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那些不被皇帝所容的开国元勋,为何他孤独终老?

对于那些追随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功臣来说,站在君王一边,是否就能获得荣华富贵?一时间,江山已定,却不知他日山河变色,功成不必在我,当真是人生喜剧的大逆转。

一位老人独自在江南小镇度过余生,不问政事、不言皇帝恩德,倒也安然。他是否明智过度,亦或命途多舛?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成群结党,早已命丧黄泉。看似平静的背后,不知蕴藏了多少惊心动魄的风云变幻。


少年从军,积功立业

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一个叫朱元璋的孤儿农家子,崛起推翻了元朝统治,自立为帝,号洪武。

与朱元璋一同闯荡多年的汤和,也跟着一步步上升,最终拜为左副元帅、信国公。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


朱元璋与汤和可以说是命运共同体。他们出生于相邻的小村,一墙之隔的邻居。当时的朱元璋还叫朱重八,比汤和小几岁,却已经颇有主见,经常带头组织孩子们游戏。汤和待他如兄弟,从不角逐首脑地位。

两人一起长大,关系密不可分。朱重八总能提出新点子,汤和则耐心听取,并全力支持朋友的决定。也正因如此,朱重八逐渐成为孩子王,受到同伴崇拜。而汤和始终将朱重八视为知己良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后来,朱元璋离开家乡,四处云游求学。汤和则响应红巾军起义,被分配到郭子兴部下。他一直惦记着朱元璋,三番五次致书相邀。终于,朱元璋也加入了红巾军。


一开始,汤和军阶更高,但朱元璋很快便超过了他。汤和并不介意臣服于老友之下,只求能尽一份力。朱元璋也十分欣赏汤和的才干和忠心,任他率领一支军队,成为大明军事的中流砥柱。

最终,在朱元璋的领导下,明军攻陷元大都,建立了大明帝国。一时间,功臣辈出,开国元勋无数。汤和也成为令朱元璋倚重的心腹之臣。他将功劳都归于朱元璋,从不摆架子。朱元璋也明白,没有汤和鼎力支持,自己也难以建功立业。两人堪称知音良朋。


疑云密布,警惕之心不减

站在人生巅峰,朱元璋却并不轻松。他明白,自己此番作为,势必触动既得利益者。外患可以用武力制服,内忧才是致命伤。

朱元璋决心铲除隐患,稳固皇权。他细细审视身边的功臣们,这些出生入死的战友,是否也会成为祸患?

朱元璋首先注意到,来自不同家乡的将领已自然形成几个集团。虽然现在表面上和睦,谁知他日变天时,会不会自相残杀,再度动乱江山?


何况,这些人才济济,手握重兵。一旦哪个心生异心,倒戈相向,自己这江山恐怕难保。

朱元璋脑中升起一团疑云。他认定必须果断防微杜渐,先发制人。否则,自己拼死打下的江山,恐怕难以传承。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思索如何巩固皇权,避免历史重演。他注意到,过去每一次天下大乱,都源自宰相与皇亲国戚掌握军政大权,驾驭君主。自己必须防止这种局面出现,才能万世一系。


肃清异己,建立威信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搜捕徐达的心腹。徐达是一位开国老臣,受到军心支持。此举立即引发震动,让群臣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此后,朱元璋便以“谋反”的罪名,大肆诛杀异己。前几年并肩作战的许多重要将领,包括汪广洋、李善长、蓝玉等人,全部被杀害。

朱元璋严守帝王地位,从不与臣子过多亲近。哪怕是故交好友,一旦触犯皇权,也难逃一死。


当年跟随起义的老臣们,一个个血溅刑场。空余白骨,警示后人莫要妄自菲薄。

为了巩固权力,朱元璋甚至杀了自己的亲弟弟、侄子。一时间,恐惧的氛围弥漫。群臣无不胆战心惊,生怕成为下一批祭旗的献祭品。

朱元璋用震慑手段打击异己,同时也推行一系列改革,增强皇权,削弱藩臣势力。他废黜宰相,直接掌控朝政;设立锦衣卫,均衡传统军力;开科取士,培养新的力量。

这些举措固然辉煌明朝政治格局,也让朱元璋牢牢掌控大权。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


汤和识大体,远离权力

与此同时,汤和却安然无恙。他没有参加任何派系,更没有谋个人利益。只要君王需要,他一定竭力以赴。

朱元璋也明白汤和的为人。他从不质疑汤和的忠诚,因为汤和对他尊崇有加,从不越俎代庖。

等到大局基本稳定,汤和便申请退休回乡。他坦言自己年事已高,无法再统帅大军。朱元璋欣然批准,还为汤和修建了宽敞的宅院。


退休后的汤和遁入空门,过着淡泊的生活。他不过问朝政,也从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与其说是戒慎恐惧,不如说汤和厌憎权力斗争本身。

偶尔,朱元璋还会召见汤和,询问如何处置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汤和毫无怨言,认真分析形势,提出合理化建议。可见,他依然热心报国。

在朝堂上,汤和只谈国事,从不插手朝局。他拒绝掺入任何权力纷争,也不与大臣建立私人关系网。这让朱元璋放心,汤和不会成为任何一派的幕后支持者。

朱元璋也时刻注意,不能过多信任一个臣子。所以汤和的低调行事,正合皇帝心意。


小心翼翼,所以余生无恙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汤和去世,享年70多岁,比许多开国元勋都长寿。

朱元璋为汤和上谥号“文忠”,追封为东瓯王。

与其他功臣不同,汤和没有被猜忌害死。究其原因,就是汤和深知朱元璋的脾性,小心谨慎,从不触犯皇权。

首先,他没有参与任何派系斗争。朱元璋也就没有疑心汤和勾结他人谋反。


其次,汤和没有谋求过权力。他亲手将军权交还,让朱元璋放心。

再者,汤和对朱元璋毕恭毕敬,言听计从。朱元璋根本找不到借口处置他。

最后,汤和及时退隐江湖,避开了政治旋涡。让朱元璋无从设疑,也无力追查。

正因汤和深谙帝王心术,小心翼翼,才保全了性命。也让他成为少数得以善终的开国元勋。

汤和深入观察朱元璋的为人,洞察他的优劣与忧虑。所以哪怕朝局动荡,汤和也能安然度日。他隐忍寡言,从不争权夺利。只求浑浑噩噩度过余生,不再掺入纷争。


结语

这种低调处世之道,既使朱元璋心悦诚服;也让汤和避开了祸乱,最终病故家中。虽不得喝恭王宴,却保全性命,也可谓知足常乐。

尽管汤和为明初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但他退隐之举,也预示着开国元勋的黯然结局。团结则生,分裂则死。明朝中央集权加速完成,却也埋下后来民变的远因。

功成名就,小人得志。当今帝王,明日黄土。谁又能比肩汤和,抱定志向,渡过风浪,以平和心态完整一个人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举报/反馈

小8趣谈

23.3万获赞 6814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