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暗里着迷

编辑|t

1949年10月14日,人民解放军走进了广州城内。

新华社的报纸刊登了广州解放的新闻。

在这张报纸上,还有印着一张照片。

照片里的人,正是4野15兵团的司令员邓华。

此时的邓华不会想到,在千里之外,正有一名小战士拿着这张报纸,激动地对周围的战友说道:这是我父亲。

但显然大家都不相信,指导员笑道:别傻了!人家是兵团司令

那么,这个小战士真的是司令员的孩子吗?如果一切都是真的,那么他们最终会成功相认吗?

(广州解放)

邓华

提到邓华,美国人一定记忆犹新。

朝鲜战争爆发后,邓华同志接到组织的命令奔赴朝鲜,协助彭德怀元帅指挥了第一次至第五次战役。

1952年6月,邓华同志正式出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这一战,彻底击碎了美国人的勇气和信心。

(志愿军翻山越岭,为前线运输物资)

此后的朝鲜战场,美军再也没有发起一场营级以上的战斗。

邓华同志是1927年3月加入的中国共产党,在第二年就以工农革命军第7师政治部干事的身份,参加了湖南起义。

也是在这一年,他的孩子出生了

但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忠孝难两全是很多革命先辈的宿命,为了国家就难以再兼顾起自己的小家了。

邓华同志也不例外,从湖南起义开始,他就随朱德、陈毅来到了井冈山,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奋战,再也没有收到家乡的消息。

此后的日子里,战争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五次反围剿作战,邓华同志都冲锋在前。

和很多优秀的革命先辈一样,邓华同志也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1934年6月,邓华同志进入红军大学系统性的学习了指挥的艺术

随后,他参加了长征,转战大江南北,经历大小战斗无数。

丰富的战斗经历和刻苦的学习精神,让他很快脱颖而出。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华同志率部参与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诸多战役。

他还建立了一支约10万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初步创立了冀东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邓华同志更是屡立战功。

从东北到东南,祖国的大半河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邓华)

1949年5月,邓华同志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的司令员,奉命参加了湘赣、广东战役。

同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

22年过去了,他从青年到中年,一步步走来,经历了数不尽的战争。

如今,新中国建立了,和平的日子即将到来。

这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尤其对于像他这样的亲历者而言,更是如此。

但没有人知道,邓华的内心深处依然带着一丝遗憾和怅然

他很想找到自己的孩子,但他也知道现在还不是时候,他的使命还没有完成。

解放广州后,邓华同志又马不停蹄的率部南下,直奔海南岛而去。

就在他踏上征途的时候,一名小战士看着手中的报纸,热泪盈眶。

邓贤诗

1925年,湖南郴县一对年轻男女,依双方父母的媒妁之言,结为了夫妻。

男方名叫邓华,出身于书香门第。

女方名叫邱青娥,同是当地知书达理的娘家女子。

虽然是包办婚姻,且两人在此之前都没有交集。

不过婚后,夫妻二人的关系依然相处的很好。

婚后的第二年,邱青娥就有了身孕

作为丈夫的邓华,自然非常高兴。

不过在高兴之余,邓华的眉宇间依然有着化不开的忧愁。

和很多大好青年一样,邓华也无时无刻心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

在读书时期,他就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

邱青娥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姑娘,两年来的朝夕相处,她又如何不知丈夫的志向。

虽然舍不得丈夫的离去,但她依然选择了支持丈夫去实现心中理想。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为了让妻子在自己离去之后,有一个思念寄托之物,邓华专门去拍了张照片,留给了妻子

两人都没想到,这一次的分别,竟成了永别。

(邓华)

自从丈夫离去之后,邱青娥便独自承担起了照顾家庭,抚养孩子的重任。

天有不测风云,福祸旦夕即至,病魔悄无声息的找上了邱青娥。

在那个医疗技术落后的年代,一场大病就能轻易带走一个人的生命。

邱青娥虽然顽强地与病魔作了斗争,但奈何终究敌之不过。

或许是知道了自己的结局,她把孩子叫到身边,从怀中郑重的取出了一张泛黄的照片。

她唯一的遗愿就是希望孩子能找到邓华,如果邓华还活着,她希望他能来墓前看看她;如果已经不在了,她希望能葬在他的身边

1938年,邱青娥离开了人间。

她的离去如一缕尘埃,没有引起大多人的注意。

只留下一个十岁的孩子,跪在她的身边嚎啕大哭。

孩子名叫邓贤诗,是一个长相清秀的男孩。

自从母亲离去之后,邓贤诗就在村民的接济下,吃着百家饭坚强的成长着。

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百姓的家里也没有余粮。

邓贤诗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他不希望成为别人的拖累,更何况他的心里还牢牢记着母亲的遗愿。

所以,在稍微长大了些许,他就拜别了乡亲,踏上了寻父之旅。

相认

我们离家,或为求学,或为工作。

而在那个年代,离开家乡的人,大多是为了参军。

参军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很多人是为了能混口饭吃,但也有不少人是为了心中理想,或是建功立业。

邓贤诗是不一样的,他更多的还是想找到自己的父亲。

怀着这个目标,他选择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

对于这个年轻的小将,组织里的人都很关照他。

当然,他也没有辜负战友们的关爱,成了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

几年的军旅生活,让他成长了很多,唯一不变的,是寻找父亲的执念。

当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生死不知的人,是何其困难。

好在上天眷顾,他看到了那份报纸,看见了照片上的那个人。

看到照片的第一眼,邓贤诗的心里就涌现出了一阵亲切感。

这些年里,他在梦中常常梦见自己的父亲。

而这一刻,照片里的那个人,给他的感觉确是那么的熟悉。

为了确定心中的猜想,他连忙取出了那种泛黄的照片。

两张照片放在了一起比较,确实像是同一个人。

一个青涩,一个成熟。

但这世界上依然不乏长相相似的人,邓贤诗也不敢确定这人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父亲

毕竟,对方是真正的军方高层,而自己只是一名平平无奇的小兵。

之后的几天里,邓贤诗的注意力都在这张报纸上。

而他奇怪的举动,自然也引起了周围战友的注意。

面对战友们和上级的闻讯,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告知了事情的经过。

但显然大家都不相信,还纷纷开起了玩笑。

不过,他的排长却没有跟着起哄,而是仔细端详其了他的相貌,并与照片中的将军做对比。

发现两人眉宇间还真的非常相信,还真有可能是亲属关系。

排长不敢怠慢,安慰了邓贤诗一番后,就向上级打了汇报。

很快,这份报告就到了46军军长詹才芳的手中。

詹才芳看着这份报告,便抽空邀请了萧劲光前来商议。

之后,两位军中大佬一起叫来了邓贤诗。

萧劲光是12兵团的司令员,与邓华有着不菲的交情。

他看见邓贤诗的第一眼,便不禁脱口赞道确实与邓华非常相像。

不过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却出现了一个问题。

根据邓贤诗所说,自己的丈夫并叫邓华,而是叫邓多华。

虽然名字不一样,当却很相似,不排除邓华改名的情况。

(萧劲光)

为了证实这件事,萧劲光让邓贤诗先写了一封信,有自己带着信,抽空去找邓华求证。

当萧劲光与邓华见面后,便开门见山的问他有没有改过名字。

邓华愣了一下,点头承认了。

按照他的说法,他之所以改名,是因为觉得共产党的中华是中华,国民党的中华也叫中华,自己既然加入了共产党,自然就不能在“三心二意”的叫“多华”了,于是就把“多”字去掉了

听到邓华的接受后,萧劲光的心里就有了底。

接着,他便取出了那封信件。

邓华看着信件上的内容,双手止不住的颤抖着,尤其看到信中“邱青娥”的名字,更是让这个坚强的战士止不住得流泪。

就这样,邓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

这对一个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来说,恰是最珍贵的礼物。

举报/反馈

趣史微视频

561万获赞 27.2万粉丝
历史领域科普up主,欢迎关注~
乘风计划作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