被爸爸嫌弃、羞辱,不再让妈妈唉声叹气。总之,有俊即便做了老师,为人师表的他,即便遇见了爱情有了太太,他也畏头畏尾,没有足够的自信,去拥抱生活的新的变数。
他在妻子怀孕时怯懦了,他不以为自己能做个好父亲,他彷徨着,他伤害了妻子,妻子那天打来电话,请他签名“离婚”。他小时候是爸爸妈妈的骄傲,成年了他有了一份教书育人的工作,他抱得美人归了,却不能承担起护佑自己心爱的女人的责任。
这一切谁之过?
这一段看得我心里好痛:电影用了手持跟随镜头,摄影机直勾勾地盯着阿杰的后脑勺,十岁的他因为抑郁失眠了,在课上睡着了。老师命令他起立“罚站!”可后排同学说“老师他挡住我视线了”老师让他站到教室前排角落里去,他低着头身子在颤抖,全班哄堂大笑(包括我,弟弟中俊)。老师叫他回头,阿杰不情愿地转身,满脸是泪。
镜头完整地记录了一个十岁孩子的自尊被狠狠敲打击碎的过程。
郑Sir回忆到哥哥在某天夜里爬到上铺自己的床前,求自己教他数学,他回答“我累了”。有一回,哥哥抱住他“让我再抱一会儿”他大概要准备走了,他舍不得弟弟。可“我”睡眼迷离的眼神告诉他“你抱够了没有,我要睡了”。
经过了这么多年,郑Sir突然意识到,某种程度上是自己亲手杀死了亲哥哥,怎么能不耐烦,为什么不能劝劝他。就那天,哥哥出事了,是自己“压断了哥哥最后一根稻草”。
镜头推近,我们看到郑老师一脸的泪痕。唉,家庭里整日价一片黑暗,哥哥的手电筒的亮光那样微弱。他喜欢的漫画被父亲使劲撕烂,他的求救被“我”不经意地拒绝了。
唉,孩子他只有十岁,他最亲近的人一个“撕”他钟爱的漫画,还放言“你不行打到你行”;一个“哭”:“如果我离婚了,一定是因为你”;一个冷漠得冰碴子般“我要睡觉了”。
就连他喜欢的鼓励他的钢琴老师,爸爸也给换了,他在一片丛林里,他欲哭无泪,他没有路了,只有死……
呜呜呜,我在影院里禁不住潸然泪下,太让人心痛了,孩子,你活得好绝望!
两条线索交叉演绎,阿俊一边在痛苦的回忆很多年前哥哥的无望之灾;一边作为班主任的郑Sir,在班级里找班长一位小女生谈话,一边在全班做心理疏导,“我愿意帮助你们,我的电话你们随时可以拨打”,他把电话号码写在黑板上,说别忘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电影没有一个清晰的结局,他和签字离婚的太太后来怎样了。只给观众一个提示,他童年失去胞哥的惨痛经历,一直在他的生活里翻页,他从来都没有走出过那个令人窒息的家庭藩篱。他的父亲年老了在医院抢救,临走那天他突然抱住有俊,这么多年过去以后,老父亲第一次撕心裂肺地提起有杰,他痛悔自己年轻时怎样地望子成龙,好面子,间接害死了亲儿子,他哭到不能自已。
最后他和阿俊、阿杰隔着时空完成了那个缺憾的世纪拥抱。《德彪西》的著名钢琴曲不失时机地响起来了,那么轻柔、温和。
爸爸终于和自己的一双亲儿子和解了,这何尝不是一场充满着希冀的梦?
我看到郑Sir走到那个天台,献上了一束素净美丽的鲜花,哥哥有杰少年时的身影闪现了好几回,我理解为弟弟有俊也终于在许多年以后,直面自己当年的少不更事,没有好好地拉住哥哥的臂膀而忏悔了呢。
哎,《年少日记》一首浸透家庭教育失衡的血与泪的悲歌,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