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运即国运”——当“暴风雪”号谢幕之后,俄罗斯的航天事业随之一步步跌入谷底。

尤其是2023年印俄航天事业的巨大对比,更是让人对俄罗斯发出质疑:

难道俄罗斯连印度都比不上了吗?

航天事业,俄罗斯人心中有痛、眼中有泪。

列瓦达中心“骄傲与国家身份”的年度调查显示:

“国家在探索太空中的领先地位” 1999年至今,一直占据“我们国家历史上有什么事件让你觉得骄傲”第二位,仅次于“1941-1945 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

2009年,23%的父母支持自己的后代成为宇航员,2021年该比例上升至32%。

太空在俄罗斯人民心中总是令人骄傲的,充满希望的,值得为之努力和付出的,它的地位甚至超过“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克里米亚回归”,并且从未被动摇。

但是也需要看到,过去的成就需要复兴、创新和突破,否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湮没。

在俄罗斯一份调查中,高达81%的受访者无法说出任何一个现代宇航员的名字……

俄罗斯的航天事业,究竟到了怎样地步呢?从苏联解体到如今,俄罗斯航天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苏联时代的航天事业相当辉煌)

一、俄罗斯航天:继承自苏联,埋没于自身

俄罗斯的航天事业,说起来是一把辛酸泪。

2023年8月,当印度的登月探测器完美着陆、印度总理莫迪挥舞印度国旗的时候,俄罗斯则是黯然神伤:

几乎是同一时间,俄罗斯登月探测器意外失联,最终坠毁在月球之上。

这样刺眼的对比,令人不禁感叹时移事异——昔日能和美国在航天领域掰手腕的俄罗斯,如今难道连印度都比不过了吗?

(夕阳下的俄罗斯火箭发射基地)

上世纪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作为苏联遗产最大的继承国,几乎一直在走下坡路。

自己的前辈在世界航天史上创下了数不清的名号:

拥有第一个漫步太空、俯瞰地球的宇航员;建造了全球首个再在轨空间站……

而俄罗斯则是面临着进退无路的困局。

苏联解体后,大约90%的航天遗产由俄罗斯继承,还有10%的地面指挥监测设施、主要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20%的火箭企业留在了其他独联体国家。

1988年11月,当时全苏联最大的航天发射中心——拜科努尔迎来了自己的首秀。

(“暴风雪”号宇宙飞船)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迎着西伯利亚的劲风扶摇而上,完成了环绕地球的航行——而美国的SpaceX公司的航天飞机直到二十多年后才走完了苏联当年的路。

然而,无论“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多么出色,无论拜科努尔航天试验场多么的宏伟壮观,一切都随着苏联的解体而戛然而止。

尽管“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十二年磨一剑”,却依旧没能改写自己被埋没在角落里——它最终因为试验场的老化而被毁于一场坍塌事故。

(残破不堪的拜科努尔航天试验场)

首秀即巅峰,首秀即谢幕。

苏联航天事业让不少真正醉心于太空探索的“局外人”潸然泪下。

一曲终了,苏联的航天器件、尘封的资料再度现于世间,便是数年之后了。

在苏联解体之后,拜科努尔所在的归属地变为了哈萨克斯坦。

但是由于苏联时期的休克疗法和戈尔巴乔夫对于航天事业的“不感冒”,拜科努尔早已完全停摆,更是变成了烫手山芋。

(休克疗法时期在街头抗议的俄罗斯妇女)

尤其是哈萨克斯坦,由于国力孱弱,拜科努尔的存在对于他们而言几乎是毫无用处。

但是摆在哈萨克斯坦面前的难题不止一个——俄罗斯继承了苏联90%的遗产,拜科努尔本质上属于俄罗斯。

像是存在拜科努尔这样问题的航天试验场,还有很多很多。

但是俄罗斯也很尴尬,没钱靠什么维持这些航天基地的运转呢?

因此在继承了苏联的航天遗产之后,俄罗斯就这么把它们搁置下了。

在扯皮了数年之后,俄罗斯才用1.15亿美元的年租金获得了拜科努尔的使用权。

拜科努尔的悲惨命运,正是整个俄罗斯航天事业的真实写照。

(苏联时期“太空竞赛”宣传画)

苏联的解体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溃败,更是波及方方面面。

二、乱局之中见真相:俄罗斯航天的“十年停滞”与重启

在继承了苏联的航天遗产之后,俄罗斯航天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在技术上几乎被印度超越,有何难言之隐呢?

(全球唯一一个独立完成太空航行的女航天员)

一方面,俄罗斯内部体制脱轨,航天事业改革难上加难。

苏联和俄罗斯体制的差异,导致了航天工业在国家发展计划地位的下降和管理的混乱。

在苏联时期,航天工业分属军工业,每年承接大量的来自国防部门的订单,这样的供给关系既满足了国家发展需要,也使航天工业获得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冷战结束后,航天不再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的领域,军事类的订单锐减,收入自然随之下降。

体制的问题还导致原有的军事成果很难“变现”。

(俄罗斯火箭爆炸事故)

苏联时期没有设立专门管理民用航天的部门,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独立发展,并且由于保密需要互不交流,造成了民用技术发展的落后,对国民经济的反哺能力低下。

另一方面,政治动荡引发的经济衰退直接导致航天工业缺乏资金支持。

俄罗斯不仅技术的创新缺乏动力,维持原有的航天器正常工作都显得困难。

2001年3月23日,由于无法承担高昂的维护运行费用,在太空中工作了15年的空间站“和平号”由俄罗斯控制提前自主坠毁。

许多俄罗斯人扼腕叹息:

“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另一个残酷的真相是,俄罗斯还遭遇了大幅度的人才资源流失。

苏联解体后五年间,35%的航天人才远走他乡。

(在航天试验基地签名的俄罗斯航天员)

对此,普京痛定思痛,在苏联时代留下的设计局和工厂的基础上组建了健全的航天工业体系,工业企业达到 100多家。

在自己的第三个任期内,普京亲自操刀,合并了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和联合火箭航空公司,成立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

该公司囊括了俄罗斯航天领域内所有企业、设计局和科研单位的管理职能。

另外,普京组建了新军种——“天军”,以实现航天领域的军事职能。

为了拓宽资金来源,俄罗斯利用自己的运载火箭承接了各种商业发射任务,与许多国家一起开发了合作项目。

(俄罗斯“东方”发射基地)

美国的波音公司、俄罗斯火箭航天集团能源公司、乌克兰南方机器制造厂合作研发和部署了“海上发射”计划,在赤道水域设置移动发射平台,以利用此处优越的发射条件。

俄罗斯还为美国的合资公司“国际发射服务社”提供“质子”系列运载卫星发射火箭,承接各国的发射任务。

在太空旅游业的发展中,俄罗斯也是先驱之一。

2001年4月28日,美国商人丹尼斯·第托乘坐联盟号运载火箭成为了第一位“宇宙旅客”。

在这个过程中,俄方提供了全套的宇航员技能培训以及发射设备。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承接商业项目,俄罗斯的资金压力得到缓解,开辟了新的发展思路。

随着经济的改善,俄罗斯的航天工业逐步复苏,重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获得重要地位。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截至2021年,俄罗斯的太空的花费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俄罗斯成了只会发射火箭的国家)

同时,俄罗斯在太空的花费占国家生产总值的比例为世界上最高。

这组数据不仅体现了俄罗斯政府对航天的重视,也反映出其在世界范围内领先的体量。

历经二十多年的艰难转型,俄罗斯航天工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推动逐渐复苏。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印度的迎头赶上,俄罗斯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三、跌跌撞撞:俄罗斯航天的未来之路

如今,更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外层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完全不似冷战时期仅有美苏两国的单一格局。

(印度放出的空间站模型)

这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存——国际空间站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参与其中的国家多达16个,分工完成了极其复杂和精密的空间站的设计、生产及组装。

只有各国之间的通力配合,才能够建成这样的综合体,以服务于精密的科研需求。

俄罗斯能够成功进军世界发射市场,吸收大量的资金,依靠的就是领先世界的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空间站的相关技术和一些后发国家的需求。

但是,外层空间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国家缺乏必要的技术,本质上是一种依赖。

如果不能自主进入外层空间,国家的需求终究受制于人。

因此,许多国家都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太空战略,争夺太空的主导权。

(印度成功研制逃逸系统)

在技术不再由美苏两国独有的情况下,俄罗斯巩固大国地位必须在继承苏联基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突破,形成无可取代的核心优势。

而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上俄罗斯不仅面临其他国家的挑战,也需要面对自身发展的困难与瓶颈。

目前,俄罗斯相对薄弱的板块在于卫星发射。

虽然俄罗斯拥有五个发射基地——包括世界上最大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但是在全球已发射卫星总数中的份额仅占2%。

这显然与其世界领先的目标有很大差距。

(印度清晰的空间站规划)

阿尔焦姆·克里施托弗尔指出,俄罗斯不仅在数量上没有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卫星用途也不够多样,以定位导航与军事为主,商业领域开发不足。

这就导致不似美国能够游刃有余地将卫星技术广泛服务于高科技发展和天文科学的相关研究。

俄罗斯在轨的航天器占世界份额约9.2%,航天器生产份额也达到了11-12%,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体量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然而,俄罗斯组装航天器所需的电子元件高达90%的比例依赖国外进口,从长远看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俄罗斯在世界上唯一占据领先地位的领域是运载火箭——在发射服务市场上,能够占到30%的份额。

面对这样的发展现状,俄罗斯也在从提升基础工业实力、加强组织实力和促进国外合作等方面,提升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普京)

除了应对航天领域不进则退的发展洪流,俄罗斯还面临国际政治环境对本国战略的挤压。

乌克兰危机以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每况愈下,这种关系的恶化也波及到了一些太空合作项目的正常开展。

美俄有关国际空间站是否续约的问题就一波三折。

2014年4月3日,美国政府宣布“鉴于俄罗斯继续侵犯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美国终止与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的合作。”

然而,在诸多制裁中,美国唯独绕过了火箭发射、空间站等合作项目,美国宇航员仍然乘坐“联盟”系列飞船往返于国际空间站。

面对美国航天局“我们的行动与政治无关”的说辞,副总理罗格津反唇相讥:

“如果不使用‘联盟号’运载火箭,你们可以用蹦床把宇航员发射到国际空间站。”

(“联盟”号运载火箭)

这种政治打压显然使俄罗斯感到屈辱。

作为空间站的“中流砥柱”,俄罗斯在空间项目中占有一定的主动权,一度宣布在2020年后不再参与合作建设,而是独立运营其中的5个俄罗斯舱段。

经过协商和考虑,俄罗斯以设备老化,投入成本过高为理由,正式宣布2024年退出项目。

同时,政治的裂痕已然影响到了科学的合作。

根据俄罗斯国家航天局2021年的总结报告,国际空间站的运营相关合同价格确实有所下降,成为航天订单销售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制裁使俄罗斯的经济再度陷入困境,资金再一次成为俄罗斯航天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

(俄罗斯航天年会)

2019年,俄罗斯的航天订单销售收入比计划减少了17%,原因包括预付款减少、国内订单未能及时完成生产任务、航天器测试过程延长、国外订单减少等。

但是,在经济下行,国家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俄罗斯政府仍然给予了太空足够的重视,太空经费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

俄罗斯副总理尤里·鲍利索夫在接受“俄罗斯24时”电台采访中表示要“根据总统指示增加资金,保证太空科学领域获得的资金达到所需水平。”

此番不削减经费的表态表达了其发展的决心。

与70年代美苏关系恶化,空间探索合作仍然正常进行的情况类似。

(俄罗斯航天事业前路漫漫)

当前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一些空间科学研究合作项目如俄欧EXOMars、美俄天文望远镜“Spektr-RG”等仍然正常开展。

航天也许能够帮助俄罗斯另辟蹊径,重新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

作为独一无二的民族记忆,太空或许将会成为俄罗斯塑造自我,加强认同,不断前行的有力抓手。

参考资料:

郭荣伟等编著.重振雄风:俄罗斯新世纪太空战略揭秘[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18.

张树华.俄罗斯之路30年——国家变革与制度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353.

俄副总理:俄罗斯决定不削减太空科学经费-俄罗斯卫星通讯社[EB/OL].

红星照耀下的银翼——前苏联航空发展历程(1917-1991)[EB/OL].

JoanJohnson-Freese&DavidBurbach(2019)TheOuterSpaceTreatyandtheweaponizationofspace,BulletinoftheAtomicScientists,75:4,137-141.

举报/反馈

趣史微视频

561万获赞 27.2万粉丝
历史领域科普up主,欢迎关注~
乘风计划作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