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台湾立法机构正、副负责人选举,历经两轮选举投票过程,最终由国民党籍韩国瑜、江启臣组成 “韩江配”,分别在第一、二轮获54票宣告当选。民进党籍游锡堃、蔡奇昌组成 “游昌配”寻求连任,二轮投票皆获51票然却功败垂成。至于拥有8席的民众党发挥 “关键少数”杠杆作用,第一轮推选黄珊珊参选获7票及1废票,第二轮弃权未投,形成蓝绿对决竞逐格局,白营弃选形同助攻蓝营,为未来蓝白在政策合作及权力制衡与监督奠立良好基础。
民进党虽赢得“少数领导人”选举,但并无法主导立法机构,这样行政权与立法分离不同政党属于“分立”,“韩江配”当选立法机构负责人及立法机构内各种政治结盟、政策议题合作,势必冲击台湾内部政党政治、社会凝聚及国家认同、行政权与立法权互动关系及众所瞩目两岸论述及路线形成。
首先,民众党基于政党自主性及反对党监督执政党的制衡角色,采取弹性平衡运作策略。在超越蓝绿两元政治对立结构下,坚持走第三条路线道路,极大化关键少数核心角色及作用,选择在第一轮自行推出候选人、第二轮弃权。此种选择策略印证及澄清民众党有其政治自主性及价值理念。这在形式上虽没选择绿白或蓝白结盟,然在实质上却利于 “韩江配”胜选。民众党若选择形成 “绿白配”固然可以向民进党索取更多政治资源及权位,但此却悖离民众党于台湾领导人选举时所要求 “下架民进党”、 “民进党不倒、台湾不会好”之 “政党轮替”目标。
其次 ,增进立法权对行政权之监督与制衡。此次台湾立法机构正、副负责人选举,体现各党纪律严明并未发生被挖墙脚跑票现象 。从国民党籍马英九到民进党籍蔡英文主政,台湾执政当局皆隶属 “一致性执政当局”,完全执政同时掌握行政权及立法权;但此届选举无论是台湾地区领导人当选仅获四成民意,且立法机关各政党拥有席次为 “三党不过半”,这种 “分立性”显示各政党在未来互动中政治结盟或政策合作将更具复杂性。
“朝小野大”政治结构有利于防止台立法机关成为行政机关之橡皮图章,避免沦为行政机构立法局地位。由于蔡英文当局完全执政,同时掌握行政权及立法权,立法机构成为行政机构之附庸,造成 “行政独裁”甚至被批评为 “绿色威权统治体制”,包括以过度行政裁量方式允许争议性的美国莱猪及日本福岛核灾区食品入台,未能充分考虑消费者权益与健康。
台立法机关因蓝白过半数,对于绿长期标签化其亲中政党,若在涉及两岸法律加以修订或拟订,应有利于促进两岸社会各领域交流及民众权益维护。例如可以藉由松绑立法,规范促进两岸关系正常化及健康化交流。若能重新修订过于严格限制两岸人民权益法律,即可降低积极推动两岸交流者产生 “寒蝉效应”作用,从而恢复两岸经济社会教育文化交流之质与量。
因此,类似所谓“国安五法”、代理人法应被检讨;防止民进党降低“修宪”门坎;另民进党执政前倡议 “两岸协议监督条例”法制化,执政八年竟然拖延未通过。新立法机构可重新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及货品贸易协议进行审理;同时修订若干限制性法律,促进两岸多元领域交流与合作。
最后,制约赖清德当局过激两岸路线。赖清德获得四成民意支持,沦为 “少数领导人”,主张 “务实台独”、 “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九二共识是一国两制”、默认 “台湾人不是中国人”、 “一中原则带来战争”等,标签化抹红、抹黑主张 “和中”、 “友中”的蓝白政党及社会组织、推动者为 “在地协力者”、甚至是 “卖台集团”。
同时,视推动两岸交流者无论是 “国共论坛”触及政党交流、“海峡论坛”涉及各社会领域交流及 “沪台双城论坛”促进两岸城市治理经验交流及合作事宜,皆持负面评价或 “认知作战”影响。这不仅难以凝聚台湾社会、促进政党政治及分化国家认同;也不易建立两岸和平稳定框架。台湾“大选”有高达六成票投主张 “九二共识”的国民党及主张 “两岸一家亲”的民众党,证明 “务实台独”、 “抗中保台”并非台湾的主流思维及政策路线。
“韩江配”当选立法机构负责人,意味着蓝白合作空间增加,可以制约绿激进两岸外事政策及路线飙涨。换言之,台立法机构由蓝白阵营主导,显示蓝营主张 “九二共识”及白营主张 “两岸一家亲”的六成社会民意方为主流;选择绿营主张 “务实台独”、 “永远维持现状”的四成民意并非主流。彰显台湾民众普遍希望与大陆重启对话协商,不愿意两岸交流倒退及陷入频临战争边缘风险。
总言之,韩国瑜曾因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失利,后历经被罢免高雄市长之政治挫折。现新民意选其为立法机构负责人,恰恰印证政治赛局无常性。韩国瑜并未争取在此届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再度出线,反而全心辅选新北市长侯友宜竞选;如今获选立法机构领袖,新民意抉择符合公平正义理念还其公道,反映出高雄市长罢免案之不正当性;如同侯友宜败选亦有遭发动罢免之虞,形成政党恶斗。
韩国瑜重新获得政治舞台和政治空间,若能汇整民意及领导立法机构,不仅可以发挥立法权对行政权监督及制衡作用,也可推动政党政治良好互动 ;同时蓝白政党温和两岸路线可对绿激进两岸路线产生制约作用,利于两岸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