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西楚霸王虽败犹荣,最后一舞气质无敌。
历史的走向常常出乎意料,如果韩信采纳了武涉、蒯通的建议,在齐国独立,中国或许会提前400年进入三国鼎立的状态。
然而,韩信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始终无法忘记那个曾经让他一步登天的男人。他认为,刘邦能够大胆地任命他这个默默无闻的人为万人之上的大将军,他就应该对刘邦感恩戴德、生死相随。
然而,多情总被无情伤,韩信错将恩情和利益当做了感情,这注定了他只会被各种“负心人”利用和欺负。韩信选择不独立,这让刘邦心中大定,而项羽心中却开始有了些许恐慌和焦虑。
楚汉相争的尾声即将到来,这是大势所趋。而垓下之围的序幕也已经拉开。
韩信在齐国拒绝了项羽的使者和谋士的建议,宣布他会一直团结在以刘邦为核心的领导之下。这让刘邦松了一口气,他一直担心韩信这匹野马会给他带来麻烦。
自从和项羽决裂后,刘邦的日子一直过得很艰难,每次都被项羽打败,让他感到非常疲惫。项羽的军事才能太强了,每次战斗刘邦都只能跟着项羽吃灰。
所以,刘邦坚信只要有项羽在,他就不会有好日子过。但是现在,楚汉时期两大神明之一的韩信公开表示会全力支持他,这让刘邦感到有些希望。
他想利用这个机会与项羽议和,毕竟他们都是兄弟,不如握手言和,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
由于楚汉第一辩手郦食其已被韩信陷害于齐,这个艰难的任务只能由二号种子选手陆贾来接手。陆贾跑到楚营向项羽传达了刘邦的和平共处理念,并希望项羽归还刘太公和吕雉。
然而,项羽却毫不买账。刘老三,你这老狐狸太狡猾,这些年你挑拨离间、反复议和,谁也不知道你说的是真是假。
老子就是要跟你拼到底。刘邦听闻此事,心中十分疑惑,你项羽都被三面包围了,怎么还如此固执?莫非给脸不要脸?
要知道,项羽的基业都是实打实打拼出来的,他对自己能力非常自信。他经历过无数的风险,巨鹿之战、彭城之战、荥阳对峙,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他的豪情壮志源于自身的能力出众。
反观刘邦,如果不是投机取巧、拉帮结派,他可能已经被项羽消灭很多次了。单说荥阳对峙,如果不是彭越在背后捣鬼,刘邦可能早就撑不住了。
所以,刘邦对彭越的处理还是过于严苛。尽管战局不利,但项羽的英雄气概让他无所畏惧,他就是要向刘老三证明,他不会轻易屈服。
从始至终,项羽从未将刘邦放在眼里。
原本以为刘太公和吕雉难逃一劫,但历史总是充满未知的奇迹。关键时刻,一个名叫候公的游历者主动请缨,再次去说服项羽。
然而,刘邦对这个自告奋勇的人并不感冒,甚至在初次见面时就对他进行了侮辱。尽管如此,侯公仍然耐心地完成了任务,成功地说服了项羽与刘邦平分天下,并以鸿沟为界,还回了太公吕雉。
这件事就像被上天安排好的一样神奇。侯公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轻松解决了其他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立下大功的候公在凯旋后并没有接受刘邦的封赏,而是选择了归隐,从此再没有出现。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神秘和神奇。
议和之后,按照约定,项羽领军向东而归,刘邦也停止了战斗返回关中。原本这将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和平时期,然而战略大师张良和阴谋毒士陈平却再次引发了事端。
他们对刘邦说:“现在我们已经控制了大半个天下,项羽的粮食匮乏,士兵疲惫,这正是一个把他们推向死亡的绝佳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刘邦经过深思熟虑,似乎意识到如果项羽不死,他心中就会一直感到不安,于是他马上同意了这个计划。至于单方面撕毁停战协议这种不光彩的行为,刘邦表示那根本不算什么,因为他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于是,刘邦转过头来,派兵去偷袭正在撤退的楚军,楚军慌乱地应战。不管追击楚军是否能够成功,单是这个局面就已经让刘邦感到非常高兴了,因为这是多年来,汉军第一次追击楚军,以前都是被人家追着跑,这种翻身的快感是无法替代的。
刘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无脑老混混,这次背信偷袭是经过他精心策划的,他的战略目标是将项羽的军队包围起来,在他们撤退的过程中将他们消灭。
四路大军分别是:第一路是刘邦亲自指挥的汉军主力,从荥阳出发,从西向东追击项羽军队,迫使他们一边战斗一边向东撤退;第二路是彭越的军队,他们从北向南行进,切断三川东海的道路,防止项羽往北逃跑。
第三路是韩信的军队,他们从齐地向南行进,从东和北两个方向攻占楚国首都彭城地区,摧毁项羽的基地。第四路是将军刘贾和新封的淮南王英布势力,他们攻占寿春,从南向北推进,阻断项羽向南逃跑的路线,试图在淮北地区全歼楚军。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刘邦是流氓就认为他不懂军事战争。事实上,刘邦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只是项羽和韩信的军事才华太耀眼了,相比之下,他显得黯然失色。
总的来说,这个四路齐下的围歼策略布置得相当出色。
虽然战略设计再完美,也需要实际行动来实现。刘邦的这次计划看似完美,但却因为韩信和彭越的不配合而出现了问题。
项羽的楚军在刘邦的偷袭下被迫边战边退,最后在陈邑稳住了阵脚,并在陈邑北边设置了防线。当刘邦追击到固陵时,却被钟离昧率军阻击,无法前进。
刘邦原本预计楚军会在陈邑进行阻击,所以他计划在固陵与各路大军会师,但韩信和彭越却没有出现,让原本的群殴变成了单挑。
项羽对多次背信弃义的刘邦感到非常愤怒,毫不犹豫地展开了反攻,结果就是刘邦再次被项羽打得狼狈不堪,退入阳夏城中坚壁固守。
在阳夏城中,刘邦为韩信和彭越不听指挥而感到苦恼。他向人生导师张良抱怨道:“我一个人无法与大魔王项羽抗衡,我需要他们两个的帮助。
但是他们似乎并不愿意听从我的指挥,我该怎么办?”张良冷静地回答说:“楚军的失败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胜利就在眼前。
因此,那些诸侯都开始关注自己的利益。韩信被封为齐王,主要是因为他主动请愿,并非大王的本意,所以他心中不安。
彭越平定了魏国,原本因为魏王豹的存在只能当魏国相国,现在魏豹已经死了,彭越自然期待能够成为魏王,但大王并未表态。
所以,他们两人以观察的方式试探您的反应。如果您将睢阳到谷城划归魏国,封彭越为魏王,并将陈邑以东直到大海全部划归韩信,他们一定会来。
”刘邦听后,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可行,于是马上派使者去说服韩信和彭越。
彭越和韩信在得知老领导的支持后,立即率军参战。韩信命曹参镇守齐国,亲自率领大军南下,连续攻占薛县、沛县、留县,并一举攻克楚国首都彭城,项它兵败被俘。
接着,他乘胜西进,攻克萧县、相县等地,势如破竹,与刘邦军在陈邑附近会师。彭越南下也毫无阻力,很快进入了陈邑地区。
三路大军汇合,汉军声势大涨,由防御转入进攻,首先击败钟离昧,攻克固陵。接着包围陈县,守将利几投降。项羽见汉军来势汹汹,无法抵挡,决定放弃在陈邑地区作战,率军沿颍水南下,计划退到淮河以南,在楚国南部地区重整旗鼓。
然而,此时淮南地区也不安宁,汉将刘贾领军渡过淮河包围了寿春,九江郡人心惶惶,最终在原九江王英布的软硬兼施下,九江郡全部投降,整个楚国南部已经全部沦陷。
项羽前有追兵、后无退路,只能引军东去,来到垓下(今安徽灵璧南),设防备战,准备最后的决战。
项羽再次陷入绝境,手中握有历次绝境中最多的一次筹码——十万楚军精锐。然而,这十万人疲惫不堪,粮草供应已断,处于四面合围的不利态势下。
留给项羽的生存空间已经不多。但他,永远是霸王,只能站着死,不会跪着生。他在一马平川的垓下平原摆好阵势,准备与刘邦集团进行一场堂堂正正的野战。
很多人觉得这场仗无法取胜,换作别人,军心早已大乱。但项羽之所以是战神,就在于他是楚军永不动摇的军魂,所有楚军将士坚信,只要项王在,楚军就是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源自灵魂的自信,是由一个能力超群的领导注入的。有了这种藐视一切困难的自信,楚军心中从来没有真正战胜不了的对手。
项羽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罕见的军神,凭借鲜有败绩的傲人表现,让楚军上下随时随地洋溢着“任尔东南西北风,吾自岿然不惧”的无上气质。
然而,这一次,战神项羽的气数已尽,上天给他安排了一个同属历史前五的对手——兵仙。这场轰轰烈烈的实力碰撞,注定了霸王即将落幕。
此时,联军将项羽围得水泄不通,胜利在望的刘邦决定将指挥权交给韩信,因为他明白自己在军事上无法与项羽匹敌。
刘邦是一个老江湖,他一生都在玩弄权术和装腔作势,但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从不冒险行事,懂得放手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楚汉时期两位顶级军事家即将展开正面对决,这使得韩信和项羽都激动不已。每个高手都渴望在华山论剑。项羽已经摆出了擂台,战场就在眼前的大平原上,这也是项羽的拿手好戏。
韩信严阵以待,虽然他通常更注重策略,但这次他手握优势,对阵西楚霸王毫无畏惧。然而,尽管汉军在各方面都占优势,他们真的就能稳操胜券吗?
未必!一场棋局的胜负关键在于棋手。回想一下彭城之战,就能明白这一点。因此,决定垓下之围胜负的关键人物就是兵仙韩信。
经过深入的侦查和反复的思考,韩信认为在面对项羽时,任何战术都将是徒劳无功的,唯有硬碰硬才是唯一的选择。
于是,双方决定在垓下平野上进行决战。韩信深知项羽的冲击力之强大,要想战胜他,就必须先承受住他的冲击力。
否则,即使人再多,也只会使自己的军队在项羽的冲击下军心动摇,自相践踏。因此,韩信布置了层层阻击的防线。
他将三十万大军分为六个军阵,排出了前、中、后三重防线,以消耗项羽的攻势。这三重防线的具体布置为:韩信率领前军正面迎战项羽的冲锋;刘邦坐镇中军,孔熙率领左军,陈贺(刘邦的老兄弟)死守右翼,形成第二道防线;最后,周勃保护左后翼,柴武保护右后翼。
决战在即,只待双方展开激烈交锋。然而,这场震撼古今的战役在史书中却寥寥数语,留下一笔带过的痕迹。项羽的军队有十万之众,韩信首先发起攻击,但并未得逞,被迫后退。
孔将军、费将军(费候陈贺)随后增援,但楚军依然不利。这时,韩信重整旗鼓,从外围包抄,最终将项羽击败。然而,为何史书中对大汉立国的最关键一战如此吝啬笔墨呢?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刘邦的胜利并不光彩;二是如果详细描述,刘邦的光芒就会被韩信完全掩盖。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和逻辑,我们在阅读时,应该多思考为什么。
顺便解释一下,垓下之战汉军的胜利并不能证明韩信比项羽更厉害。实际上,两人都是在自己擅长的路线上达到了顶峰,很难说谁更优秀。
高手对决,胜负往往只在一瞬间,就如同小李飞刀斩杀上官金鹏,不能证明李寻欢的武功高于上官金鹏一样。
在经过一场艰苦的战斗后,项羽仍然无法被阻挡。他成功突围,退守到垓下城,与汉军形成僵持。这位一生未尝败绩的楚军将领此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此前战无不胜,这次却无功而返?
这种自我怀疑和动摇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因为心理崩溃往往是自乱阵脚的第一步。胜利,或者不断地胜利,往往会让人无法接受任何失败。
而僵持对于缺医少药、粮食弹尽、损兵折将的楚军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因为气势上已经被对方压制。就在此时,汉军又开始使出杀手锏,他们纷纷唱起了楚歌——四面楚歌,用歌声瓦解楚军最后的斗志。
此起彼伏的楚歌让楚军上下感觉楚国已经被全部占领,否则哪里来的这么多楚人。深感自己已经成为孤家寡人的项羽拔剑长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种英雄末路的无奈和不甘,也只有真正的知己能够理解。一直与项羽生死相随的虞姬凄然起舞,应和道:“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美人自刎。这场景何其悲壮?何其可敬?像虞姬这样的美人,她完全可以不死,甚至还能有一个很好的生活,但她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死,给自己的男人最壮烈的体面!
西楚霸王项羽,曾经横扫天下的英雄,如今却成了落荒而逃的败将。他的八百近卫骑兵,只剩下不到百人,一路奔袭,直到渡过淮水。
他感叹道:“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他确实运气不好,当他逃到阴陵县时,迷失了方向,被一个农夫带进了沼泽死路,灌婴已经追上来了。
他又一次被突击,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在一座无名小山上,他望着后面的追兵,深知自己已经气数已尽。但是,项羽永远是项羽。
他召集最后的28名勇士,发出了最后的豪言壮语:“自起兵来,至今已经八年,大小七十余战,挡者破,击者服,未曾一败,霸有天下。
眼下穷困至此,乃天要亡我,非战之罪!现决意死战,愿与诸君痛快地做这最后一战,一战破围、二战斩将、三战夺旗,愿与诸君连胜三战,让大家知道,不是我项羽不行,而是老天要灭我!
”他的28名勇士,目光坚定,充满了勇气。他们知道,这是他们与项羽的最后一战,也是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项羽率领着二十八名骑手,分成四队,每队七人,各自准备在四个方向迎战汉军。当汉军将他们包围起来后,项羽指着山坡下正在飘扬的汉军旗帜,沉稳地说:“我带领第一队先上,为你们斩杀敌将。
”接着,他向东方远望,命令道:“看,那里有三座高地,你们三队从另外三个方向杀入敌阵,突围后分别到达那三处高地,等我到来。
”说完,他便率先冲入敌阵。尽管只有二十八名骑手,但项羽的勇猛无敌,所到之处无人能挡。果然,他如战前所言,成功斩杀了汉军的一名大将。
随后,四队楚军骑士顺利到达了项羽指定的三座高地。 “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这种赞美顶级战将的话语,实际上只在项羽等少数人身上实现过,张飞等人只是被人们过度赞誉。
在混乱过后,汉军在灌婴的指挥下,将五千骑兵分为三队,重新包围了那三座高地。看到这种情况,项羽再次率领两队骑兵,从第一座高地上冲下来,再次突破汉军的骑阵,杀伤数十人,然后向第二座高地冲去。
接着,他带上第二座高地上第三队的骑兵,再次飞驰而下,再次杀入汉军的骑阵,并杀伤了骑军都尉一名,成功突入第三座高地。
四队骑手会合后,清点人数,仅仅损失了两名骑将。
看着项羽和他的勇士们,我们也不禁热血沸腾。项羽大笑:“兄弟们,今天的战斗真是痛快!”仅剩的26名骑将同时下马,向项羽下跪,齐声说道:“如大王所言!
”说完,他们再次上马,再次向东南方向突围。汉军第一骑将灌婴率领五千大军,却无法阻止只有二十多名骑将的项羽,这就是项羽无人能敌的才能和魅力!
不久,项羽来到了他的命运之地——乌江。原本,项羽是有机会逃脱的,因为乌江亭长已经准备好了船只,但他建议项羽回到江东再重新开始。
然而,项羽一生都充满了骄傲,他回想起当年跟随他的八千江东子弟,如今没有一个人活着,他自己也无颜活下去。
项羽平静而释然地对乌江亭长说:“我知道你是厚道的人,这匹乌骓马是我五岁时得到的,是我骑过的最好的马,一日千里,无人能敌。
我把它送给你,希望它能在你的手中得到更好的待遇。”说完,项羽命令部下将战马放生,背靠乌江列阵,准备迎接最后的战斗。
乌江之役,汉军与楚军激战,项羽身边勇士相继阵亡,但项羽无人能敌,杀敌无数却依然屹立不倒,令汉军望而生畏。
最后,项羽对一名汉军将领喊道:“来者可是吕马童?我这颗头,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送给你吧!”(吕马童曾是项羽的部下)说罢,项羽挥剑自刎。
这位无敌的霸王,最终选择用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年仅三十一岁。不禁让人感慨万分。
1. 项羽的离世标志着楚汉相争的终结,但还有一些事情值得我们注意。在争夺项羽遗体的过程中,数十名汉军士兵相互残杀,项羽的遗体被五人分割并抢走。
这五人都得到了金封侯的奖赏,他们大多是项羽的老部下。人性在利益面前的丑陋和脆弱,由此可见一斑。 2. 恩怨和爱恨有时候只是历史的表面。
项羽离世后,刘邦选择了谷城作为他的葬所,并以鲁公(楚怀王封项羽的称号)的规格和礼仪安葬他,亲自为他治丧、哭泣和哀悼。
对于项氏一族,刘邦也给予厚待,封项伯为射阳侯、项它为平皋侯、项襄为陶侯,并赐项氏一族为皇姓,纳入皇族。
这是因为他真的感激项伯多次帮助过他吗?实际上,更多的是刘邦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崇拜项羽。虽然他们一生为敌,你死我活,但抛开利益之争,他从心底敬佩项羽。
这就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
1、历史总是讲究平衡与轮回。刘邦善于借助他人之力,但最终急于摆脱背后势力,几乎让刘氏江山易主;韩信精明能干,却最终被他人算计;项羽以无敌之力摧毁一切,但最终也摧毁了自己;汉室江山也不例外,刘邦趁项羽疏忽,成功夺取江山,而他的后代刘禅却被谯周的《仇国论》所迷惑,放弃了抵抗,失去了皇位……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这就是我们要对历史保持敬畏感的原因。篇幅过长,心情复杂,就此结束。
楚汉相争的精彩之处在哪里?为什么项羽虽败犹荣,能在《史记》中占有一席之地?刘邦的成功秘诀真的只是靠不要脸吗?
“汉初三杰”为何甘愿为刘邦效力?韩信是否真的无人能敌?李左车、蒯通等才子为何选择归隐?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我们真正理解楚汉相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