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暗里着迷
编辑|t
1949年10月14日,人民解放军走进了广州城内。
新华社的报纸刊登了广州解放的新闻。
在这张报纸上,还有印着一张照片。
照片里的人,正是4野15兵团的司令员邓华。
此时的邓华不会想到,在千里之外,正有一名小战士拿着这张报纸,激动地对周围的战友说道:这是我父亲。
但显然大家都不相信,指导员笑道:别傻了!人家是兵团司令。
那么,这个小战士真的是司令员的孩子吗?如果一切都是真的,那么他们最终会成功相认吗?
邓华
提到邓华,美国人一定记忆犹新。
朝鲜战争爆发后,邓华同志接到组织的命令奔赴朝鲜,协助彭德怀元帅指挥了第一次至第五次战役。
1952年6月,邓华同志正式出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这一战,彻底击碎了美国人的勇气和信心。
此后的朝鲜战场,美军再也没有发起一场营级以上的战斗。
邓华同志是1927年3月加入的中国共产党,在第二年就以工农革命军第7师政治部干事的身份,参加了湖南起义。
也是在这一年,他的孩子出生了。
但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忠孝难两全是很多革命先辈的宿命,为了国家就难以再兼顾起自己的小家了。
邓华同志也不例外,从湖南起义开始,他就随朱德、陈毅来到了井冈山,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奋战,再也没有收到家乡的消息。
此后的日子里,战争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五次反围剿作战,邓华同志都冲锋在前。
和很多优秀的革命先辈一样,邓华同志也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1934年6月,邓华同志进入红军大学系统性的学习了指挥的艺术。
随后,他参加了长征,转战大江南北,经历大小战斗无数。
丰富的战斗经历和刻苦的学习精神,让他很快脱颖而出。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华同志率部参与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诸多战役。
他还建立了一支约10万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初步创立了冀东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邓华同志更是屡立战功。
从东北到东南,祖国的大半河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49年5月,邓华同志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的司令员,奉命参加了湘赣、广东战役。
同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
22年过去了,他从青年到中年,一步步走来,经历了数不尽的战争。
如今,新中国建立了,和平的日子即将到来。
这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尤其对于像他这样的亲历者而言,更是如此。
但没有人知道,邓华的内心深处依然带着一丝遗憾和怅然。
他很想找到自己的孩子,但他也知道现在还不是时候,他的使命还没有完成。
解放广州后,邓华同志又马不停蹄的率部南下,直奔海南岛而去。
就在他踏上征途的时候,一名小战士看着手中的报纸,热泪盈眶。
邓贤诗
1925年,湖南郴县一对年轻男女,依双方父母的媒妁之言,结为了夫妻。
男方名叫邓华,出身于书香门第。
女方名叫邱青娥,同是当地知书达理的娘家女子。
虽然是包办婚姻,且两人在此之前都没有交集。
不过婚后,夫妻二人的关系依然相处的很好。
婚后的第二年,邱青娥就有了身孕。
作为丈夫的邓华,自然非常高兴。
不过在高兴之余,邓华的眉宇间依然有着化不开的忧愁。
和很多大好青年一样,邓华也无时无刻心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
在读书时期,他就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
邱青娥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姑娘,两年来的朝夕相处,她又如何不知丈夫的志向。
虽然舍不得丈夫的离去,但她依然选择了支持丈夫去实现心中理想。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为了让妻子在自己离去之后,有一个思念寄托之物,邓华专门去拍了张照片,留给了妻子。
两人都没想到,这一次的分别,竟成了永别。
自从丈夫离去之后,邱青娥便独自承担起了照顾家庭,抚养孩子的重任。
天有不测风云,福祸旦夕即至,病魔悄无声息的找上了邱青娥。
在那个医疗技术落后的年代,一场大病就能轻易带走一个人的生命。
邱青娥虽然顽强地与病魔作了斗争,但奈何终究敌之不过。
或许是知道了自己的结局,她把孩子叫到身边,从怀中郑重的取出了一张泛黄的照片。
她唯一的遗愿就是希望孩子能找到邓华,如果邓华还活着,她希望他能来墓前看看她;如果已经不在了,她希望能葬在他的身边。
1938年,邱青娥离开了人间。
她的离去如一缕尘埃,没有引起大多人的注意。
只留下一个十岁的孩子,跪在她的身边嚎啕大哭。
孩子名叫邓贤诗,是一个长相清秀的男孩。
自从母亲离去之后,邓贤诗就在村民的接济下,吃着百家饭坚强的成长着。
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百姓的家里也没有余粮。
邓贤诗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他不希望成为别人的拖累,更何况他的心里还牢牢记着母亲的遗愿。
所以,在稍微长大了些许,他就拜别了乡亲,踏上了寻父之旅。
相认
我们离家,或为求学,或为工作。
而在那个年代,离开家乡的人,大多是为了参军。
参军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很多人是为了能混口饭吃,但也有不少人是为了心中理想,或是建功立业。
邓贤诗是不一样的,他更多的还是想找到自己的父亲。
怀着这个目标,他选择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
对于这个年轻的小将,组织里的人都很关照他。
当然,他也没有辜负战友们的关爱,成了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
几年的军旅生活,让他成长了很多,唯一不变的,是寻找父亲的执念。
当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生死不知的人,是何其困难。
好在上天眷顾,他看到了那份报纸,看见了照片上的那个人。
看到照片的第一眼,邓贤诗的心里就涌现出了一阵亲切感。
这些年里,他在梦中常常梦见自己的父亲。
而这一刻,照片里的那个人,给他的感觉确是那么的熟悉。
为了确定心中的猜想,他连忙取出了那种泛黄的照片。
两张照片放在了一起比较,确实像是同一个人。
一个青涩,一个成熟。
但这世界上依然不乏长相相似的人,邓贤诗也不敢确定这人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父亲。
毕竟,对方是真正的军方高层,而自己只是一名平平无奇的小兵。
之后的几天里,邓贤诗的注意力都在这张报纸上。
而他奇怪的举动,自然也引起了周围战友的注意。
面对战友们和上级的闻讯,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告知了事情的经过。
但显然大家都不相信,还纷纷开起了玩笑。
不过,他的排长却没有跟着起哄,而是仔细端详其了他的相貌,并与照片中的将军做对比。
发现两人眉宇间还真的非常相信,还真有可能是亲属关系。
排长不敢怠慢,安慰了邓贤诗一番后,就向上级打了汇报。
很快,这份报告就到了46军军长詹才芳的手中。
詹才芳看着这份报告,便抽空邀请了萧劲光前来商议。
之后,两位军中大佬一起叫来了邓贤诗。
萧劲光是12兵团的司令员,与邓华有着不菲的交情。
他看见邓贤诗的第一眼,便不禁脱口赞道确实与邓华非常相像。
不过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却出现了一个问题。
根据邓贤诗所说,自己的丈夫并叫邓华,而是叫邓多华。
虽然名字不一样,当却很相似,不排除邓华改名的情况。
为了证实这件事,萧劲光让邓贤诗先写了一封信,有自己带着信,抽空去找邓华求证。
当萧劲光与邓华见面后,便开门见山的问他有没有改过名字。
邓华愣了一下,点头承认了。
按照他的说法,他之所以改名,是因为觉得共产党的中华是中华,国民党的中华也叫中华,自己既然加入了共产党,自然就不能在“三心二意”的叫“多华”了,于是就把“多”字去掉了。
听到邓华的接受后,萧劲光的心里就有了底。
接着,他便取出了那封信件。
邓华看着信件上的内容,双手止不住的颤抖着,尤其看到信中“邱青娥”的名字,更是让这个坚强的战士止不住得流泪。
就这样,邓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
这对一个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来说,恰是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