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识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下面是详细介绍。

01天台宗

天台宗,又名法华宗,一个源远流长的佛教宗门,其思想体系以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基础,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组织并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理论。

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音yǐ,意为安静、庄重恭谨的样子)居住在浙江天台山,因此被称为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

天台宗将佛陀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时期,称为五时教。这五个时期分别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种划分使得天台宗能更好地理解佛教经典,并将其教义与实践结合起来。天台宗将教义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包括顿、渐、密、不定;化法四教包括藏、通、别、圆。这些教法的目的是帮助修行者在实践中逐渐觉悟和开悟,实现对佛法的真正理解和体悟。

天台宗的修行观法被称为一心三观,包括空观、假观、中道观。这些观法可以在修行者的内心中获得,被称为一心三观。此外,天台宗还强调三谛的圆融,即真谛、俗谛、中道谛。这三个谛共同构成了圆融三谛,表明各种事物和原理在佛教教义中是相互联系和平衡的。

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而将其他宗派归为前三教。它总结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对佛教教义进行了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彰显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02三论宗

三论宗,又名法性宗,其教义基于鸠摩罗什所译的《中观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因此得名为三论宗。这一宗派以真俗二谛为核心,以彻悟中道实相为最终目标。真俗二谛中的“谛”字意味着真实,从法性理体角度来看,被称为真谛;从缘起现象角度来看,被称为世俗谛。从世俗谛来看,事物的存在是有形的,而从真谛来看,诸法是空的。因此真俗二谛也被称为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不分离,真与俗也不分离,这就是中道,也被称为诸法实相,是三论宗的核心思想。这一宗派着重从真空理体的角度揭示一切世界和出世界间的染净现象的缘起无自性,揭露五阴十二处等虚妄的实质,并彻底摒弃迷惑,以建立无所得的中道观,以实现无碍解脱的目标。这一宗派实际上是印度龙树和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三论宗是佛教中的重要派别之一,它以中观学说为基础,通过对《中观论》、《百论》和《十二门论》的研究传承而形成。中观学说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三论宗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真谛指的是事物的真实本性,世俗谛指的是事物的表象和现象。从世俗谛来看,事物是有形的、具体的;而从真谛来看,事物是空无所有的。因此,三论宗也被称为空有二谛的宗派。

在三论宗的教义中,色即是空,即色彩与空性是不可分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观点表明,色彩和空性是相互依存的,彼此不可分离。此外,三论宗还强调真俗不二的观念,即真谛和世俗谛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这种观点体现了中道思想,也被称为诸法的实相。

三论宗的核心思想是彻悟中道实相。它通过深入研究真空理体,揭示了世界和出世界间各种现象的缘起无自性。通过彻底破除迷惑和虚妄,三论宗旨在建立无所得的中道观,实现无碍解脱。这一宗派的教义直接继承了印度龙树和提婆中观学说的精髓,是中观学说在中国的重要传承。

03瑜伽宗

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识宗,拥有着深厚的宗教理论和修行方法。该宗派的教义来源于《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等经典文献。因为《瑜伽师地论》是由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所以该宗派被称为瑜伽宗。

瑜伽宗的教义主要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五法包括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其中,“名”和“相”指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有名称和形相;“分别”指人们主观能够对事物进行区分和认识;“正智”则指圣人清净无漏的实际智慧;“如如”则是指如实智所对应的真如理境。五法的概念可以总结世间的一切法。

三自性是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执着和误解,将无为的存在误以为有;依他起是指事物的产生依赖于他物的因缘关系;圆成实则是指通过依他起上的觉悟和修行,达到对二取所显的二空真如的超越。事物的性质不会超出这三种自性。

八识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每个有情都具有这八种识,它们代表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这八种识的存在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实现觉悟。

二无我则是指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意味着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也就是常说的自我或灵魂;法无我则是指客观事物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也就是自性或绝对的真实。这二无我的观念也被称为我、法二空。

瑜伽宗通过深入分析诸法的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旨在通过转识成智来实现解脱和菩提二果。该宗派由我国玄奘法师翻译并传入中国,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04贤首宗

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是一门对《华严经》进行深入研究和精辟阐发的思想体系。这一宗门以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为创始人,因此得名贤首宗,又被称为华严宗。贤首宗以五教为基础,以六相、十玄、三观为中心思想。

五教是贤首宗对整个佛教进行划分的依据。首先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其次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接下来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然后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最后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通过将佛教划分为不同深度的五种教义,贤首宗比之前的天台宗增加了一种顿教,因此称为五教。

六相是贤首宗对一切事物中的相的分类,包括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和坏相。这六相同时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也同时存在于一个事物中。它们相互对立、相互成就、互相融合、彼此无碍,揭示了法界缘起的道理。

十玄门是贤首宗对华严大教的十个要点的总结,包括同时具足相应门、因陀罗网境界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十世隔法异成门、诸藏纯杂具德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唯心回转善成门和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个要点显示了华严大教关于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教义。

三观是贤首宗对华严大教的观点总结,包括真空绝相观、事理无碍观和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和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这种法界圆融的思想虽然源自《华严经》,但实际上是中国佛教独创的。它的法界缘起和一切无碍的学说,极大地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05禅宗

禅宗,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对内心的深入观察而闻名。作为佛教的一支重要宗派,禅宗通过禅那(Chan Na)的修炼方法,引导人们达到心灵的平静与冥想。禅宗的名字来自于《大学》中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种修行方式被称为禅定,意味着在静默中思考,专注于某个对象,以探索自己的本真面目。禅宗有许多不同的派别,包括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和顿超禅。

禅宗在中国独树一帜,被誉为“教外别传”的禅宗。与传统的次第禅不同,这种禅宗直接指向人们内心的本性,通过顿悟的修炼方式来达到觉悟。这种宗派的禅法最早在公元六世纪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入中国。过去常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只传心印,但事实上,禅宗的经典依据包括了《楞伽经》和《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禅宗在中国发展迅速,在八世纪时分为南宗和北宗两派。北宗主张渐修,南宗主张顿悟。南宗禅师惠能被尊为六祖,他的思想主张深受推崇,禅宗在这段时间内达到了巅峰。从唐朝到宋朝,南宗禅师层出不穷,在这四百年的时间里,禅宗又分为五家七派。

禅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广泛传播的佛教宗派之一。南宗的六祖惠能的弟子中,有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大支系,分别发展出了五宗七派。南岳怀让派分出了沩仰宗,之后又分出临济宗;青原行思派分出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这五宗七派在一段时间内都曾兴盛一时,但后来有些派系逐渐衰落。而临济宗和曹洞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现代禅宗的两个主要流派。

禅宗的修行方式注重于内心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冥想和静默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觉悟。禅宗的教义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被广泛应用于诗歌、绘画和传统医学等领域。禅宗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它还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佛教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净土宗

佛教净土宗以念佛、观佛为主要修行方法,旨在通过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追求生生不息的极乐净土。净土宗的创始人是东晋时期的慧远法师,他将鸠摩罗什翻译的《阿弥陀经》等佛经作为依据,提出了这一宗派的宗旨和修行法门。

净土宗与其他宗派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主张通过“易行道”来实现生生不息的极乐净土。传统佛教中,修行者需要经历漫长的修行,修炼六度万行等众多功德,才能获得涅槃的彼岸。而净土宗则强调,只要修行者心怀至诚地念佛,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投入到念佛中,临终时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能往生到安乐净土,永不退转,直至成就佛果。

净土宗的修行方法简单易行,广泛适用于大众。修行者可以选择念佛法门或十六观法门,根据个人的修行心愿和修持方式的不同,能够在生前立下愿心,选择不同的九品往生。与其他宗派不同,修学净土宗并不需要通晓佛经,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无论是行走、坐卧都可以一心念佛。只要修行者怀着至诚的信愿,专心念佛,始终如一,临终时就能往生到净土。

07律宗

律宗,作为佛教宗门之一,主要致力于学习和研究戒律。在中国,由于佛教的盛行,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对出家声闻乘的戒律给予重视。而律宗则依据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戒律分为声闻戒和菩萨戒,其中菩萨戒又分为在家菩萨戒和出家菩萨戒。

声闻戒是出家和在家佛弟子共同持守的戒律,包括五戒、十戒和具足戒。五戒是出家和在家弟子共同遵守的戒律,而十戒和具足戒则是出家弟子的戒律。这些戒律不仅仅涉及到戒相和制定戒律的原因,更包括了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规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许多戒律的规定已经失去了实际可行性。

菩萨戒分为在家菩萨戒和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包括了《梵网戒经》中的十重四十八轻戒,而在家菩萨戒则包括了《优婆塞戒经》中的六重二十八轻戒。菩萨戒律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中国主要信仰大乘佛教,因此在这里也简单提及了菩萨戒律。

四分律虽然属于小乘戒律,但其文义通于大乘。中国盛行大乘佛教,因此将大乘教义运用于律藏,使得小乘戒律与大乘戒律相互融合。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以声闻戒为基础。例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

08密宗

密宗,又名真言宗,是中国唐代时期由不空译的《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传入中国,随后形成的一门修行法门。密宗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奥秘的教义,吸引了众多学者和修行者的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密宗的核心概念、修行方法以及最高理论。

密宗的修行方法建立在《大日经》和《金刚顶经》的基础上,被称为三密瑜伽。所谓三密即身、口、意三业,瑜伽则是三业相应的意思。在修行过程中,修行者要以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本尊,将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相应。修行者通过身体姿势、口诵真言、意念观想或种子字等方式,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从而实现瑜伽修法。

密宗修行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被称为密宗。这种修行方法要求修行者全身心地投入,奉行严格的修行纪律。通过修行三密瑜伽,修行者可以成就本尊之身,达到身心合一的境地。

09结语

这八大宗派代表了中国佛教不同的修行路径和教义体系,每个宗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佛教#
举报/反馈

后山人说

8.7万获赞 7315粉丝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
文化领域爱好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