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资料的说法,王阳明晚年只以“致良知”立教,即将其早年经常讲学的“格物致知、戒慎恐惧、集义、必有事焉、存天理去人欲、知行合一”等等,统统都被归入到“致良知”之中。甚至声称——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那么,王阳明为什么如此注重“致良知”呢?

其实王阳明之所以如此注重“致良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致良知,其实正是儒家之学的真正要义。

何以见得?

王阳明画像

我们继续看《传 习录》中的原文,即:

“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说‘集义’则一时末见头脑,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功,故区区专说‘致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着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着实致真知,则自无忘之病;无一毫意、必、固、我,则自无助之病。故说‘格、致、诚、正’……自然是是非非纤毫莫遁,又焉‘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弊乎?孟子‘集义’、‘养气’之说,固大有功于后学,然亦是因病立方,说得大段,不若《大学》‘格、致、诚、正’之功,尤极精一简易,为彻上彻下,万世无弊者也”

剩余62%未读
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
举报/反馈

问过蓝天

204万获赞 27.7万粉丝
研读半卷残书,追问古今之道。
文化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所属专栏
《传习录》精讲:良知觉醒

作者:问过蓝天

专栏简介:这一专栏主要以解读王阳明的《传习录》为主,诠释阳明心学的旨要,并结合实际,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引用修习者觉醒内在的良知...展开

229元 立即购买本专栏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