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博物馆,文物上常看到一些纹饰。

比如这个:

甘肃馆的夔龙纹玉玦:

甘肃博物馆藏 夔龙纹玉玦

陕历博的:

夔龙纹翡翠提梁卣

河北博物院的:

明代 · 夔龙纹犀角杯(河北博物院)

海昏侯博物馆的玉环:

夔(kui)龙纹玉环 海昏侯博物馆藏

这种随处可见的纹饰叫夔(kui)龙纹,拓印出来,通常它们是这样——

或这样——

为什么古代器物偏爱夔(kui)龙纹?

这要从“龙”说起。

龙,虽然不是现实存在的动物,但可谓中国人最熟悉的一种动物。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概括龙的特点为:“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更通俗、形象的描述则见于南宋《尔雅翼》,说“龙”长的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这就是用常见的动物做比喻,让人拼凑出龙的相貌嘛。

那么,龙是何时出现?

据考古资料,龙的初创期,6000—8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开始有了龙的初步形态,且多种多样:

“C”形玉龙(红山文化时期)
玉猪龙(红山文化时期)

除了龙山文化外,山西陶寺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陶盘上面也绘有龙的图案:

龙纹陶盘,1980年山西陶寺遗址出土

历史进一步发展,在新石器至商周时期,人们对神灵崇拜,对祖先的祭拜使得龙这一纹饰应用在器物上,更具有神灵性、狞厉性。

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龙纹抽象、神秘而威严

它们作为权力的象征游走在青铜器、玉器上贵的材质加不明觉厉的纹饰使人们对统治阶级充满崇拜。

这一时期的龙纹多种多样的形态——

商代龙形觥,山西博物院藏。


龙身卷曲的蟠龙:

▲ 蟠龙纹盘 商代晚期

拧成一团乱麻的交龙纹:

▲ 秦公簋 春秋中期

蜿蜒游动的夔龙:

西周玉夔龙纹璜

夔龙纹,即从这时期起,作为传统装饰纹样常见于古钟鼎器物上。

一直到明、清景德镇瓷器上,也是常见纹样之一。

夔龙。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

《山海经·大荒经》中记载: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长啥样?

简单翻译即是:

其状如牛,通身灰色,没有角,一只脚,每次现身则伴随着狂风暴雨,彻身发亮如日月之光,吼声如雷,它叫“夔”。

传说黄帝得到了它,用它的皮制成鼓,用它的骨制成槌,敲起来声传五百里,威震天下。

另外,也有记载说是舜的二臣名,分别指乐官和谏官。

据传说记载:“夔”是上古时期一个生活在荒蛮之地的音乐家。

夔在音乐方面的深厚造旨被舜得知后,召他入宫任乐师,负责国家的舞乐之事。

《尚书·虞书·益稷》里面记载夔敲起石磬(乐器),让其他人扮成石兽载歌载舞的事,也是神话中夔用音乐控制百兽的真实写照。

至于为什么将他神化成一独足兽?

《吕氏春秋·慎行》中记载:舜在任用夔之后,又有人向他推荐乐师,舜说“夔者一而足矣”,意思是“一个夔就足够了”,后人误解成“夔只有一足”。

由“夔”而形成的夔氏早在夏朝之前就已出现,据说夔子国跟这支夔氏有关。

如果按传说中夔龙只有一条腿,你会发现一个问题:文物上夔龙有一足、两足或者无足……

这其实是因为夔龙纹的命名,一开始并不准确,不过由于这一名称已经使用了很久,而且暂时没有更好的名称,所以现在仍然继续用。

作为一种爬行状的龙形侧面图像,夔龙纹在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常作为主要纹饰,饰于器物口沿下方,或者作为次要纹饰,饰于圈足上。

西周 · 夔龙纹觚 山西博物院

游玩过程中,想要辨认夔(kuí)龙纹掌握两点:

一是,它们通常对称式出现;

二是,多以表现身躯为主,简而言之就是:永远不给你看正脸!

夔龙纹:来,给你欣赏我的美丽侧颜——

西汉夔龙形玉饰佩 夔州博物馆馆藏
战国夔龙形佩

而在造型上,夔龙纹多为张口、长身、尾部上卷、身下一足,主要以单独纹样或二方连续式样出现。

单头夔龙纹在器物的表现上最为多见:

也有双头夔龙纹形象:

宋元时期,开始在瓷器上显露。这一时期,随着龙的变化,夔龙纹也较之前有变化。

直至到了明清,成为瓷器上龙纹的“常客”:

明成化 青花夔龙纹高足碗
明成化 矾红加彩摩羯鱼纹盘
举报/反馈

文博眼

14.3万获赞 1.3万粉丝
畅读文学、文史、文博知识!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