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皑皑
编辑|S
2018年4月,一篇名为《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的文章在互联网上传播,引发广泛讨论,文章质疑清华大学王光谦团队搞的“天河工程”缺乏可实践性,认为他们要从天上调水简直纸上谈兵。
面对质疑,这个团队的人也承认,天河工程有些地方的确是世界级难题,既然这么难办?有关部门为何斥资2500个亿去搞,这是壮举还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场争论的开始
2014年,中科院王光谦院士,第一次在自己的团队内部提出“天河”的概念。
他对学生说,这个课题要让中国三江源头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分水岭实现空中调水,让这两个地方的云水资源的流域变化,进而增加黄河流域的降水量,缓解黄河地区的缺水问题。
这个课题提出后,王光谦便开始着手推演和论证。
他对外界解释说:大气层中10公里以下的中低层存在着有序而稳定的水汽输送通道,这个通道形象的比喻,就是行走在天上的一条河。
过去我国气象部门,为了增加降雨量实施人工增雨,这个做法十分巧妙。
王光谦认为,通过气象部门几十年的人工增雨经验,已经证明这条存在于空中的水资源通道完全可以用来补给缺水地区的旱情。
2016年9月,王光谦等人在青海西宁举行一场“天河工程”讨论会,在会上,中国三江源头完全可以实现空中调水。
王光谦还说,如果这个工程可以实现,那么每年将为青藏高原三江源头增加降水25亿立方米。
把东西用不完的水气,运送到黄河流域,相当于给了黄河每年600多亿方的流量,对比南水北调每年调水95亿立方流量,“天河工程”的前景十分可观。
未来还有望实现跨流域调水50亿立方米,相当于300亿西湖。
这次研讨会后,王光谦院士强调说,这个工程不仅是水利部门在研究,而是气象部门和水利部门共同发力在研究,并以严谨的态度在做着论证。
然而王光谦搞得“天河工程”结论刚发布,立刻遭到社会上广泛质疑,有些质疑声甚至让王光谦团队成员都觉得有些招架不住了。
有多大可实施性?
首先发难的是北京气象学家吴正华,他对媒体说,王光谦团队搞的天河工程,听上去十分完美,让人联想到《西游记》中车迟国的故事,
孙悟空给车迟国求雨,请来雨神,带来几朵云彩,车迟国上空立刻就下雨了,但这是神话,王光谦的“天河工程”也是神话。
首先,吴正华认为,水利专家不是气象专家,对于不同区域内空中调水的事说的并不专业,
人工增雨,是以飞机或者导弹为载体,往积雨云中投放催化剂,使之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使水滴在其周围聚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降雨,如果没有积雨云,你想人工增雨都很困难。
而人工增雨只限于5至10平方公里的区域,太大面积人工增雨的技术还没出现,
简单的说,就算在北京市范围内,将海淀区的云雨赶到昌平去下,以目前的技术都达不到,更不要说王光谦团队说的将三江源头的水气赶到黄河流域去下,根本就是在纸上谈兵,没有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人工增雨并不是说,你想增多少就能增多少,人类要把水气变成水滴,在操作过程中一定会有损耗,具体工作中一定会有有人工增雨操作无效的情况,这块必须要考虑进去。
而另一位气象专家张纪淮则举了一个现实版的例子。
2008年北京奥运会,8月8日开幕式那天,为了保证当天北京不下雨,北京动用了10架飞机,1100多架火箭炮在北京以及周边区域实行人工消雨,达到的效果只是把鸟巢周边的乌云驱散了一些,没有形成大规模降雨。
反而是人工增雨,成本十分高昂。
然而巨大的“远景”蓝图,让很多省份都愿意积极参与,安徽、吉林、辽宁、四川纷纷抛出“空中水库”计划,各项投入累计有2500亿之多,可是投入这么钱,收效甚微。
针对有的人引用青海人工增雨信息,说2013年时,他们通过人工增雨实现降雨42.91亿立方米,已经相当于300个西湖的水量,因此,人工增雨完全可以做到“天河工程”所要的跨区域效果。
吴正华说,天上的云气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这些年三江源头通过环境治理,水资源比过去多了,可不能说这就是人工增雨的结果,也可能是西部气候变暖,导致的降水增加。
我国搞人工增雨有些年了,可是目前的技术还只是探索阶段,没有必要过分夸大。
更有地质学家说,气候云雨的变化与地壳运动有关系,人类向大规模改变和控制云水资源的分布,除非有能力改变地球上的热力场分布,而这不是目前以人力能够很快办到的。
如果天河工程那么容易能够改变西北的干旱少雨,那么我国的沙漠早就变成绿洲了。
面对各方质疑,王光谦团队的钟德钰也承认,现在想要让天河工程变成现实,还有许多数据没有弄清楚,有些数据的调研还属于世界级难题,想要弄清楚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单独能够做到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018年,天河工程团队申请国家立项,遭到专家否决。
王光谦说,他们为了推进天河工程项目上马,已经和全球50多个水利专家和气象专家都进行了研讨,面对气象专家质疑的“天河工程”要操纵大气降雨的说法。
王光谦团队的成员表示,我们搞这个课题的初衷是为了提高人工降雨的精准率,不是要控制三江源头的降水,更不是控制大气环流,通过使用卫星,监测和观察合适的云层提高人工降雨的概率,那些不懂我们计划的人,请不要误读“天河工程”的内涵。
耐人寻味的是,面对这么多气象专家的质疑声,王光谦团队绝口不提原先说的“空中调水”,而是转而研究如何提高人工增雨量。
面对这个转变,有学者表示,增加人工降雨是可以研究的,不过,王光谦的团队不可能完全放弃他原来提的“空中调水”的想法,只不过面对质疑与难度,他们变得谨慎了许多。
从2018年到2023年,距离天河工程的质疑又过去了五年多,这几年由于疫情影响,新闻上几乎看不到天河工程更新的新闻了。
2023年8月,日本往海里排放了大量核污水,严重污染了海洋,有人担心,这些核污水会随着大气环流进入到内陆地区,通过降雨污染内陆生态环境,在这个现实面前,天河工程却显得寂寂无声。
学术是理论,可研是将学术如何变成现实,可当现实又出现变化时,学术成果必然要将变化考虑进去吧,希望在这些变化面前,王光谦的团队可以真的“惊艳一回”。
参考资料:
1:李鹏.空中调水__到底是创新还是神话.科学大观园.2018.12
2:丁阳.气象学家发难,实名质疑仓促上马.科学大观园.2018.11
3:中科院院士回应 “天河工程”暂为科研项目.科学大观园2018.12
4:“天河工程”被指仓促上马 研究团队未回应质疑.https://tech.huanqiu.com/article/9CaKrnKfeDB.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