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26日,夜。
严冬腊月的北京城,寒意逼人。
坐在马车里的军谘府军谘使兼镶白旗汉军副都统良弼,依然能感受到这彻⻣的寒气。
一如他的心境。
他眉头紧蹙,忧心忡忡,刚刚从醇亲王府议事回来。
今天又是不安生的一天。
段祺瑞联名47位北洋将领给朝廷发电,敦促清廷立定共和政体:
以为事机至顺,皇位从此永保,结果之良,轶越古今,真国家无疆之休也……一旦决裂,何所恃以为战?深恐丧失之后,宗社随倾,彼时皇室尊荣,宗藩生计,必均难求满志。
洋洋洒洒近千字的电文,有利诱也有威逼。本来被袁世凯步步逼宫,透不过气来的隆裕太后,又被段祺瑞的这封电报吓得心惊肉跳。
良弼等一众皇室宗亲在醇亲王府议至深夜,也没有拿来什么好办法来应对段祺瑞的通电,难搞啊。
马车缓缓地前行,良弼感到一阵令人窒息的愤懑。
风雨飘摇的大清,能否走过这个严寒的冬天?
他想紧紧地抓住它,生怕它稍纵即逝。
可是仅仅凭着自己的一腔孤忠,能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吗?
深夜里,没有人回答他。
有的只是“得……得”的马蹄声,寂寥地回荡在夜空里。
良弼收起自己纷乱的思绪。
马车到了光明殿胡同口(今北京西四北大红罗厂街),他的家就在这里。
这是一座破旧的寓所,墙皮都已经脱落,院落也非常狭小,门卫也很少,很难想象这是皇室贵亲的府邸。
良弼刚走下马车,一个身着标统制服的小个子青年军官向其行礼:
“报告军门,我受奉天讲武堂监督崇恭崇大人之命,有军情向您禀报。”
良弼与崇恭一向交好。但深更半夜的时分,良弼还是有所警惕,没有让来人靠近自己。
随从这时递上崇恭的名帖。良弼低头看名帖之际,来人迅速从怀中掏出一枚炸弹仍向良弼。
这是一枚哑弹,没有爆炸。
来人紧接着又掷出一枚炸弹。
随着一声巨响,良弼的马车被炸飞,良弼的左腿被炸断。
行刺者也被弹片击中后脑,当场被炸死。
这起刺杀案震动了朝野。
因为在这关系着朝廷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良弼——这个朝廷强硬的主战派的生死,对时局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弼是晚清皇室宗亲中为数不多的才俊,连袁世凯都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曾极力拉拢他。
与其他的纨绔权贵子弟不同,他性情刚正,能吃苦。这大概与他少时艰难的生活环境有关。
良弼是满洲镶黄旗人,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幼弟贝勒巴雅喇的后人,是清朝宗室,正宗的黄带子。
到了顺治帝的时候,良弼的七世祖巩阿岱因为依附睿亲王多尔衮,被一撸到底,爵位丢了,关了禁闭,开除了宗籍。
直到嘉庆帝的时候,良弼家族才重新在皇室落了户口,不过不是直系“宗室”户口,而是旁系“觉罗”户口,红带子。
风水轮转,晚清时候,这个家族又出了良弼这个政治新星,朝廷肱股,为家族赢得了最后一丝荣光:又系回了黄带子。
值得一提的是道光年间的钦差大臣伊里布,就是和耆英一起签署《南京条约》的那位,他是良弼的祖父。祖孙对比,良弼的骨头可比他的祖父硬多了。
良弼并不是在皇城根出生长大的。他出生于远离京城的成都,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
虽说是皇亲,但与那些锦衣玉食的权贵子弟相比,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旗人。
苦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笔财富。
身陷困顿的人,无非两种选择,一种是摆烂,一种是励志。
而年少的良弼选择的恰恰是后者。
他孝敬母亲,刻苦攻读。
家道的中落,激励着他上进的韧性。
甲午战败后,强大的日本深深地刺激了国人。朝廷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意图学习日本的变法图强。
22岁的良弼凭着优异的成绩入选官费留日生,进入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
当时清室皇族留日学习军事的人非常少。最早赴日学习军事的三批160人中,只有3位满人。主要原因就是满人吃不了这个苦。
但良弼的优点就是坚韧,特别能吃苦。
所以他在士官学校的成绩也非常好,并和“士官三杰”之首的吴禄贞成为好友。
当时留日的学生受新思想影响,大多倾向革命,包括良弼的好友吴禄贞。良弼虽是皇族宗室,却不是顽固的保皇派,他赞成君主立宪。他曾说:
“如携手练兵以御外侮,左提右挈,天下事大可为。尊主庇民,何必革命!”
光绪29年(1903年),良弼学成归国。
当时清廷新政伊始,正是用人之际。
也就是在这一年,清廷为编练新军,在京设立了练兵处,由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铁良担任帮办大臣。
练兵处下设军政、军令、军学三司。26岁的良弼入职军学司,负责新军的训练教育、编译等工作。
这期间,良弼留日时的好友吴禄贞也来到了军学司,担任训练科马队监督。
当时的良弼血气方刚,风华正茂。慧眼识人的袁世凯注意到,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对其多加提携,有意拉拢他加入自己的阵营。
在军学司工作一年余,良弼就被袁世凯提拔为陆军第8标标统(相当于今天的团长)。
但良弼毕竟是皇族宗室,血管流淌着爱新觉罗的血统。
对于袁世机的拉拢,他并不买账。相反,对于实力不断膨胀的袁世凯,他开始清醒地认识到:
袁世凯是朝廷未来的强劲对手。
既然良弼不接受自己抛来的橄榄枝,那也没必要在自己的手底下历练了。
1906年,干了不到一年标统的良弼,又回到军学司担任副使(相当于副司长,正使为冯国璋),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军事教育。
这期间,他又亲自操持起保定陆军学堂的校务。
也就是在这年的10月,为检验新军的编练成果,袁世凯在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举行了南北新军秋操大会演。
军学司正使冯国璋担任南军审判长。
军学司副使良弼担任北军审判长。
这次秋操会演“仿列邦之成规,创中国所未有”(袁世凯语),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巨大轰动。
首先被“雷动”的是清廷的少壮派们。
本来,袁世凯在新军中培植个人势力,平时连朝廷对新军事务都难以插手。
但在这次会演中,袁世凯对新军驾驭自如,新军对其马首是瞻,他在新军的巨大影响力可想而知。
充任这次会演的阅操大臣铁良,也是清廷的少壮派之一。
看到这场景,铁良和良弼不得不倒吸一口凉气。
是时候了,该对袁世凯做些什么了。
彰德秋操结束后不久,朝廷的官制改革方案也公布了。
袁世凯遭到了铁良、良弼等少壮派的全面打压:
兵部改设陆军部,少壮派铁良新任陆军部尚书。少壮派信任的留日生被安插于陆军部各司,袁系人马势单力薄。
更让袁世凯添堵的是,他又被迫交出北洋六镇中四镇的军权,同时被迫辞去参与政务大臣、会办练兵事务大臣等八项兼职。
少壮派在这次官制改革中力压袁世凯。
良弼也在次年的8月,升任陆军部军学司司长,并在参议上行走,开始参与政务。
这时的良弼只有30岁,已成为铁良的有力臂膀。他积极在留日士官生中物色人才,推荐到新军任职,往袁世凯的眼中撒沙子。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后,摄政王载沣仿效德、日创建禁卫军。
良弼由陆军部军学司司长改任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因为禁卫军训练大臣载涛是个玩家,禁卫军的工作实际就是良弼全面负责的。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武昌、汉阳、汉口相继失陷,多地纷纷宣布独立。
迫于形势,载沣不得不重新起用被自己开缺回老家的袁世凯。
请袁世凯重新出山,良弼认为这是引狼入室,他坚决表示反对。
但当时的良弼人微言轻,没有人会听他的话。
再者,载沣对袁世凯也是心有余悸的。
当时的内阁协理那桐以全家性命,担保袁世凯不会反,就遭到载沣的白眼:
“你全家的性命能担保起大清的江山社稷!”
可是,在当时的形势下,不用袁世凯,谁也指挥不动北洋六镇,朝廷就要覆亡;
起用袁世凯,朝廷可能起死回生,也可能是饮鸩止渴。
多么两难的选择啊!
请袁世凯出山,豪赌一把吧。
悲剧的是,载沣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11月13日,袁世凯又回到了北京。
距上次被载沣赶回老家,已过去了两年十个月之久。
两年前离京时,同僚避之不及,门庭冷落;
再次入京时,仪仗卫队,前呼后拥。
袁世凯心中百感交集。
出任内阁总理后,袁世凯拟定的内阁成员名单中,皇室权贵竟无一人。
担任军职的一些权贵,也被袁世凯连哄带骗地削了权。载涛就听说袁世凯要他带兵去武汉打仗,吓得赶紧辞去了军谘府大臣、禁卫军大臣的职位。
为了把禁卫军掌控在自己手中,袁世凯把冯国璋从武汉前线召回,出任禁卫军总统官。
这样,良弼失去了对禁卫军的实际控制权。不久,良弼被调离禁卫军,改任军谘府军咨使兼镶白旗汉军副都统。
铁良、良弼等这些朝廷少壮派开始不淡定了。
而袁世凯组阁后,朝廷期待的他一举南下,拿下武汉,班师回朝的局面并没有出现。
他玩起了两面手法,消极武力平叛,积极南北和谈:
南方指望他逼清帝退位,实现共和;朝廷期盼他摆平南方,为自己续命。
他则居中,待价而沽,为自己捞取政治筹码。
在得到孙中山若清帝退位、实现共和,便推袁为总统的保证后,袁世凯加紧了逼宫的步伐。
袁世凯的逼宫,遭到了良弼等少壮派的强硬反对。
1912年1月12日,良弼、铁良、溥伟等人组成了宗社党,坚持君主立宪,反对清帝退位。他们甚至谋划好了扳倒袁世凯,成立皇族内阁:
由毓朗、载泽出面组阁,铁良任陆军部大臣,良弼率军与南方革命军决一死战,死磕到底。
前有袁世凯的威逼利诱,后有良弼等人的拼命死撑,隆裕太后犹疑不定。
时局一时陷入僵局。
就在这时,发生了良弼被炸案。
良弼当时只是被炸断了左腿。在日本医生为其截肢两天后,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良弼死了,大清最后的脊梁骨倒了。
良弼死前,心痛的还是摇摇欲坠的大清:“我死,大清遂亡!”
这是良弼的最后遗言。
良弼一语成谶。
良弼死后,宗社党树倒猢狲散,皇族权贵们都被凶杀案吓得避往天津、青岛等地。
2月12日,隆裕太后命军机大臣世续、军谘大臣徐世昌在退位诏书上盖用御宝,宣布清帝退位。
隆裕太后已泪如雨下。
一个时代缓缓落幕,另一个时代马上开启……
此时距良弼被炸死仅仅过了十余天。
行刺良弼的凶手很快被查清:
他是革命党人彭家珍。
当时社会上也有一种说法是:
袁世凯借刀杀人,通过袁大公子和革命人党联合策划了良弼被炸案,为逼宫清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