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末的赤壁之战,开创了三国南北对抗数十年的政治形势。
曹操失利后率众北归,此后虽有“四越巢湖”东征孙权和西赴汉中击刘备的重大军事行动,却都是在遇到僵持局面的情况下便撤军。
与早年官渡之战中连月拒守、莫肯先退的情景大相迥异,可以看出他放弃了毕其功于一役的作战策略,准备和孙、刘两家作长期抗衡。
这种巩固后方、着力于防守而避免决战的韬略,虽未见曹操亲口陈述,但从魏国大臣的言论中可以得知。
纵观三国的历史发展脉络,赤壁战后南方孙、刘集团势力开始扩张,周瑜和刘备联手夺取了以江陵为中心的荆州大部分地区,孙权在扬州进攻合肥,占领了江北的历阳、濡须、皖城等重要据点。
这一扩张趋势最终以刘备入蜀后攻取汉中、上庸等地而达到高潮,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戛然而止,当时曹操调兵击退了围攻襄樊的关羽,孙权与刘备反目而袭取其荆州。
随后曹操病逝,曹、刘、孙三家相继称帝,其疆域基本稳定下来。
多次出征 歼灭敌患
在关陇地区完全被平定后,曹操遂于次年三月出征汉中,迫降张鲁,并于十二月“自南郑还,留夏侯渊屯汉中”。
瑏瑠纵观曹操赤壁战后至临终前16年间(209—225年)的作战历程,他率领中军主力出征共有8次,其中到扬州东线的合肥与濡须口有4次,即所谓“四越巢湖”;
到西线的关中和汉中合计3次,即前述发生于建安十六年(211年)、二十年(214年)、二十四年(219年)。
这反映了他对东西两线军事威胁的重视。
但是曹操对待孙权、刘备与对待马超、韩遂等凉州诸将明显不同,前者实力较强,故曹操的策略是以稳守为主,不与对手长期纠缠,例如他两次攻打孙权的濡须口和进军汉中与刘备作战时,一旦陷入僵持便迅速撤退。
而对势力分散、较弱的凉州军阀,则是坚决予以歼灭,不留后患。
至于南线的荆州战场,曹操在很长时间内不大关注。
例如重镇江陵遭受孙刘联军的围攻,曹操并未给予有力的支援,最后指示曹仁放弃南郡,撤往襄阳。
需要注意的是,周瑜死后刘备在荆州的兵力有两次被严重削弱,第一次是建安十六年(212年)。
第二次是建安十九年(215年),刘备进攻刘璋不利,召诸葛亮等领兵入蜀。
即使在关羽留守荆州之兵力有限的情况下,曹操也没有过乘虚进攻的打算,仍然维持着稳守襄阳的局面。
关羽消灭于禁的七军后,曹操甚至打算迁徙许都以避其锋芒。
他仅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领兵开赴荆州襄阳,然后返回洛阳。
如上所述,曹操是在孙权表示归顺并撤走东线吴军主力去袭击荆州,扬州所受军事威胁基本消除的情况下,才决定南征关羽的。
上述情况表明三国政治军事形势至此发生了重要转变,魏、吴双方联手对付蜀汉刘备,在力量对比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使曹操终于摆脱了长期的被动防御局面。
为贯彻以上战略方针,曹操通过一系列军事举措,构建巩固了对孙、刘两家的边境防线,以确保中原的安全,分述如下。
留驻外军,建立以“三征”为长官的边境防区
所谓“三征”即征东、征南、征西将军。
东汉光武帝曾任命岑彭为征南大将军、冯异为征西大将军,而明帝至灵帝末惟设征西将军,负责对匈奴和羌人作战,其麾下统兵数万,拥兵最多者为永和五年(140年)拜征西将军的马贤。
征西将军专伐一方,位高权重,担任此职甚为荣耀。
据洪饴孙考证,曹魏设征东、征南、征西将军各一人,“二千石,第二品”,分别负责扬州、荆州和雍、凉等州的军务。
“三征”之中,最早设置的是征南将军。
建安十四年(209年)初曹操自荆州北还,征南将军称号前加“行”字,表示由曹仁临时摄理此职。
后来他作战不利,放弃江陵,“曹操势力北撤至南郡编县(今湖北荆门)以北”瑏瑠。
曹仁被调往关中讨伐马超、韩遂,作战结束后恢复原职。
瑏瑡至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冬,曹仁平定了南阳侯音的叛乱,瑏瑢才获得正式的任命。
他在建安后期管辖的荆州战区有南阳、南乡、襄阳、江夏四郡,即今河南南阳市与湖北襄阳、随州两市辖境以及荆门、孝感、武汉黄陂两市一区辖境的北部,战区南边与孙、刘两家接壤的疆界大致在今湖北荆门往东到钟祥、京山、应城、孝感至黄陂一线。
建安十四年(209年)冬,曹操重建淮南防线后返回谯县,临行前任命剿灭陈兰、梅成有功的荡寇将军张辽主持扬州的防务。
至建安二十年(215年)张辽以寡敌众,成功挫败了孙权对合肥的进攻,他后来担任此职直至终身。
张辽统治的扬州战区包括淮南、庐江、安丰三郡,合肥、巢湖以南的滨江平原民户皆被迁徙,属于魏、吴交界的无人地带。
征西将军设置于同年,曹操平定马超、韩遂叛乱后,于建安十七年(212年)成为关中地区的军事长官,次年曹操在关陇设立雍州,以夏侯渊主管军务。
他管辖的这个战区地域辽阔,包含今陕西的关中平原、陕北高原,今甘肃的陇东、陇西高原与陇南山地、河西走廊。
建安十九年(214年)马超、韩遂的残余势力被肃清,夏侯渊次年跟随曹操进占汉中、巴郡。
4年后他在定军山被黄忠所部击杀,曹操撤离汉中后,雍州战区以今陕西秦岭山脉与陇南的南秦岭山地与蜀汉交界。
曹操晚年开始在扬州推行都督统兵制度,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三月进攻濡须口不利后撤兵。
担任扬州前线的总指挥,张辽等部在其麾下,这样荆、扬、雍州主将都是由曹氏、夏侯氏宗亲担任。
两年后夏侯惇又率领各部援救襄樊。
曹丕称帝以后,正式在沿边各州设置都督为防区最高长官,随其资望轻重加以征东(南、西)将军,或镇东(南、西)将军与安东(南、西)将军称号,亦泛称“三征”。如魏嘉平四年(252年)孙权病逝。
瑏瑠需要强调的是,扬州前线在赤壁战前是由行政长官刺史主持军务,刺史率领的是州郡地方军队。如建安五年(200年)以后扬州刺史刘馥在淮南。
结语
瑏瑡曹操后来推广州郡领兵制度,他担任丞相后,主簿司马朗建议政策,瑏瑢获得批准施行。
但地方军队战斗力较弱,遇到强敌入侵只能守城,不堪野战。
鉴于此,曹操采取了留驻外军的做法。
像曹仁、张辽和夏侯渊,原来都是跟随曹操四处讨伐的将领,部下兵马能征善战。
正所谓:兵者,须知人善用为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