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是一部由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作词,音乐家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声乐作品,于1939年在延安首演,1941年被改编成交响乐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抗日斗争的英雄气概,是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源于光未然和冼星海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1938年,光未然奉周恩来之命,率领抗敌演剧三队到西北战区慰问演出。途中,他们渡过黄河,目睹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深受震撼。1939年初,光未然在延安医院治疗左臂骨折时,开始酝酿写一首歌颂黄河、赞美中华的长诗。冼星海在听到光未然朗诵《黄河吟》后,十分激动,决定为之谱曲。他在一个小窑洞里,仅用六天就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包括总谱带合唱。4月13日,这部作品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引起了巨大反响,随即在全国广为传唱,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这些乐章采用了不同的演唱形式,如混声合唱、男女声独唱、二重唱、配乐诗朗诵等,展现了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这部作品的音乐风格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运用了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素材,如船工号子、山西民歌、陕北民歌、山西秧歌等,融合了西方的和声、对位、变奏等技法,创造了一种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具有现代感的音乐语言。这部作品的音乐气势也十分宏大,与歌词相呼应,表现出黄河儿女的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激发出民族解放的战斗意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象征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它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抗日斗争的壮丽场景,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精神,也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创作,为中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这部作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