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培养更多‘水稻医生’,赋能广谱抗病设计新策略的伟大探索!”4月19日,在浙江杭州举办的2024年植物通讯青年科学家研讨会上,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国田如是说。
有学生叫他“导师”,有学生说他是“恩师”,41岁的李国田却喜欢同学们叫他“老李”。“老李”有一个小目标,教好书、育好人,桃“李”天下;老李也有一个大目标,矢志水稻抗病设计,为“国”种“田”。
矢志“培养更多‘水稻医生’”
一个清晨,正在“巡田”的李国田突然发现了一株“特异”的水稻——它高大而青绿,抗病性能肉眼可见。高度敏感的李国田和学生们立马把它带回实验室,并由此开启了探究RBL12基因之路。
经过近3年科研“马拉松”,团队2023年6月在Nature发表水稻广谱抗病研究成果,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在理论研究基础上,他们提出了通过特异破坏病原菌侵染结构,进行作物持久、广谱抗病设计的新策略。
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生产上常受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等多种病害威胁。据不完全统计,仅稻瘟病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粮食损失就高达30亿公斤。“如果我们培养若干掌握核心技术的‘水稻医生’,那将从根源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李国田坚定地说。
这便是他作为导师育人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他始终保持对水稻抗病的“热点追踪”,什么样的前沿研究上线、什么样的技术投入应用,他总是第一时间分享给学生们,为解决水稻病菌问题找寻一个个“位点”。
师从康振生院士,“实在为人、谦虚为学”逐渐潜移默化为他的为人为师为学风格,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立德树人、为国育才、追求卓越,为‘国’种‘田’!”
这一点,得到了学生们的印证。“其实,李老师科研育人的特点就是一个‘实’字!”华中农业大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宛莹这样评价道。她举例说,如果发现了某种新发水稻病害,李老师会紧紧盯住这个线索不放,和学生们一起“实打实”地查文献、找数据、设计实验,从病理特点、成因、传播和影响因素等方面“一竿子插到底”。
李国田说,“国”与“田”都是宏大叙事,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在点点滴滴中培育学生们的学术志趣、科研素养,最终培育一代代“医治水稻”“奉献国家”的时代新人。
“科学要多质疑多批判”
“遇到问题,李老师鼓励我们先思考再求教”“李老师建议我们多质疑,进行系统性批判性分析”……谈到李国田的“科研秘诀”时,几位学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批判精神”“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
“为何某些水稻品种在特定环境下仍然容易受到稻瘟病菌的侵袭?”“稻瘟病真如所说的那样解决彻底了吗?”在一次关于水稻抗稻瘟病的组会上,李国田提出了质疑,请学生们“背靠背”查阅文献并得出独立结论。
在一次次批判和质疑中,一些科学问题被发现。包括前文成果,都是“质疑”的结果。回想那次成果的来之不易,已毕业的沙干博士仍然记忆犹新。他说,是李老师的坚韧成就了研究成果:“从投稿到接收历时557天,4个审稿人、22页审稿意见、120多页答复、5次修改、改稿200余遍,师生连续三年在校过年观察实验……”
沙干现就职于华南农业大学,他经常用这个科研故事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学生。他说:“恩师对我科学志趣的构建、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道路的引领,没齿不忘!”
“无论多忙,老师心里总装着实验室的‘苗子’……”博士研究生李轲微笑着说,李老师的科研是典型的“致广大而尽精微”,“赶飞机、赶高铁或者在办公室,李老师几乎每天都要关心温室苗子的生长情况,当自己不能到现场的时候,就通过微信群查看,及时提醒大家调整温度、湿度等。”
“亲自干”“亲自带”是李国田指导学生的另一类关键词。每当有研究生新生入学,他总会亲身示范、带领学生一起做试验,他还每周查看试验记录本,坚持每周与学生们“一对一”进行科研交流,这样积累下来,平均每个学生每年正式谈话时间就高达400小时以上!
“得遇老师,我之大确幸”
李国田的家里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师生围在一张桌子旁,开心地切着蛋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像这样的画面其实很多,每逢新春佳节,李国田的家中总是挤满了学生,师生一起和面、擀皮、剁馅、包饺子、吃饺子,拉家常。这样的场景,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这些在李国田看来,却是很自然的。“可能我是中原人,比较喜欢面食,偶尔就给学生们‘露一手’,大家一起开心一下!”最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是亦师亦友。
“久坐不健康,大家一起来运动吧!”节假日、实验之余、课程间隙,李国田会邀请学生们一起打乒乓球、慢跑或者爬山,这时大家都放下手头工作,开心“玩耍”,劳逸结合、积蓄力量。
另一张照片引起了记者的关注,这张照片中李国田和学生们手拉手,一起向上“攀登”,蓝天里、白云下,光线衬托下,十分具有张力。说是“攀爬”,实际上就是学校狮子山广场的台阶取景,师生向上“跃进”的奋斗姿态令人感怀。
一次假期结束,李轲突然看到她的电脑变成了“大屏”,欣喜不已。原来,李国田得知大家电脑屏幕小,伤眼,专门购买了一批护眼显示大屏,让大家安心健康学习工作。
“老李,辛苦了,感谢栽培!”这是杨群对李国田的感言,看似“平辈”,却反衬着李国田的真切可敬。在他看来,“老李”谈心还真有一套——现身说法,他会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自己“聊人生”:“突破认知、突破自我,敢想敢做,去追求更远大目标!”
从2018年加盟华中农大建立实验室,到如今毕业生慢慢“开枝散叶”,科研育人也渐入“佳境”。李国田说,期待更多学子在这里化蛹为蝶、展翅翱翔!
中国教育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蒋朝常 4月19日电
举报/反馈

中国教育报

111万获赞 87.2万粉丝
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
中国教育报刊社,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