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
文|吃面不吃鸡
编辑|t
2022年8月,科索沃当局出台的一份新法规再度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科索沃局势的关注。
新法规定科索沃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必须换用“科索沃共和国”车牌。不出意外,这条规定遭到了塞尔维亚人的抵制,双方的对抗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有关各国的表态中,美国的言论尤为引人注目。作为20年前科索沃战争的主导者,美国政府不仅承认了科索沃的独立地位,还警告塞尔维亚政府不要在边境集结兵力,否则北约将再一次对塞尔维亚下手。
虽然隔着一整个大西洋和大半个欧洲,美国人却对巴尔干半岛局势的发展尤为关注,不仅在二三十年前两次大规模入侵,即使到了今天也动辄武力相逼。
是什么诱使美国政府对这块弹丸之地念念不忘呢?
科索沃战争的前因
科索沃问题是一个遗留千百年的历史问题。近代以前,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克罗地亚人、土耳其人等不计其数的民族曾在巴尔干半岛建立政权,这些国家征战不休,形成了今天各族人混合居住的局面。
在中世纪巴尔干半岛上崛起的各个国家中,塞尔维亚是其中最辉煌的之一。这个国家曾经战胜过东罗马帝国、保加利亚王国等强邻,也曾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了四百年之久。
塞尔维亚王国在公元12世纪后就对科索沃形成了统治,经由奥斯曼帝国迁移至此的阿尔巴尼亚人与塞尔维亚人渐渐同化。
14世纪末期,塞尔维亚与奥斯曼帝国在这里爆发了科索沃战役,此战后塞尔维亚的国运被打断,连同科索沃地区一起成了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
同为伊斯兰教信徒,阿尔巴尼亚人对奥斯曼的统治并不反感,可塞尔维亚人却不愿屈居人下。
19世纪塞尔维亚对奥斯曼帝国的没落政权发起连续进攻,最终在1875年重获独立。新的塞尔维亚政权又在局势错综复杂的巴尔干成了一方小霸主。
可强中自有强中手,20世纪初更强大的奥匈帝国从塞尔维亚手中夺走了波黑地区,吞并整个塞尔维亚的野心也昭然若揭。
于是一名塞尔维亚青年盛怒之下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爆发。
一战结束后,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黑山这几个斯拉夫兄弟联合组成了南斯拉夫王国,其领土覆盖了大半个巴尔干半岛。二战期间南斯拉夫全境被纳粹德国占领,国王成了傀儡。
照这样发展下去,南斯拉夫或许就要被当成德国的仆从国对待,好在南斯拉夫革命领袖铁托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拉起了一支8万人的反法西斯队伍。
二战结束时,铁托领导的共产党已经拥有了一支上百万人的军队,他们顺理成章地取代了南斯拉夫国王政权。
南斯拉夫的铁托时代一直持续到80年代,其间各民族相处得还算融洽,这主要得益于铁托的“弱塞强南”策略。
然而这种策略也为南斯拉夫埋下了隐患。各民族在历史上相互倾轧了千百年之久,如今少了作为主体民族的塞尔维亚维持秩序,各民族愈发互不相让。
铁托在时对各民族的政策相对公平,他本人的威望也足够震慑分裂势力。但自从铁托晚年病重以后,南斯拉夫内部的民族矛盾就开始显现出来。
那时候其他各族人都认为斯洛文尼亚人架空了铁托,而斯洛文尼亚人却认为自己是受到长期压迫的一方。
铁托去世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民族矛盾已经演变成了流血冲突,然而新上任的米洛舍维奇却采取了最不理智的做法:怂恿塞尔维亚人与其他各族人对抗。
经过铁托几十年的压制,塞尔维亚人已经无法对其他民族形成压倒性的优势,此时米洛舍维奇的做法只能加速南斯拉夫的分解。
1989年科索沃自治省的地位被取消后,当地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针锋相对地分成了两大阵营,各自组建了政府和武装部队。
1991年,各族人在贝尔格莱德讨论南斯拉夫的未来,塞尔维亚和黑山反对各族独立,克罗地亚希望建立松散的邦联,波斯尼亚人坚持彻底独立,这场会议最终不欢而散。
1992年,米洛舍维奇获得连任,波黑地区的冲突却已然演变成了战争。受到米洛舍维奇支持的当地塞族人一时间不知天高地厚,无视了联合国划定的非军事区,让西方有了出兵干涉的口实。
到了90年代末期,塞尔维亚人的主要敌人已经从周边各族变成了北约,对方不仅在波黑战争和各加盟国独立的过程中中肢解了南斯拉夫,还染指了历史上一直被当做塞尔维亚一部分的科索沃。
1999年3月底到6月初,美国主导的北约部队对南斯拉夫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狂轰滥炸,最终塞尔维亚人只能把这片土地交给联合国掌管。
此时的南斯拉夫已经从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变成了塞尔维亚和黑山的联邦。七年后黑山也终于离塞尔维亚而去,曾经辉煌的南斯拉夫联盟不复存在,只剩下科索沃的命运至今悬而未决。
美国的野心之一:拆解欧洲
从南联盟分裂和科索沃危机爆发的一开始,美国就坚称这是一个国际问题,不能简单地视为南斯拉夫的内政。
很显然,美国政府的言论是在为干涉南斯拉夫内政找借口,而后来美国也的确深度参与了南斯拉夫的解体过程。
美国人之所以对这场千里之外的争端如此上心,主要目的在于欧洲。
当年新加坡《联合早报》对美国政府的野心有过鞭辟入里的剖析:“美国要称霸世界,靠两个军事联盟:在欧洲是北约;在亚洲是日美安保条约。这两个条约又是控制日本和欧洲的工具……美国急需一种新的‘冷战阴云’,造成欧洲的‘安全恐惧’,使其不得不求助于美国军事力量的‘保护伞’。科索沃危机正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在科索沃战争前后,欧洲各国先后通过了《欧洲防务宣言》、《加强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声明》等一系列共同防务文件,欧盟历史上第一次召开了外交部长与国防部长联席会议。在一些人看来,科索沃战争使欧盟涉足的领域从经济扩大到了外交、军事等方面,欧洲似乎更加团结了。
但实际上《欧洲防务宣言》是英国与法国共同制定的,此前极力抵制欧洲防务合作的英国人一反常态地参与了这一进程。
众所周知,英国在外人看来是标准的欧洲国家,实际上却是个偏居一隅的岛国,从古至今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态度都非常冷淡,反倒是与美国更加投机。
与其说是英国转变了态度,不如说美国间接插手了欧洲防务。
当然,要控制欧洲,仅仅依靠一个英国是远远不够的。德国与法国一直以来都是欧洲的两大领袖,要掌握欧洲就必须要扳倒这两个国家。
德国倒还好,主要是法国从戴高乐执政后便一直奉行独立的外交与国防政策,甚至一度与北约决裂,令美国颇为头疼。
但在南斯拉夫解体的过程中,法国人意识到凭借一己之力终究无法与美国主导的整个北约分庭抗礼。波黑战争爆发后,法国政府再一次将军队的指挥权交到了北约手中。
科索沃战争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北约共出动飞机3.7万架次,向塞尔维亚领土上投掷的导弹和航空炸弹多达2.3万枚。然而这其中美军的功劳占了8成以上,剩下的欧洲国家武备废弛,就算想出头也是力不从心。
经过这场“表演”,欧洲国家大多放弃了国防独立或建立欧洲军队的决心,纷纷倒向了美国的怀抱。自此以后欧洲的政治、军事独立就成了天底下最大的笑话。
美国的野心之二:维护美元霸权
20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公认的石油战争,但其实早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掌握石油就成了美国政府的最大目的之一。
科索沃这片弹丸之地本身不产出石油,不过它的地理位置使这片土地成为了石油运输的枢纽,连接中东、俄罗斯和欧洲的石油管道在此交汇。拿下科索沃,也就掌控了欧洲的经济命脉。
90年代以前的欧洲除了在政治上谋求独立自主,在经济上也与美国保持着距离。经过这场战争,欧洲各国只能再次接受美国在经济上对他们的统治。
与此同时,战争期间产生的上百万难民一齐涌入欧洲,战后美国又把重建科威特的重担甩到了欧洲肩上,严重干扰了欧洲的稳定发展。各国在这些问题上互相推诿,好不容易形成的合作氛围荡然无存。
就在科索沃战争爆发的两个月前,万众瞩目的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刚刚问世。按照欧洲人的设想,欧元诞生后将立即分走三分之一的国际储备,使5000亿至10000亿的美元价值转向欧元。用不了多久,美元的霸权地位就会被欧元打破。
除了与美元的对抗,欧元还将为欧洲来带每年额外0.5%的经济增长率,而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则会降低0.2%。长此以往,欧洲的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
在1999年的前两个月,欧元的表现也的确让人眼前一亮,1月4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高达1:1.18,以欧元为面值发行的债券获得了资本市场的一致认可。
欧洲的收益就是美国的损失,没过多久这场战争就打了起来,欧洲一下子从繁华所在变成了战乱之地,连带着欧元的稳定性也大打折扣。
战争刚一开始,欧元的汇率就下跌了4%。后来的80天时间里,欧洲各国财政支出激增,英国甚至动用了紧急储备金。眼见欧洲在战争中出现了崩溃的迹象,投资者也不敢再对欧元抱有期待。
战争结束后的7月份,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几乎跌到了1:1,打破美元霸权这种豪言壮语再也没人提起。反倒是美国成了国际资本的避风港,大量资金从欧洲流向美国,华尔街股市一度冲到了前所未有的10727.18点新高度。
就这样,美国通过科索沃战争打败美元的同时还收割了一波欧洲的财富。此后美国又基于同样的目的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一系列战争,这些战争开始时,欧洲各国都曾不同程度地反对过美国对穆斯林国家的粗暴侵略,最后却又不得不被美国人驱赶上战场。
美国的野心之三:压制竞争对手
除了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欧洲还有一个特殊的国度——俄罗斯。
在南斯拉夫解体之前不久,俄罗斯也刚刚经历了举世震惊的变革:苏联不复存在,新的俄罗斯联邦刚刚建立。
在文化层面上,俄罗斯人与塞尔维亚人同属斯拉夫人,都信仰东正教。过去的一个半世纪时间里,俄罗斯至少有6次为维护塞尔维亚的利益对他国大打出手。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与南斯拉夫又迅速建立了同盟关系。
在地缘政治层面,俄罗斯与巴尔干半岛紧密相连,他们与奥斯曼帝国对这片土地的争夺持续了整个中世纪,奥斯曼帝国灭亡后塞尔维亚一直被视为俄罗斯的势力范围。
正如俄罗斯人所说,打南斯拉夫就是打俄罗斯。
表面上看,那时的俄罗斯与美国、西欧尚处于苏联解体后的蜜月期。但实际上双方的矛盾由来已久,他们从来都没有把对方当成自己人。因此能够打压俄罗斯时,美国人绝不会手软,90年代北约的东扩就是鲜明的例子。
大轰炸的消息传出时,时任俄罗斯总理普里马科夫正在访问美国的路上,他当即决定打道回府,不久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也罕见地对北约发出了强烈谴责。
战争开始一周后,俄罗斯军舰开进亚德里亚海对北约军舰进行持续监视。1999年6月12日,200名俄罗斯维和士兵抢先冲进科索沃,很大程度上对北约部队起到了震慑效果。
可以说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使出了浑身解数,科索沃问题得以交由联合国解决。不过俄罗斯的行动最终还是没能阻止西方在科索沃建立起傀儡政权,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军事、政治存在也遭到了削弱。
时至今日,美国、俄罗斯、欧盟在科索沃问题上的角力仍在继续,倘若任由美国借地区冲突维持霸权、攫取私利,欧洲就不再有未来可言。
参考资料
王涛.欧洲共同防务合作分析[D].燕山大学,2018.
李宝宝.美国染指科索沃战争的动机分析[J].学理论,2016,(05):157-158.
赵静敏.从科索沃独立看美俄欧在巴尔干地区的争夺[D].新疆大学,2011.
吴鑫.复燃的巴尔干火药桶——科索沃战争[J].军事历史,2006,(11):21-27.
闵凡祥.美元对欧元的战争─-对科索沃战争的经济解释[J].国际观察,1999,(05):19-23.
张守莲.欧元与美元:竞争还是合作——从科索沃危机看欧元与美元的关系[J].发展论坛,2000,(0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