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倪政伟 实习记者 赵瑞

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里,除了不断穿梭忙碌的医护人员外,这里少有家属进出,病患们都戴着呼吸机、监护仪等各种监护设备,但在科主任陈培莉的眼睛里,这一切都并不平静。“生与死,一扇门,我们就是这扇门的守门员,每个人都在和病人一起,与病魔较量,与时间赛跑……”

4月1日下午,记者走进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见到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培莉。

重症医学科还有一个更令人熟知的名字——ICU,来到这里的大多数病患,都是急危重症或有着多种综合性疾病且迫切需要监护治疗以维持生命体征的患者,而重症医学科的医务人员需要保证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并联合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出一套最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重症医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这里是离死神最近的地方,也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多年以来,陈培莉带领全科人员奔赴在医疗救治第一线,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带着对生命的敬畏,用精湛的医术、高贵的医德守好病人生命的这最后一道防线。

心血管科到重症医学 专科思维到全局观念

从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到重症医学科主任,15余年来,陈培莉从自身业务、团队培养和科室管理等多方面不断前行与进步,在院党委的不断支持下,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一步一个脚印,正在让更多的患者转危为安,为更多患者和家庭送去“生”的希望。

“成立重症医学科,你愿意在新的学科里重新开始吗?”十余年的临床生涯,陈培莉亲眼见过很多突发、急危重症患者,由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而生命垂危,她毅然决然放弃了已经驾轻就熟的心血管内科专业,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2009年3月,陈培莉在上海长征医院学习半年后她回到医院,组建重症医学科,当时,重症医学科的医务人员只有包括陈培莉在内的3名医生、6名护士、3张床位,“另外两个医生都是大学毕业刚分配到医院,没有任何临床经验,护理也是从其他专科抽调的,除了我,其他人都没有接受过重症相关的培训。”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医院还特别聘请了曾任北京海军总医院ICU主任、主任医师的丁殿勋担任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帮扶学科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重症医学科只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还需要多专业的协同合作,为专科医生们创造更好的手术条件与机会,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个新科室的成立,必然面临着挑战和阻碍。

陈培莉介绍,从心血管科到重症医学科的转变可谓是困难重重,不仅仅是技术上需要改变和提升,在思维理念上也应全面转变。新科室刚刚成立时,人员不足,一旦出现急诊多发伤等病患较多的情况,科室人员都身兼数职,丁殿勋主任总是说“只要有病人,再苦再难都要坚持下来。”也是在丁主任的身上,陈培莉看到了作为一名科主任,应该时刻把握好大方向,保证科室快速高效运转。此外,科室还要承受着许多外界尤其是专科医生的质疑,“我们都无法治疗的病人,到你们手里就有办法了?”陈培莉通过不断和大家沟通,逐步与各科室和病人之间建立起信任,很多病人转到重症医学科经过治疗后,生命体征稳定了,病情好转了,病人活下来了。现在专科医生一旦遇到病患有重大病情变化,都会首先想到重症医学科,这其中的付出与辛苦,都离不开重症医学科的努力和付出,更离不开科室间的相互配合。

“ICU医护是医院里的“特种兵”,需要经过各学科系统、综合地培训,掌握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在最短时间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在技术方面,从一名专科医生转向多学科思维,重症医学科的病患大都牵扯多个疾病与学科,在考虑治疗方案上需要从病人自身状况出发,从全局观念出发、综合多种因素考量,为病人制定更有益的治疗方案,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利大于弊”的治疗方案才是真正要做到的决策。”

重症医学不仅仅是技术操作,也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一种护理标准。因为,重症患者往往处于生命危急状态,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很容易死亡。而重症医学团队恰恰提供了全方位的抢救措施,使患者得到了最好的治疗,并改善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期望。“重症医学的价值在于拯救生命。”从2009年-2024年,近15年来,商丘市第一人民重症医学科已经历经了重症医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科室从组建时的3名医生和6名护士,发展成如今拥有22名医生、43张床位、80余名护士,年收治患者4000余人的重点科室,已累计救治数万名急危重症患者。

ICU医生更需要的是“慎独”精神

重症医学科(ICU)就是一个生死较量场,被送进来的患者大多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陈培莉与她的医疗团队,每一天都在与死神进行着争夺战。作为ICU的负责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能承得住压力是必须具备的素质。”陈培莉表示,作为一名重症医生,必须有好的身体素质来支撑高强度的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患者负责;患者怎么救,要求医生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和全面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她还强调,细心、耐心,同理心也是必不可少的。

陈培莉常说:“医生晚来一秒,患者就多一分危险”,为了守护患者的健康安全,她常常是手机不离身,无论是半夜还是休假,接到病房电话的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往医院。

走进重症医学科,这里的病人很多是“无声”甚至“无知觉”的的,家属也不能陪伴,所有的一切就交给医生护士,这就要求重症的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慎独精神,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时刻保持高度责任感,她不仅仅是自己这样做的,还经常告诉科室其他的医护人员:“我们要时刻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要‘慎独’,才担得起重症的工作,对得起患者和家属对我们的信任。”

“每次看到无法挽救的生命逐渐流逝,我的心里都会非常难受。”陈培莉对记者说。ICU的工作,让她感受最深的是生命的脆弱。但是,经常面对死亡,并没有让她和ICU的医务人员变得冷漠,相反,却让他们因此对生命更加敬畏、对患者更加关心。

2024年,陈培莉作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再次参加了全国“两会”,今年两会,陈培莉带着一份《关于精神卫生行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的建议》,她建议,一是要制定明确的精神卫生政策,分配足够的财政预算支持精神卫生服务。二是医保参与,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项目上,鼓励医院制定出合理的收费标准。三是建立精神病专科化联盟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远程看诊、会诊、咨询、教学等,可以让优质的医疗资源共享和放大,为更多的基层医院提供服务与支撑。

这源于陈培莉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ICU抢救。“一位16岁的男孩,因为癫痫发作,在急诊科就诊之后收住ICU科。为了找到患者癫痫发作的原因,我们为患者做了详细的检查,发现他的头颅里竟有一颗钉子,等到孩子做完手术清醒之后问他,他说钉子是自己用砖头楔到头颅里的,这让在场的所有医务人员和家长都很震惊。”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小男孩患有抑郁症,手上、脚上都有割腕的伤痕,让人痛心不已。这个案例虽然比较极端,但是因为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自残、甚至伤人的案例在我们科里并不少见。”陈培莉希望能够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全民健康、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为此我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增进少年儿童健康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陈培莉说。

重视人才梯队建设 加强重症医学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人才建设逐步完善,2名正高职称医生,8名副高职称医生,7名主治医师。科室医务人员均熟练掌握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械通气操作、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液净化技术、经皮气管切开术、重症超声、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等重症专业核心技术。在陈培莉的带领下,经过多年努力,重症医学科逐步发展成为一支团结协作、技术精湛、敢作为、敢担当的精英团队,并成为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河南省脓毒症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商丘市重症救治中心,商丘市重症诊疗质控中心。

陈培莉还牵头和消化内科联合成立了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救治团队,在医院的支持下,在科室设立一个消化道内镜室,可以在重症医学科实施消化道大出血的镜下检查和治疗,减少了患者外出检查治疗的风险,提高了患者救治的成功率,不仅挽救的患者的生命,还节省了血源,减少了大量输血并发症,这类治疗每年开展200余例,救治成功率达到99%。

不仅如此,在科室建设过程中,陈培莉十分注重科室医务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往往涉及多学科、多专业,仅靠一个专科往往难以解决。

“综合理论知识丰富,精通多学科知识,以及操作能力强是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的一大特点。由于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常涉及多个系统或伴有多种并发症,往往会涉及多个专科领域,病情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每位医生都是精通各专科的多面手,每名护士都是独当一面的护理精英。”陈培莉说。

“密切监护永不言弃,重症患者又获新生”,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对于他们来说又是新的挑战。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主任,陈培莉不仅关注患者的救治,还非常注重年轻医师的培养。重症患者往往是涉及多器官病变,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更加全面。为了提升整体救治水平,陈培莉会带领团队每周进行内部学习培训,对解剖、影像、超声、心电等知识进行全面培训。科室还实行“以老带新”值班制,每班值班人员由副高以上医疗组长、主管护师以上护理组长带班,真正实现“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临床上的摸爬滚打十分重要,不断学习的能力更加重要。”重症医学科需要全面了解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才能为患者做出更好的治疗抉择。作为发展迅速的朝阳学科,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陈培莉总是不断的鼓励、选送科室的医护人员参加培训、学习、进修,积极邀请国内、省内知名专家开展讲座或业务技能培训,让科室医务人员轮流前往协和、瑞金、华西等国内知名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为科室带来更多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我国重症医学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尤其经过如新冠、SARS、甲流、汶川地震等一些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锻炼和磨砺,重症医学科所发挥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我作为卫生部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学习过3个月,相比于国外的医学发展的水平,从目前来看,我国人均ICU床位数、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重症医学相应的配套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对此,陈培莉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提出,建议将重症医学科建设作为政府财政重点补助支持项目,加强重症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在大学本科、研究生阶段,规培阶段及继续教育阶段开设重症医学专业。同时,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提升重症医学科学研究与创新,加强重症医学科学科建设水平,以满足日常重症病人救治需求,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保要对重症患者救治给予更多空间和政策支持。

陈培莉在每一个不同的身份中都始终保持着一颗初心:为生命的延续和康复提供更多希望和机会,这是医护人员的共同心声,也是重症医学科不断前行的动力。“下一步,科室将从大而全的方向转为细分专业划方向,划分创伤、感染、血液净化、循环和血流动力学、神经重症、产科重症、呼吸支持等专业细化培养,在专业技术上提升医生整体素质,发展科研创新,让重症在更多方面可以‘大展拳脚’。”陈培莉表示。

编审:殷海晴

(来源:大象新闻)

举报/反馈

大象新闻

1.4亿获赞 129万粉丝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官方账号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