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冬天,在海淀中关村一带常常会看见一位穿着破旧、步履蹒跚、弓着背在街上踽踽独行的古稀老人,他碰到熟识的学生便说:“你有钱给我几个。”
他一生为国家培养出的科学院士就有79名,而且在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一半以上是他的直系弟子或是有师承关系。
像钱学森、王淦昌、赵九章、王大珩等一些科学界响当当的人物都曾受教于他,他由此被称为“大师的大师”。
这个人就是叶企孙:13岁考上清华,23岁就享誉学界,为我国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晚年却沦为乞丐,到了向学生要饭的地步。
这个曾享誉学界的天才科学家为什么最后会沦落到这样的下场呢?
这背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这一切还是先从他痛失爱徒时开始说起.......
爱徒惨死,叶企孙卷入无声的硝烟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清华大学被迫举校南迁。
当时叶企孙正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来是要出国访问的,听此消息后立即放弃了这个机会,毅然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在战乱中抢运书籍、给战争提供研制炸药的物资。
与此同时,叶企孙的学生熊大缜也放弃了去德国深造的机会,并向叶老辞行赶往冀中抗日根据地研制炸药。
对于熊大缜放弃出国留学这件事叶企孙非常生气,当即责问道:
“你知道为了给你争取去德国留学的机会有多么艰难吗?以你的天赋和学识你就应该在更深、更高的领域去施展你的才华,而不是去研制那些几十年前就普及的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炸药。”
熊大缜叫叶老先不要生气,然后振振有词地解释说:
“如今国难当头,匹夫以头颅报国;知识分子当然以所学报国,学生以为当今中国更需要的是能赶走日寇的烈性炸药。”
熊大缜的拳拳爱国之心令叶老动容,其实他并不是不支持学生投身报国,而是担心他的人身安全。沉默片刻之后,叶企孙又说:
“作为你的老师,当然是希望你去德国留学,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更应该支持你现在的决定,这个时代需要更多像你这样的人。”
谁知熊大缜这一去便成了师徒二人灾祸的开端.....
熊大缜到了冀中军区后,用自己的所学知识研制烈性炸药为抗日所用。炸药研制过程中熊大缜在硫酸提炼一事上始终没有任何进展。于是熊大缜写信向叶企孙求助,为此叶企孙还专门送一批化学系的师生前往基地给他提供技术上的帮助。
叶企孙这边也一直为他们的研制提供物资。
在他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下,烈性炸药终于研制成功,威力巨大;同时还发明了遥控地雷。熊大缜也由此得名“地雷战之父”。
就在大家还沉浸在炸药研制成功的喜悦之中时,一封署名为天津党政军联合办的“密信”袭来,冀中军区怀疑有内奸,负责技术研制的熊大缜就稀里糊涂的成了最大的嫌疑犯。很快就被锄奸部逮捕,并被安上叛徒之名。
那时的中国处在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熊大缜就这样成了“战争”中的牺牲品。更让人痛心的是,在转移的路上熊大缜与押解员发生了口角,押解员一怒之下竟然掏出手枪想将熊大缜就地解决。
眼看押解员就要扣动扳机,熊大缜突然叫停。不过他不是求饶,而是要求用石头了结自己,省下这颗子弹打鬼子。押解员遵从了他的意见,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向熊大缜的头部砸去......
当叶企孙得知爱徒惨死的消息之后悲痛万分,他誓死也不会相信自己的学生会做出这件事。为了给最心爱的弟子平冤昭雪,叶企孙开始了漫长的征程。
刚开始由于战乱原因熊大缜牺牲的真相无人在意,更没人去理会。时间一点点累积,爱徒之死就像是一根坚硬无比的钢针深深的扎在叶企孙的心窝。建国之后,他奔走呼号,四处鸣冤,终于在1967年得到了回应,案子被重新审理。
然而,让叶企孙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最后竟成了熊大缜背后的主使人,就这样含冤入狱。他自问自己一生清白,所做皆无愧!
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之下,叶企孙精神近乎崩溃,还患上了幻听症。在关押一年多之后被放回北大,在此期间他还患上了前列腺肥大症,两腿肿胀,步履艰难。
期间有学生探望他但他也拒绝见面,生怕连累他们。如果在外面不小心碰见也只是短短寒暄两句就赶紧让他们离开。
1970年冬日的中关村出奇的冷,刺骨寒风呼啸,叶企孙弓着腰、穿着不保暖的旧棉衣、耷拉着露脚趾的破棉鞋,拄着拐杖艰难前行。偶有几人路过就会挪上前去讨要三五元,所求不多,多了不要。但大都时候是要不到的,人们都视他如牛蛇,避之不及又怎会给他钱。
当然,也有人给吃食的。由于街上的商贩会经常看到叶企孙讨要的身影,念及可怜有的商贩就会塞给他三两个小苹果,叶老接过苹果边走边啃,他好像要把这个冬天所有的温暖全都吃在嘴里。
有一次,钱三强在街上碰到叶老就赶忙跑上前去同老师打招呼,可是叶企孙却十分焦急地说:“别理我,快躲开!”草草两句就抓紧走开了。
钱老最后含泪回忆说:“老师是怕连累我,才不让我同他讲话,他的心里、眼里全是他的学生和祖国!”
1972年5月,由于有关叶企孙的“问题”一直找不到证据就恢复了自由身,但此时的叶老已经是风烛残年,由于他前列腺肥大症已经很严重了,导致他行走不便、小便失禁。医生建议他需要及时做手术,否则性命堪忧,但叶企孙似乎早已经看透生死并拒绝治疗。
疾病一误再误,终于到了回天乏术的地步。弥留之际,有人发现叶老开始意识不清、说话混乱,被送到医院时已经太晚了。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带着还未澄清的“问题”抱憾离世。
此后十年间,他的名字和事迹就好像凭空消失一般,无人再去诉说他的往事,历史的长河也再也寻不到他留下的影子,仿佛这个世界从未有过叶企孙这个人。
1986年,熊大缜的案件被还以清白,次年,也正式下发了叶企孙的清白的文件。在沉冤十年之久后,叶企孙所谓的“问题”终于彻底解决了。
1995年,在多位海内外名人学者的联名申请下,叶企孙铜像的落成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自此叶老的光辉形象在沉寂了半个世纪之后又重新被世人记起,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前一度无人知晓,死后却受万人敬仰呢?
名誉加冕,叶企孙决定科教兴国
叶企孙小时候被冠以神童之名,国学经史无一不通。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叶企孙受祖辈的影响从小便对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涉猎甚广,叶父在让他学习中国史学的同时也会给他找来一些外国书籍供他阅览,于是西方的科学文化和应用便一点点的在他心里扎了根。
叶企孙出生于戊戌变法年间,从小目睹了国家的贫弱,唯有国人强大才能免受列强的欺凌。他立志通过学习改变现状,因此他刻苦学习,成绩令人羡慕。他13岁考上清华,20岁公费留学芝加哥大学,并直接在物理系大三就读。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读时,他争分夺秒,一刻也不忍浪费。除了日常的专业学习之外他还会泡在图书馆看其科学书籍来丰富阅历。叶企孙心中暗暗思索“只有励精图治,发奋读书才不枉国家的栽培。”
带着此等铿锵信念,叶企孙废寝忘食钻研学术。又加上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又是当时美国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所以学校更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态度。叶企孙也在日复一日的实验中对科学实验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叶老认为:“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得住脚。”
在芝加哥的大学积累了丰富的物理实验之后,叶企孙就想着有更大的作为。于是从芝加哥大学毕业之后又转入哈佛大学继续深造,这一次他学术上的导师是后来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布里奇曼。在这样得天独厚的优渥条件下,叶企孙刻苦求学之志更甚。
当然努力便有回报,1921年,他和导师还有另外一个物理学家合作,精准测定出了普朗克常数h值,被物理学界沿用16年之久。
这一消息一经传开就引起世界物理学界的轰动,叶企孙这个华人的名字第一次在外国人的心中登上了顶峰、享誉学界,彼时他才23岁。1923年,叶企孙开创的高压磁化的正确方法一经问世,就再次引人瞩目,并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叶企孙名誉加冕,在世界物理学界名声大噪。
许多当时非常知名的研究所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但叶企孙却都果断拒绝了。当然,哈佛大学的研究院同样也向他提出了留校请求,希望他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叶企孙连思考都没有,直接拒绝了校方。
因为他深知自己的祖国正是需要像他这样的新生力量,回国前他在日记里郑重写下“要想我们的国家不遭受外国人的凌辱,就只有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他也在心中暗暗发誓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不断培养优秀人才,才能真正实现科教兴国。
带着这种信念,叶企孙毅然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一路上他思绪良多。他知道日后的征程必是艰难险阻、困难万分,但他毫不怯馁。相反,他对科教兴国这件事势在必行。
回国之后,叶企孙先是应聘在南京东南大学物理系任教,从此便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
在东南大学的五个月是他对教育行业的初次尝试,也是在这个时候让他清醒地意识到:“凡是出人才的地方,必然是科学文化最盛行、科学土壤最肥沃、科学气氛最浓厚之地。”
不久东南大学琐事缠身,叶企孙不愿介入,适逢清华大学招教,叶企孙便积极投入到应聘执教之中。
到了清华园之后,他感到熟悉又陌生,离开的这几年,清华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精气神”、在封建家长的专制之下,清华大学已然不是一块学习的净土。叶企孙看着眼前的一切,不禁感慨万分。
为了让清华大学恢复往昔盛状,叶企孙和金岳霖几位年轻老师自行担起了重拾清华风气的重任,显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保守势力的压迫下他们处处受阻,经过几次激烈的交锋之后,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终于成立,自此书香之气盛行、学院之风长存。
叶企孙在会上提出的第一件事就是创立清华大学物理系,在经过他一番陈述之后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对此事表示大力支持。1926年物理系成立,叶企孙担任系主任;第二年又成立了理学院,他兼任院长。
实际上,当时任教物理系的老师就他一人,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物理课程全是他一人教。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叶企孙为了组建一批一流的教育团队,几经碰壁相继找来了吴有训、萨本栋等一批有名的科学家到清华任教。在那个年代,这个阵容堪比现在的明星阵容,已属于国内的顶尖水平。
同时他眼光如炬,看到了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在数学上的巨大潜力,于是他力排众议把华罗庚招来清华理学院任教,后来又送他到剑桥大学继续深造。
不负众望的是华罗庚在剑桥因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在世界上赢得了荣誉,后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到清华数学系继续任教。
后来,华罗庚因在数学上的伟大成就被称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每每回忆此事华罗庚忍不住感叹说:我一生得到他的爱护无尽...
自从有了这些名人学者的加入,清华物理系就迎来了一番新气象。为了给师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叶企孙也会想方设法地从国外购进最先进的实验器材。
有时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不是很顺利时,他就会带着师生一起到野外进行物理实验。一连数月吃住在山里,只为得到一组最精准的数据。
在教学方面,叶企孙教学方法灵活独到,从不照本宣科。思维敏捷、学术造诣极高。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讲课带着很重的上海口音而且还口吃,对此叶企孙在课上还给同学们道歉说:“我教的不好,对不住你们。但你们放心,我请来教你们的这些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正是因为他的不断坚持和努力,中国物理学界才会攀上一座又一座的科学顶峰。
在他的帮助和教导下中国现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是他为中国培育出了“导弹之父”钱学森、“力学之父”钱伟长、“原子弹之父”钱三强、“赵九章、王大珩”等一批两弹一星人才,开创了中国现代科学研究体系,他的成就有目共睹。
他始终践行的科教兴国之路也在一步步实现,他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足以让我们用一辈子去瞻仰。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位伟大人物一生未娶,无儿无女,甘愿一辈子做科学界的扫地僧呢?通过看他对学生的态度便理解了他为什么把一生都献给祖国教育事业的原因了。
爱才如子,叶企孙付出一生心血
他爱才如命,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是自己的孩子,悉心教导、以身作则。
在学生们的眼里,叶老不仅是老师更是亲人和朋友。叶企孙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善于去发现学生们的长处并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坚持下去。他在学生身上耗费了自己一辈子的心血,但他无怨亦无悔,反而乐在其中,甘之如饴。
抗日期间,清华与北大迁至昆明合并成西南联大,在此期间叶企孙任教电磁学。
课堂上,一位学生的举动深深吸引了叶企孙的注意,这个学生上课从不抬头,只顾低头看书,奇怪的是每次提问都能对答如流。这让叶企孙对这位上课“不认真”的学生突然来了兴趣。
一次快下课时,叶企孙来到这位学生的身边,于是就问他看的是什么书籍。学生这时将手中的书小心地递到叶老手中。叶企孙翻开封面原来是电磁学的高级教程,因为这是高年级学生才能学到的内容,叶企孙接着说:“你能看懂这本教材吗?”学生怯怯地回答道:“能,就快看完了。”
这位学生以为叶老会责骂他,谁知叶企孙非但没有生气,还特地允许他今后可以不用上他的课并告诉他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来问他。
此后,这位学生就再也没有来上过叶企孙的课。他利用这堂课的时间会到图书馆研读一些专家著作。但每次的考试还是会准时参加的,不仅是第一个交卷的,而且正确率还极高。尤其是理论成绩几乎满分,就是实验成绩差了点。
叶企孙主动找到这位学生,告诉他要注意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经此,这位学生就总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把理论和实验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就激发了他对物理的浓厚兴趣。
后来政府决定选三名数理化这三方面都非常优秀的研究生到美国深造。
叶企孙当即就推荐了这位学生,但遭到其他教授的反对,因为这位学生还在念大二,年龄也才十九岁,各方面还不够出国的条件。叶企孙知道这位学生是个可造之材,于是不顾众人反对推举他出国。
但这位学生还是因学历问题暂定,后来叶企孙联合吴大猷再次推荐,校方这才松口,这年秋天,这位学生顺利进入芝加哥大学读书,11年后和师兄杨振宁一起在美国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也是华人的第一个诺贝尔奖,事实证明叶企孙当初没有看错,他的确是“可造之材”。
这位学生就是李政道,多年之后李政道回忆说“叶老师决定了我的命运,他不仅是我的启蒙老师,而且是影响我一生科学成就的恩师。”
叶企孙唯才是举,不止是李政道,每一位有前景的学生他都会给其提供最好的资源,不论身份只凭学识。只要你在学业上大有所为都会得到叶老的倾心培养。
王淦昌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时,叶企孙安排他到德国留学,后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拒绝了外国丰厚报酬的王淦昌回到国内研究所继续科研研究,后来成为中国核科学的开创者。
此外,叶企孙还送钱学森到美国学习航空工程、送赵九章到德国学习气象学。后来他们都成了两弹一星的元勋,成了科学界的开拓者。
得益于叶企孙先生照拂的学生还有很多,叶老不仅在学业上对学生们关爱有加,在生活上更是无微不至。为了让学生们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他经常邀请学生们到他家吃饭,给学生们改善伙食。
逢年过节还会把回不了家的学生聚到一块包饺子,这段经历是那么的惬意和温暖,叶老逝去之后,学生们忆起这段经历还是会热泪盈眶。
1926年3月21日,学生王淦昌和韦杰三参加示威游行,韦杰三身中4弹不幸牺牲,王淦昌也差点被杀,叶企孙得知消息之后心如刀绞,好在王淦昌平安逃过一劫也算是给叶老一丝安慰。
事后叶企孙责问王淦昌说:“谁让你们去的?”“你明白自己的职责吗?”看到恩师泪如雨下,王淦昌醍醐灌顶,从此一心醉心科研,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
其实,通过这些科学家的著作不难发现叶企孙先生的身影。
叶老对他们的影响是受益终生的,可以说没有叶企孙的辛勤付出,他们就不会有今天如此高的成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将他牢记,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名字——叶企孙。
今天的我们得以看到科技的飞速发展,是您在100年前洒下的“种子”在当下生了根、发了芽,不久的将来这些种子定长成参天大树庇荫着我们的中华大地。您付出了那么多,而我们差点把你忘了。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但您的大名一定会载进历史的相册供后人敬仰。但愿不久的将来,这个盛世如你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