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是黑龙江宁古塔街道上肆意飞舞的风雪?还是广东街头的人字拖?抑或是四川的薄外套?
同在华夏大地上,却过着迥然不同的冬天。原来,冬天,并不是一视同仁。
立冬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冬天的开始。
那么立冬下大雪,是什么预兆呢?其实,老祖宗早就说过三句话,里面就蕴藏着答案。
第一句: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从字面上表达的意思来看,其实并不难。老祖宗是在告诉我们,如果立冬的时候是晴天,那么接下来的这个冬季,便是所谓的暖冬,温度不会太低。
反之,如果立冬节气当天是在下着雨,那么也就预示着接下来的冬季,是很寒冷的。大家就要提前做好御寒的准备了,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农事安排。
老祖宗生活在遥远的农耕时代,他们也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这些对气候的预测,也是通过千百年来对大自然的观察,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
我们所熟知的“二十四节气”,就是老祖宗对大自然气候变化了如指掌最好的证据。即便到了如今,这古老的24个特殊时间节点,依然在为农事生产服务,逐渐其可靠性有多强。
第二句:“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单衣过冬;冬在尾,倒春寒”。
这句农谚也很有意思,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当天的气候变化,也就直接影响着后续的冬季寒冷程度。
从农谚表达的意思来看,立冬节气如果是在农历的月初,就说明这个冬天就会格外寒冷。
如果是在农历的“月中”,那么接下来的冬天就会很暖和,甚至能穿着单衣过冬。
时局艰辛,有好必有坏。当立冬节气的时间在农历的月末时,根据老祖宗的生活经验,则会出现倒春寒。
倒春寒指的是春季来临后,气温再次骤降,出现寒冷的天气现象。这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植物和动植物生态系统都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对农作物和植物的危害:
破坏花芽和花粉: 倒春寒可能导致花芽和花粉受损,影响果树和蔬菜的开花结果。
影响果实结果: 寒冷天气可能导致植物的受精过程中断,影响果实的发育和产量。
减缓植物生长: 极端的低温可能使植物生长减缓或停滞,延迟作物的生长季节。
冻害: 幼嫩的植物可能会受到冻害,影响植物的健康和产量。
对动物门的危害:
新生动物受影响: 倒春寒对刚出生的动物,特别是家畜、野生动物的幼崽,可能造成危害,导致生病甚至死亡。
食物短缺: 寒冷的天气可能导致食物短缺,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威胁。
倒春寒的出现使得农作物和植物在本应温暖的季节遭遇极端寒冷,会导致农作物收成减少、产量下降,对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群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三句:“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其实,关于这句农谚表达的意思,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过。这样的天气变化是很异常的,一般打雷的天气都出现在炎热的夏季,夏天才有形成雷雨的条件。
但有些冬季里也会出现打雷的现象,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三月冬,此为必藏水,冰地澈勿扰乎”。
春天生机勃勃,而冬季则是万物凋零的季节,这是“冬藏”的时候,也是准备过年的关键时刻了。
老祖宗认为,在这个时间段出现打雷下雨的极端天气时,会把天地中的污浊和晦气释放出来,从而引发瘟疫。
牛羊这样的家畜的动物就会生病,在医疗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牛羊染上瘟疫往往就意味着死亡,所以就有了“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局面。
从气候预测上来看,冬天打雷下雨,也意味着当年冬天的气温比较低,就连有着厚厚皮毛的牛也抵御不住此等寒冷,最后被活活冻死,牛栏也就空了出来。
当然,在千百年的生活积累中,老祖宗还留下了很多关于立冬节气和冬季气候变化的俗语,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这些农谚俗语虽然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都是老祖宗在长时间的观察下结合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但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对象。
结语:
立冬,这个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它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也是一种对未来气温趋势的启示。
这个古老的节气不只是对气候的预示,更是对人生的启示。它提醒我们,面对未知的未来,我们可以从已知的线索中去理解并预判。就像古人从立冬天气的变化中推测整个冬天的情况一样,我们也应该学会借助过往的经验和观察,去准备迎接未知的挑战。
立冬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敬仰和理解。我们从古人的智慧中感受到他们对大自然变化规律的敏锐洞察,学会尊重和顺应自然,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