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欧盟原本是为了欧洲独立话语权而成立的组织,但在俄乌战争后,却做出了损害欧洲国家利益的决策,被批评为美国的工具。美国一直试图控制欧盟,而欧盟内部的法德分歧和领导力缺失加剧了美国的干涉。欧盟委员会的扩权和对华政策的转变也反映了美国的影响。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欧盟决定基于美国利益!”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曾这样痛斥。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欧盟原本是为了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话语权而成立起来的组织,也确实为“欧洲独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么,这个组织倒底是怎样一步步堕落,竟成为了美国控制欧洲国家的工具的?

“发出欧洲的声音”

二战结束之后,作为传统强国的法国实力被极大地削弱,但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都没有走出传统的大国心态。

与实力不匹配的野心,使得法国在内政外交上处处受挫。偏偏法国由于多党制和议会制的政体,导致政府受制严重,频繁更迭,加剧了法国的困境。

最终,忍无可忍的法国民众于1958年要求政府必须改革,并推举在二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戴高乐将军组建新的救国政府。

戴高乐将军是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他一生致力于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不愿意看到法国成为美苏的附庸,更不希望法国成为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然而,由于法国确实在二战当中损失惨重,已经失去了与美苏抗衡的能力。因此,戴高乐将目光投向了欧洲其他国家。

为此,这位曾强烈要求肢解德国的将军,一改原本的强硬态度,在1963年与德国签订了《爱丽舍宫条约》,欧洲的“法德轴心”自此形成。

根据戴高乐将军的设计,在这套“法德轴心”体系中,法国将凭借自己的五常身份,担当欧洲的政治领袖,为欧洲提供世界话语权的窗口。

而德国则基于自身传统工业的强大,为欧洲提供经济后盾。

尽管戴高乐本人在1969年因民众抗议而黯然下台,但是他对法国和欧洲产生的影响却相当深远。

在法国,追求国家独立自主的戴高乐主义一直影响着法国政坛,直到今天,法国还在致力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屡屡呼吁欧洲要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而于整个欧洲,戴高乐设计的“法德轴心”结构被长期沿用,并如他所愿的那样,为提升欧洲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以“法德轴心”为核心的欧盟在21世纪后被认为是世界多级化当中的重要一极。

此时的欧洲不再被人们视为是美国的附庸,反而成为了牵制美国全球霸权的一股重要力量。

然而,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欧盟却做出了种种有损欧洲国家利益来助推美国的决策,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因而被不少人批评是“美国代言人”。

欧盟这个组织似乎完全背离了戴高乐将军的期待,竟然成为了美国进一步插手欧洲事务,干涉欧洲各国内政的抓手。

欧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美国觊觎欧洲已久

其实,美国人想要控制欧盟,进而控制欧洲,并不是什么令人意外的事情,从二战结束起,美国就有这样的打算。

虽然由于欧洲一体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戴高乐将军的影响,但是事实上,这个组织从一开始,背后就有美国的影子。

虽然戴高乐将军的政策给法国、欧盟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但是他的推动并不是欧洲一体化的开端,欧洲一体化其实是始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提出的舒曼计划。

而根据史料记载,1950年,舒曼是在与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讨后,才提出了在煤炭、钢铁等战略物资上,应以法德工业为基础,建立一个超国家机构共同管理的倡议。

这就令人不得不怀疑,这份舒曼计划到底是法国为了自身利益而提出的建议,还是美国人在借舒曼之手整合欧洲。

毕竟,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法国之耻了。

由于国力衰退,第四共和国政府不得不在经济、军事等问题上寻求美国的支持,这就导致了法国在第四共和国时期,一度沦落为美国的“二等伙伴”,在政治外交上深受美国的影响。

而美国,为了控制西欧与苏联对抗,一直都在鼓吹西欧各国应当早日实现“政治统一”、“军事统一”和“经济统一”。

早在制定马歇尔计划时,美国就要求欧洲各国参加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并将援助设定为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整体发放,而非向各个国家单独提供。

最起码到了这时,美国希望通过一个由美国控制的超国家机构来控制欧洲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而在舒曼计划提出之后,也正是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欧洲6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达成联合共识,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随后,6国还又签订《罗马条约》,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进一步加强了欧洲的联合。

在这些协议签订时,当时赋闲在家的戴高乐将军非常不满,认为这是在侵犯法国的主权,扬言如果自己重新掌权,一定会撕毁它们。

当然,在戴高乐真正重新登上法国政治舞台时,由于发现了法国自身的衰落,以及这些协议能够带给法国的利益,态度发生了转变,不但没有废除协议,反而主动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但是戴高乐始终对于舒曼计划中的“超国家机构”抱有最大程度的警惕。

他始终坚持把法国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并想方设法扭转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当中的执行机构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局面。

在戴高乐的坚持之下,法国与欧洲一体化机构的委员会之间一度发生了激烈对峙。1965年,欧共体刚刚成立,就爆发了一场“空椅子危机”。

由于法国确实是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欧洲一体化进程确实没法抛开法国行事,最终欧共体委员会不得不向法国妥协,同意新的计划会征求各成员国的同意。

从此,欧共体形成了一致同意的原则,这一传统也被后来的欧盟所沿用,令美国想要通过影响欧洲一体化机构控制欧洲的打算就此落空。

法德分歧美国趁虚而入

然而,美国始终没有放弃控制欧洲的愿望,一旦欧盟的“法德轴心”运作出现问题,美国必然会抓住机会,趁虚而入,夺取对欧盟的影响力,从而干涉欧洲。

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法德分歧是根本不可能避免的。

这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各有各的国家利益,在历史上,两国甚至为争夺欧洲大陆的主导权发生过多次战争,称一句“世仇”一点都不过分。

或者说,两国能够通力合作,才是一种特殊状态。

由于二战的失败,德国几乎丧失了政治影响力。

为了得到法国的帮助,实现国家统一,恢复往日影响力,德国不得不对法国让步,接受了戴高乐在欧洲一体化当中为他们设计的“法国辅助者”地位。

回顾欧共体初期的政策,人们不难发现,德国在其中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有些政策完全无助于德国,甚至会对其经济利益造成损害。

因而不难推断,当初德国愿意忍耐配合,完全是为了政治利益的考量。

但是在苏联放手东德,德国恢复统一并且度过了统一后两德融合的阵痛期后,德国绝无可能一直忍耐下去。

事实也确实如此,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法德之间的话语权之争日益明显,甚至在默克尔时期,德国一度占据上风,成为了欧洲的主导者。

更加糟糕的是,随着默克尔的卸任,欧洲再没有一个足够强势,能够承担起引领整个欧洲重任的领导者。

有人寄希望于法国总统马克龙能够从默克尔手中接过这个担子,马克龙也想要做到这一点,但是他到底经验不足,而且法国经济实力差了德国一头。

而德国的新总理朔尔茨,更是软弱无能,在内政上都被绿党裹挟,向美国过度让步,更没有领导欧洲的能力和魄力。

而法德两国的撕裂也导致了以“法德轴心”为核心的欧盟决策机关欧盟理事会的失能。原本只是执行机构的欧盟委员会,则趁机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开始影响欧洲各国政策。

这时候,欧洲各国的领导人遗憾地发现,如今的欧盟委员会委员长冯德莱恩所做出许多决策都是在向美国出卖欧洲利益。

再回想当初冯德莱恩的上位史,不难发现,是美国早就认识到了欧盟可能面临的危机,并早早布局,打算趁法德分裂窃取欧盟权力。

2019年,让-克洛德·容克卸任后,法德两国为新的欧盟委员会主席人选争执不下,始终无法达成共识。

在这个时候,法国总统马克龙忽然转变立场,不再坚持原本的人选,而提出可以由前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担任这一职务。

显然,这中间有其他人向马克龙施加了影响,最有可能的就是美国。

尽管曾经与冯德莱恩是政治同盟,但是默克尔对冯德莱恩的能力和立场不抱信任,然而法国已经让了一步,她也不好再步步紧逼。

只是在欧盟理事会就提名冯德莱恩投票时,默默投出了全场唯一一张弃权票。

然而,默克尔没有料到的是,随着法德分歧的加剧和俄乌冲突的爆发,欧盟委员会的权力竟越来越大,隐隐有压过欧盟理事会的势头。

时隔70年,美国通过超国家机构干涉欧洲的目标,如今似乎正在逐步得到实现......

参考资料

欧尔班痛批欧盟:某些决定基于美国利益 参考消息

谋求国家利益:戴高乐政府的欧洲一体化政策动因(1958-1969 年) 李丹

德法矛盾背后的欧盟内部撕裂与争斗 环球杂志

欧盟委员会的扩权与欧盟对华政策的嬗变 钟艺琛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举报/反馈

趣史微视频

561万获赞 27.2万粉丝
历史领域科普up主,欢迎关注~
乘风计划作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