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杨家将,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七郎八虎”、满门忠烈;佘老太君、还有穆桂英挂帅……除了杨家的男儿郎们英勇神武,还有22名女将也很是威风,就连烧火丫鬟杨排风,都是巾帼不让须眉,让人可敬可叹!

但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杨家将是真实的杨家将吗?并不见得,因为我们对杨家将的了解,很有可能仅仅局限在影视作品和各种野史小说上,当不得真。

而在真实的杨家将中,是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除了佘老太君,也没有其他的那些杨门女将的。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非常疑惑,撇开影视作品对杨家将的固有印象,那真实的杨家将究竟是怎样的呢?包括,杨家将究竟有没有后人,他们的后人又身在何处呢?

还原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

回到历史,杨家将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实有三位,分别为杨业、杨延昭、杨文广。

而这三位,也分别代表杨家三代,杨业是第一代,杨延昭为杨业之长子(野史记载的杨延昭为第六子不可信),而杨文广则为杨延昭四个儿子中的老三。

第一代:杨业

就在公元980年,也是北宋建国的第20年,辽国突然派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此时的宋太宗也显得有些慌乱,最后,还是刚刚投降第二年的杨叶主动请缨,愿率兵抵挡辽国的攻击。

起初,他让宋军的士兵在地底下埋了很多陷马坑、飞辕寨、等古代的防卫兵器。

做完这些事情之后,杨业竟然带着700亲兵直接出关了,主帅一离开,整个军营上下直接全部慌了。但慌也没用,辽军已经开始攻城,士兵们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而此时的杨业,竟准备直接带着那700多人在后方突袭辽国的十万大军,本来大家都以为杨业是以卵击石,必败无疑,可大家都没想到的是,杨业在突袭之前,竟然让士兵在马尾上挂了很多树枝,而后才发起进攻。

原来,在马尾上挂满树枝再下令进攻,虽然人少,但当马匹奔跑起来时,所发出的响动是非常大的,如此一来,便可以取到虚张声势的作用。

果不其然,就在辽军在雁门关拼死搏杀的时候,突然发现后方有千军万马来袭,便都直接慌了神,不战而溃。尤其是辽军的主帅萧咄李,也直接被杨业劈成了两半。

而杨业也因此一战成名,自此,杨无敌的外号便被传了开来。

但可惜,六年后,宋太宗认为时机已定,想要派杨业北上收复燕云16州,可在行军途中,由于作战配合不利战败被擒,绝食三天而亡,杨家将第一代的故事也就此落幕。

第二代:杨延昭

杨业分别有七个儿子,分别为延朗、延浦、延顺、延玉、延环、延贵、延彬,而杨延昭,就是杨业的长子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他也是传说中的“杨六郎”。

据史书记载,杨六郎少年是沉默寡言,但总喜欢一个人玩“军事游戏”,经常在沙丘上一动不动研究半天,从小便展现出超强的军事天赋。包括杨业后来看了都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每次都带着杨延昭同行。

杨延昭长大之后,也的确没有辜负杨业的栽培和期望,成为了一代名将。虽然手中兵力有限,但屡屡率军抵抗辽军,一次次立下汗马功劳,让宋辽之间达成了“澶渊之盟”,实现了短暂的和平。

对此,宋太宗对杨延昭也是十分重视,给予评价说:“有乃父之风”。辽兵惧其勇猛,呼其为“南斗六星杨延朗”,久而久之,民间便都喊杨延昭为“杨六郎”。

第三代:杨文广

在小说和各种演义当中,都说杨文广是杨宗保与穆桂英的儿子,但实际上,这两人皆为虚构,历史上的杨文广,实际上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

杨延昭走后,杨文广继承杨延昭的衣钵,抗西夏,平叛将,屡立战功,甚至还获得了范仲淹的赏识,也曾跟随过狄青南征广西。

但可惜,杨文广虽有才能,却英年早逝,充分继承了杨家父子的将门遗风,可敬可佩!

为保血脉,杨家后人的迁徙之途

杨家连出三代名将,也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了,但自从杨文广之后,杨家将也就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但这并不代表杨家后人都消失了。

据悉,现在的杨家后人分布在五湖四海,有去贵州的,有去湖南的,也有去四川了,虽然杨家将的故事已然落幕,在杨家后人和杨家精神却始终存在。其实,这一切还都得感谢当年佘太君的一个决定。

当年,杨业在与辽作战的过程中被俘,绝食而亡,对妻子佘赛花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作为将门世家,虽然外表风光,但也难免伤亡凋零,自己的丈夫已然战死,儿子们又都为武将,日后难保不会再有类似悲剧发生。

不仅如此,因为杨家素来耿直,在朝中也得罪了不少大臣,虽然现在恩宠正盛,但难保不会有失势的那天。基于这两点考虑,所以佘老太君为了保住杨家血脉,不得不为杨家留下一条后路。

那就是,杨业死后,让长子杨延昭继承爵位,接受封赏,继续支起杨家门面,而其余的儿子包括杨家旁支,则让他们陆续退隐,回乡繁衍,之后的杨家后人便在历史长河中四散开来。

直到现在,在很多省份的不同村庄里,都有一些人纷纷自称为杨家后人,这其中有贵州的,广西的,湖南甚至湖北的,但其中,有史可考的,还属“山西忻州市的鹿蹄涧”。

据说,元朝初年,杨业的十三世孙杨友和他的弟弟杨山率军驻扎在留署村。有一天,杨友和杨山在相约外出打猎的途中,突然发现了一只巨型梅花鹿。

杨友见状,也是非常欣喜,当场就拿箭射鹿,可是在箭射出去的时候,这头梅花巨鹿也直接受到了惊扰,仓皇逃窜。所以,杨友射出去的这一箭,最后也只射中了鹿蹄,那头受伤的鹿,拼命窜走了。

二人见状,也是不死心,便又策马追鹿,可是在追赶的过程中,只见那头巨鹿低头触地,紧接着,竟然直接消失不见了。

因此,兄弟二人也感到非常奇怪,便直接返回营地,下令让士兵们一块儿搜寻这头梅花巨鹿。

最后,真鹿没找到,竟然在山里找到了一块雕有巨鹿画像的石头,杨家兄弟也是十分惊奇,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后来,就有一个士兵向杨友解释说:“鹿,通禄,见鹿辙,必将福禄高升,乃祥兆也”。

兄弟二人一听,觉得有理,便直接将驻扎营地迁移到此,并把这个地方改名为鹿蹄涧。自此,杨家其中一支的后人便长期居住在此了。

落地生根,继续繁衍

不仅如此,在如今鹿蹄涧,还有一座历史十分悠久的杨氏祠堂。

据史书记载,这座祠堂始建于1302年,是由杨家十六世孙杨怀玉奉旨修建,至今已经有近700多年历史了。后来经过明代的大面积修缮,现在我们见到的祠堂,就是明朝翻新后的样子。

从外表来看,杨家祠堂总占地770平方米,由大戏、过亭、廊房、正厅和厢房几部分组成。其中,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院子。

最前面供奉的是杨业和其夫人佘老太君的坐像,其中,二人的八个儿子,则分别供奉在两侧。后院供奉的则是杨文广及其妻子的坐像。

除此之外,大殿前的正中央,还矗立着当年传说中的鹿蹄石,石头形状奇特,而巨鹿的形象则被雕刻的栩栩如生。

不仅有供奉的人像,在这里面,还保存着两本杨家族谱,该族谱总长约2.7丈,宽1.3尺,以素娟为幅,在这个族谱当中,除了黄绫谕旨以外,还有这杨家历代名臣武将的画像、传记、生平,以及对其的赞词。

当然,除了族谱之外,还有一些非常珍贵的卷轴,包括一些杨家将事迹的展览品和相关文物。

抗日战争时期,曾有日军千方百计想要得到这本族谱,但最后还是没有得逞。

当然,鹿蹄涧除了有这么一座杨家祠堂之外,还真实存在着一群杨家将的后人,据村民描述,他们就是当年杨业的第十六代孙杨友和杨山的后人。当年祖先驻扎在鹿蹄涧后,杨家后人就此定居下来,落地生根,一直生活在这里。

除此之外,居住在这里的杨家将后人,还有一个非常“奇怪又有趣”的风俗,那就是,但凡是姓杨的村民,绝不和姓潘的人结婚。

据说,当年就是由于大奸臣潘仁美告密,才导致杨业受伤被俘绝食而亡的。所以在那之后,杨家和潘家的人便结下世仇,世世代代拒绝通婚。

虽然这个风俗在一定程度上看起来有些“不可理喻”,但也在侧面证明了,这个村庄里的人的确就是杨家将的后人。

名气渐起,祭祖寻根

时光一晃,就来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的便利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纷纷踏上了“寻根问祖”的道路,而山西忻州的鹿蹄涧,则成了很多杨氏后人纷纷来朝拜的“圣地”。这其中,甚至还包括很多杨氏的海外后裔。

1990年秋,台湾的杨氏后裔杨清钦率领家族成员回乡祭祖,杨清钦自称为杨家将的后人,所以,一行人浩浩荡荡的直接来到了山西忻州的鹿蹄涧。

看到杨家祠堂和村庄里的其他杨氏后人,杨清钦也是激动直掉眼泪,嘴里一直念叨着说:“活了大半辈子,总算是找到我的根了,这里是我的家,你们都是我的亲人呀”!场面一度令人动容。

而且杨清钦在临走的时候,还专门修通了通往108线路的柏油马路,目的就是为了让散落在其他地区的杨氏家族后裔,回家的时候能方便点。

而自从杨清钦来过之后,这座杨家祠堂的知名度是直线提升,来的人一波比一波多,除了一些慕名而来的旅游者之外,大多数,还都是前来祭祖的杨姓一家人。

现如今,“鹿蹄涧”村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从改革开放之前不到20户的小村庄,现在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000多人,耕地面积也已经占到3271亩,而且十个村里人,还有九个是杨氏后裔,而且传到这一代,已经是杨家的第51代子孙了。

而且为了缅怀先祖,杨家后人将每年的三月初九定为祭祖日,每年的这个时候,村子里的人都会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祭祖活动。

与此同时,这一天,也是其他外地的杨氏后人来鹿蹄涧人数最多的一天,以此来共同表达对祖先的追忆和缅怀。

居住在这里的杨家后人,仍保留着古代的作风

虽然已经到了现代,但如果你去过鹿蹄涧,近距离和这里的村民进行接触,你会发现,居住在这里的杨家后人,至今仍保留着一定的古人作风,延续祖先习惯,简朴纯真的令人神往。

首先是保留的练武习俗,在整个鹿蹄涧,几乎每个人都会点武术,据老一辈的人说,这就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从来就没有断过。尤其是年龄稍长一点的人,往往都身怀绝技,稍微露一手,就能让人大开眼界。

鹿蹄涧的杨文震,练武就十分厉害,骑马射猎不必多说,不仅会使春秋刀和杨家枪,甚至就连螳螂拳都打得很好,在当地小有名气。

其中,还有一位叫杨开华的,一手杨家枪使的出神入化,甚至还因此上过电视台,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除了世世代代的练武习俗被保留了下来,这里还保留了唱戏的习俗。在整个鹿蹄涧,随便找个村民,几乎都能给你唱出几句戏文来。

除了在每年的祭祖过程当中需要点戏唱戏,就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人在村庄里搭个戏台子唱戏表演,不收钱,只是娱乐。

但是在唱戏的过程当中,整个村庄都有一个约定成熟的习惯,那就是,无论唱什么戏,坚决不能够演出《金沙滩》这一曲目。

相传,有一年村子里又举行了祭祖活动,点戏的时候,恰好点了《金沙滩》。

本来在开场之前,还是晴空万里,一片祥和,可当开始唱戏时,天气突然就变了,黄沙四起,乌云滚滚,等唱到辽军进犯时,瓢泼大雨,倾泻而下,一时间,整个戏班子和台底下的观众全都被淋了个落汤鸡,只能无奈先行下场。

说来也奇怪,就在戏班子下场之后,原本还下着大雨的天气,突然就雨过天晴,又好了起来。

可奇怪归奇怪,既然天气好了,戏班子的人又重新上妆开始唱戏,可唱到辽军进犯的时候,天气又突然变了颜色,一阵狂风暴雨,让村民们也是十分不解甚至是胆怯。

后来就有人说,点戏不能点《金沙滩》,因为老祖宗不愿回忆起这段往事,所以才会每次唱金沙滩的时候,都会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自此之后,整个村庄里的人便都约定成俗,再都不唱金沙滩了。

当然,除了习武和唱戏之外,这个村庄里的人还都会敲杨家战鼓,据传,就是杨门女将们为了激励在外征战的杨家男儿郎们自创的战鼓,每次有男丁外出打仗时,杨家的女人们就会敲打这段战鼓,既是鼓励,也是不舍。

直到现在,每每到了一些重要场合,比如祭祖典礼开始的时候,或者是有什么大人物过来的时候,杨家后人们还是会敲打这段战鼓,用其独有铿锵鼓声和豪迈气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武术,到戏曲,再到战鼓,哪怕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但杨家后人们依然能够不忘初心,保留着祖先的作风和习俗,实在是十分难得。

杨开华:名动天下的杨家将传人

刚才我们在说杨家后人保留的古人作风时,提到了杨开华的“杨家枪”,接下来我们要重点介绍一下。

杨家枪代代相传,到如今,已经传到了第51代,虽然杨家枪还在继续传承中,但由于枪法困难,耗时耗力,所以,为了适应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放眼整个鹿蹄涧的人,都是学的人却是越来越少。

等到了这一代,杨开华竟成了杨家枪法唯一的传人。

杨开华祖辈世代务农,杨家枪法也是代代相传,等到了杨开华这一代,同辈的,已经有很多人放弃了对杨家枪法的学习。

起初,杨开华也是持犹豫态度的,杨家枪法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要想练好,势必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体力,但是在这个节奏匆匆的现代社会,一边挣钱养家,一边练习枪法,又何谈容易?所以,一开始,杨开华也是持犹豫态度。

可后来,杨开华发现,整个鹿蹄涧的年轻人,慢慢的,竟然都放下了对杨家枪的练习,全神贯注的把生活放到了“正事”上面。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直接激发了杨开华的毅力,因为他认为,作为杨家后人,绝不能让杨家枪失传,既然其他人不练,那么自己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不然枉为杨家后人。

所以自此之后,杨开华就把杨家枪的练习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为此,他放弃了外出挣钱的机会,甚至放弃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机会,起早贪黑,无论寒冬酷暑,每天都坚持练习枪法。

只因他始终牢记父亲的一句话:“枪法不能荒废一日,一天不练手感就生疏了!”

可杨开华的这种毅力和坚持,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甚至村里都有很多人笑话杨开华:“把练枪的功夫放在正事上,也不至于过得像现在这么穷苦”。

但对于这些,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杨开华,因为在他的心中,早已把杨家枪的传承当成了一种事业。

直到后来,隔壁村的7名恶霸,又再次来到了鹿蹄涧村为非作歹,甚至是“收保护费”,一时间,整个村里的人都愁云惨淡,却又不敢反抗,这时候,杨开华站出来了。

手持一把红缨枪,像模像样的学着祖先的话:“贼人放下屠刀,否则今天就让你尝尝杨家枪法的厉害!”

看到眼前这个个子不高甚至有点瘦的杨开华,恶霸们也是笑了,老大挥了挥手,几个人便朝着杨开华围殴过去。

可每天练习杨家枪法的杨开华却不是吃素的,斜刺、直扎、左拨、右击,一套枪法下来,一个人竟然把这七个人都打得落花流水。

通过这件事,村民们再也不嘲笑杨开华不务正业了,一时间,杨开华也声名大噪,甚至还直接上了电视,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让全国人民都认识到了杨家枪法的威力。

有心无力,后继无人

可虽然杨开华的杨家枪使的是出神入化,精妙绝伦,但还有一件事情,却一直困扰着杨开华。那就是:自己老了之后,谁又是杨家将的传人呢?

虽然杨开华有三个儿子,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继续学习枪法,甚至杨开华的其中一个儿子还公开说:“如果学习了枪法,那怎么挣钱?到时候,连自己养活自己都是问题,又怎么谈传承的事情?”

不得不说,杨开华的儿子说的的确有一些道理,现在社会,已经不适合古代的那一套了,个人有个人的选择,杨开华也不能强求。

而且杨开华也曾挨家挨户的询问了整个鹿蹄涧的人,根本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枪法,因为大部分人总觉得,学个技术都比学习枪法来地有用。

就那样,杨开华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直到后来,有人给杨开华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打破传统,在社会上招募愿意去杨家枪的传人。”

可这个建议很快就被杨开华否决了,因为他认为,杨家枪就只能传族内子弟,一旦传给外人,就是对祖宗的不孝。

随着杨开华的年龄越来越大,提起红缨枪也越来越费劲,杨开华找杨家枪传人的心,也变得越来越强烈,最后,他还是做出了让步,开始在社会上公开招募杨家将的传承人。

可惜的是,招募过程并不顺利,一是报名的人很少,二是一些报名的人,根本就不是真心想学杨家枪的,而单纯地只是抱着一颗好奇的心来试试。

再加上,杨开华招募的大多是一些社会成年人士,而杨家枪的学习,则要从小就开始练起,否则,是根本练不好杨家枪的。

直到现在,杨开华还在苦苦寻找想要学习杨家将的传人,我们也只能希望他的愿望早日成真了。

传统文化,就是需要大胆“扬弃”

1000多年的杨家将精神,薪火相传,历经51代,至今还是鹿蹄涧这个小村子里保留完好,历久弥新。原因就是因为杨家后人们对祖先,对这种精神的代代尊重。

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就是要尽可能地去尊重,去维护,去继承,去发扬,让这种精神在历史的车轮里生生不息。

可传承1000多年的杨家枪,如今却面临即将失传的窘迫境地,虽然威力依旧,神采飞扬,可就是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学。原因就是因为他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甚至与个人发展走向了相违背的道路。

所以我们就需要改造。打破只传族内弟子的规定,甚至将传统杨家枪改造成现代易学版杨家枪,只有做出改变,才能继续传承。

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绝对不可以盲目地继承或盲目地抛弃,只有选择地进行大胆“扬弃”,才能保证一个民族在拥有沉淀和厚重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发展。

举报/反馈

蓝色小妖姬的过往

5744获赞 534粉丝
还没有任何签名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