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春光烂漫,风和日丽,位于苏中里下河腹地的扬州市江都区武坚镇,绿油油的麦田之上,一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田埂上,一位干练淳朴的农家大姐,熟练操作遥控器,让无人机均匀地将农药喷洒在麦苗上。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3月31日采访了解到,她叫黄桂芳,58岁,几年前学习操控技术并购买第一台植保无人机时,就已经当了奶奶。
和队员们并肩作战
治虫不到位损失很大,把自己“逼”进无人机培训机构
黄桂芳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人很聪明,脑子活络。初中毕业后打过工、创过业,后来转行开收割机当“麦客”,走南闯北收麦割稻。人到中年,又是女性,她决定回家种地。既能创业,又能顾家。行家鼓励她:“你能种,现在种地不像过去纯靠人力,都是靠技术,全部机械化。种得好,照样能致富。”
说干就干。2018年,黄桂芳和老公在当地承包了400多亩农田。夫妻俩起早贪黑,对待庄稼像对待宝贝一样,浇水、施肥、除草、治虫,一步不敢马虎,谁知道庄稼收上来的时候却打了大折扣,“那一年几乎没什么收成,损失很大。”夫妻俩心痛之余赶紧“复盘”,发现是打药的原因,治虫未治到位,一年的辛劳进了“虫口”。
“这么大的面积,怎么样既快又好地打药?靠人工肯定不行,用植保无人飞机来操作,这个技术在一些地方已经很成熟了。”黄桂芳决定就这么干。2019年,已经成为奶奶的她,把自己“逼”进了无人机培训机构。“总共学了三天,一天两个小时,很顺利地学会了。随即就花了将近五万块,定购了一架T30植保无人飞机。”
逐梦天地间
成为经验老道的无人机飞手:要去钻去摸索,要向别人学习
“刚飞的时候,我也闹过笑话。一次操纵时,手指头无意之中碰了一下遥控器上规划好的线,好端端的飞机开‘没’了。”黄桂芳对记者说:“无人机就是一个‘听话机器’,你怎么操纵它就怎么飞,当时那边正好有个电线杆,无人机碰到电线杆,掉到沟里了。”
“这个问题你怎么处理呀?线是怎么规划的?用的是什么方法?”几个无人机飞手聚在一起时,黄桂芳经常向别人请教,跟人家学经验,取长补短。她说,无人机飞行也需要考试,合格后会发一张无人机操作证。但证件代表不了实际能力,真正想学好学精,还要靠自己去钻去摸索,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农田大多数是不规则的形状,每次无人机飞之前,不管田有多远、地里的路有多难走,我都要拿着遥控器实地走一圈,对无人机航线进行实地规划。确保飞得安全,飞得顺利。”
经过三五年历练,如今的黄桂芳已成为一名经验老道的无人机飞手。她说,操纵无人机首要问题是安全,必须全神贯注,不能分心。有群众围观时,一定要让看的人站在无人机区间6米开外。进行农药喷洒作业时也要注意,必须离鱼池鱼塘远一点,喷洒靠近的地方要看风向,不能乱喷。
娴熟操控
全镇唯一的女飞手:“新农人”要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现代农业
“无人机越来越先进,飞行时只要把航线提前规划好,把行距、高度、喷洒量设定好,无人机会自动寻找航线,根据设定程序一道道地去完成,基本上不要盯着飞机,只要看遥控器就行。”黄桂芳一脸自信地告诉记者,他们家400多亩地,“飞防”一次基本上一天时间就搞定了。现在,她已经拥有了两台专业无人机,正准备购买第三台。
黄桂芳的生活很充实,除了为农田奔忙,还要去镇上上上农技课,帮着带带孙女,跳跳广场舞。黄桂芳说,武坚镇有60台植保无人机、30名机手,他们组成了6支飞防队,她是其中唯一的女队员,“闲下来,我就和飞防队队员们一起,帮助其他种田大户‘飞防’, 做到应防尽防,确保丰产丰收。”
“去年冬天,有的农民麦苗都冻死了,我们的没有问题,就是因为听了老师们的意见,播种后对田地进行了压实。”黄桂芳对农技课很上心,无论是镇上开课还是农技专家下乡,她都会参加。平时一有时间,就会把讲师们发的教材拿出来翻翻,“土地费用加农药、化肥,一年要大几十万,不敢大意。作为‘新农人’,种麦有播种机,插秧有插秧机,翻地有旋耕机,收割有收割机,再加上无人机、脱粒机,种田全部现代化,人没那么辛苦了,但技术要跟上,要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现代农业哩。”黄桂芳说,“机器在天上飞的时候,我的心也会跟着机器一起飞,这种感觉很好。人有目标就有动力,想学技术,年纪不是问题。就像我,当奶奶了又怎么样?我觉得还年轻,还有很多东西等着我去学呢。”通讯员 程宝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徐珩
举报/反馈

扬子晚报

315万获赞 28.2万粉丝
江苏省级报刊,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都市报
扬子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