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被誉为“中华第一凤”的玉团凤,亮相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举办的“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
这是自1956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之后,出土于天门石家河遗址的玉团凤首次回归荆楚大地,与其他石家河文化精美玉器大团聚。
玉团凤 石家河遗址出土
登上邮票的“中华第一凤”考古界一度不敢相信它是史前玉器
据考古学家王仁湘介绍,玉团凤1955年出土于石家河罗家柏岭遗址,其造型秀美,线条遒劲流畅,非常注重细部的刻画,采用透雕、阳线和阴刻等技法,代表了当时高超的琢玉水平。这件玉团凤,年代较早,制作精美,其造型影响了中国后代凤鸟艺术,因此有“中华第一凤”美誉。中国邮政曾海选典型凤文物发行《凤(文物)》邮票,文物原型就包括这件史前“玉凤”。
玉团凤的发现者,是石家河遗址首次发掘的主持者张云鹏。他在对罗家柏岭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这件姿态生动、造型优美的玉团凤。该遗址同时出土了40多件精美玉器,有玉人头像、玉蝉、玉龙、玉凤、玉璜和玉管等。
玉神人头像 天门市博物馆藏
参与发掘的考古学家王劲曾称,因玉团凤十分精美,制作技术很高,刚出土时,考古界不敢相信它与粗糙的土陶共存于史前时代,起初以为它的时代可能是商周,随着石家河考古发掘及研究的深入,玉团凤的年代被修正为新石器时代。
“破例”从国博展线上借来精心布展 氛围感拉满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说,“玉团凤出土后就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国博的基本陈列展品极少外借,此次是从国博‘中国古代玉器展’的展线上,破例撤下来借展来汉,极其不易。”她介绍,今年是石家河遗址发现70周年,自去年8月起,她就有意识与国家博物馆相关人员沟通洽谈,其间颇费周折,最终凭着诚意、执着和此次高水平的策展,赢得国家博物馆的大力支持,让玉团凤顺利回到故里展出。
圆雕玉鹰 天门市博物馆藏
策展人、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考古研究部馆员程酩茜介绍,展览通过独特的布局和陈列方式,试图打造一个兼具学术性、欣赏性、互动性和教育性的石家河玉文化展。展厅四处“门洞”,分别选用石家河玉文化中最典型的玉器造型——玉神人、双鹰、玉蝉、玉虎的形象联通展览空间,既营造了展厅氛围,又移步换景,避免产生视觉疲劳。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现场看到,展厅设置了多处艺术展项,选取石家河玉文化中最典型的凤鸟形象来串联展厅。入口处用灯饰将玉凤化作抽象的羽翼,引导参观者走流线;展厅中央“中华第一凤”玉团凤上方,以它的形象制作光纤灯垂于空中,彰显石家河的凤鸟信仰,凤鸟盘旋于空中,如同点点星河,神秘浪漫;结语处以发光的凤尾化作“时代的洪流”,突出展览的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玉器体型小巧,展览特别关注观众的参观感受,在文物说明牌上绘制文物线图,辅助观众细细观赏文物细节。灯光和展柜在此次展览中也经过大规模提升改造,科学精准的布光和低反玻璃展柜,让文物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展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文博爱好者和亲子家庭,前来细细品味,拍照留念。
汇聚大半个中国的史前美玉共同讲述4000年前的文明交融
天门石家河遗址距今5900年至3800年,是长江中游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中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遗址。后石家河文化以玉器最负盛名,琢玉技艺臻于史前东亚最高水平。后石家河玉文化从江汉平原、澧阳平原向周边区域辐射,更泽被后世,影响了夏商王朝的艺术审美,在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玉獠牙神面牌饰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展览精粹后石家河文化精美玉器,同时放眼全国,汇聚来自龙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等的文物珍品。来自全国12个省、直辖市的22家文博机构的174件(套)文物,共同讲述四千年前中华大地的文明激荡与交融,描绘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此次展览我们竭尽所能为大家提供一场玉文化盛宴,可以说,展览汇聚了大半个中国的史前美玉。除了‘中华第一凤’,还有新鲜出土、首次展出的七星墩玉凤等众多精美文物集中亮相。”万琳介绍,展品中有一件玉凤,是2023年湖南七星墩遗址考古的新发现,该遗址属于石家河文化圈。这件玉凤无论是造型还是风格,都和著名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玉凤惊人的相似。
观众在展厅参观
展览自2月1日开展以来,线上线下赢得广泛关注,将持续至5月19日,公众可前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参观、打卡。
(来源:天门发布)
【编辑:姚昊】
【来源:天门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