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之战中,攻下雨花台安德门一带的日军第6师团,迅速向中华门、水西门一带蜂拥袭来。

1937年12月12日凌晨,日军第6师团长谷寿夫下达了攻占南京城墙的命令。

根据谷寿夫的命令,以第11旅团(第13联队、第47联队)为右翼队,配属独立机枪第8大队第3中队、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第2中队、野战炮兵第6联队第1大队、工兵第6联队第1中队、独立轻装甲第2中队、独立轻装甲第6中队、兵第6联队第1中队,攻击中华门(南门)及城墙西南角;

第36旅团(第23联队、第45联队)为左翼队,配属骑兵第6联队、山炮兵第2联队(欠第2中队)、野战炮兵第6联队第3大队、工兵第6联队第2中队、进攻水西门(西门)、汉西门,并占领下关;

野战炮兵第6联队主力、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第1大队跟随第一线推进,占领安德门东西一线,构筑炮兵阵地,以协助左翼部队攻城。

根据这个命令,日军第6师团各部作出如下部署:

步兵第13联队攻击方向:中华门大门

步兵第47联队攻击方向:中华门与城墙西南角之间

步兵第23联队攻击方向:城墙西南角

步兵第45联队攻击方向:水西门(南京城西门)

日军第6师团最先攻到护城河外的第13联队和第47联队,并没有趁着夜色立即攻城,而是原地休整,在补充弹药后的第二天一早发动进攻。

在安德门的日军重炮兵,则抓紧一切时间修筑炮兵阵地,炮兵观察兵则对中华门一带进行侦察,便于明日进攻。

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是明朝都城的正南门,是南京明朝内城城墙13个城门中规模第二大的城堡式城门,也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代瓮城城堡。

中华门城堡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总面积15168平方米,高 20.45米,三道瓮城由四道拱门贯通。首道城门高21.45米。

各门均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仅存闸槽和城门遗迹。瓮城上下设有藏兵洞13个,左右马道下设藏兵洞14个,可在战时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据估算可容纳2000-3000人。

中华门采用巨型条石作为城门基础,大块的城墙砖砌筑墙体,黏合剂采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和后,非常坚固。

砌城墙所用的大块城墙砖,每块长约40~ 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10厘米上下,每块城砖重量达15~20公斤不等。墙体厚度10多米,其中中华西门墙体最厚处约18米(南京城墙最薄处2.6米,城墙转角最厚处达30米)。

可以说在冷兵器时代,中华门是易守难攻。可是,今天的中华门,即将面对的是机械化时代装备了重炮、战车、飞机的日军,已经不是当年无坚不摧的铜墙铁壁了。

起初,日军侦察兵在护城河外搜索中国守军情况,当他们抬头仰望南京城时,吓了一大跳。整整20米高的城墙,比日本任何一座城市的城墙都高。

被吓呆的日本兵立即汇报一线的各个联队长。根据得到的情报,谷寿夫命令第二天一早发动总攻,动用师团全部炮兵,摧毁中华门城墙。

中国方面,为了守住水西门一中华门一雨花门一线,唐生智命令第51师第302团(程智)守备城外的赛虹桥(赛公桥);第301团与第306团守备水西门和中华门西南城角;第72军补充旅第1团(高健代理)、第72军第88师工兵营守备中华门;第88师第523团(谭本良)守备雨花门。

12月12日上午8时,日军第6师团正式向中华门一带发起总攻。部署在安德门一带的野战炮兵第6联队第1大队,和配属给第11旅团、第36旅团的野战炮兵第6联队第2大队和第3大队,用36门改三八式75毫米野战炮,在3公里外向中华门发起第一轮炮击。

日军75毫米野战炮群射完毕后,第13联队、第47联队的联队炮中队,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第2中队,用12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紧接着向中华门猛烈射击。

只听炮弹撞击着城墙,发出“轰隆、轰隆、轰隆、轰隆”的巨响。

在日军炮火猛烈的轰击下,厚度7~13米的古老的南京城墙,犹如顽强不屈的中国军民一样,依旧屹立不倒。

关于第一轮炮击,日军《乡土部队奋战史》和《都城步兵第二十三联队战记》都记载道,当野战炮、山炮的炮弹打上去时,只是闪了一下光,城墙就像被涂了一个白点,却岿然不动。

在一旁的日军炮兵观察兵见状后,全部被这一幕吓呆了,没想到南京城墙是如此的坚固。

随后,日军以4门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4门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对准中华门城墙一阵猛轰,刹那间,中华门外天崩地裂、地动山摇。

中华门城门上方匾额里“仁勇”两字中的“勇”字被炸得粉碎,只留下孤零零的一个“仁”字。

日军猛烈的攻势足足持续了1个多小时,其中野战炮兵第6联队第12中队的4门105毫米榴弹炮携带的四五百枚榴弹,打得只剩下52枚。

在城墙上的中国守军,不少人被炸身亡,城池上摆满残肢断臂。然而就是这样,中国守军依然坚守阵地,如南京城墙那样岿然不动。

举报/反馈

蓝色小妖姬的过往

5744获赞 534粉丝
还没有任何签名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