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节气马上就要到了,按照时间推算,今年的“立冬”节气,是在阳历的11月8日,农历的九月二十五。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按照老祖宗对大自然气候变化的总结,立冬可以分为三候,每候五天。
一候“水始冰”,意味着随着季节的转变,天气变得更冷,水面开始结冰。
二候“地始冻”,指随着冷空气的侵袭,大地逐渐结冻。
末候“雉入大水为蜃”,传说野鸡等大鸟消失了,而海边出现了外壳颜色类似野鸡的大蛤,古人认为这是野鸡转变成大蛤。
在“立冬”中,“立”代表开始,“冬”象征着收藏,因此“立冬”意味着万物开始储存、准备迎接寒冷的到来。
不仅要迎接寒冷,还可以从“立冬”当天的气候条件,进而推断接下来的冬季,到底是凌冽的寒风,还是风和日丽的“暖冬”,并且可以以此作为冬季御寒物质准备的条件。
对于农民而言,也可以提早进行农事生产的安排,以此来获得最大限度的“丰收”,即便是有“倒春寒”之类不利于庄家生长的极端气候,也可以及时制定出应对的策略,这对于老祖宗生活的那个“看天吃饭”的农耕时代,是“救命”般的存在。
因此,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流传:“今冬冷暖看立冬”,以此看来,立冬不仅仅是一个节气,还是一个“古代天气预报”的基点。
老祖宗把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地融入了民俗、农耕智慧和自然观察,尤其体现在二十四节气中。
立冬,作为冬季的起点,不仅标志着气温骤降,更被认为对整个冬天的冷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农谚“立冬晴,养穷人”;“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也充分说明了立冬当天的天气预示着整个冬季的天气模式。
晴天预示着暖冬,对于穷人来说是一种福音,因为温暖的冬天能减轻寒冷对他们生存的压力。
然而,暖冬并非就是好事。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瑞雪兆丰年”,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不仅可以为庄稼盖上一层暖和的“被子”,还能把虫卵给冻死,从而保证了来年开春粮食作物的健康成长。
如果是暖冬的话,害虫顺利越冬,小麦过旺或干旱加剧,这些对于农民而言,都是坏消息。
对于冬季的气候预测,还有很多经典的农谚,比如“立冬北风则雪多,南风则雨少”以及“立冬无雨则干旱,有雨则冬寒”等,都表明了立冬当天的风向和天气类型,预示着冬季的气候走向。
这些智慧的总结基于长期的观察和经验,给人们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年代提供了对未来天气状况的参考。
回到“今冬冷暖看立冬”的议题,2023年的冬天将会是冷还是暖呢?虽然这些古老的农谚和观察智慧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但现代科技和气象预测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信息。
根据气象预测,2023年的冬天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气候模式。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古老的农谚,但它们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在当下,天气预报与传统智慧的结合或许是最为理想的方式。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获得启示,同时也要结合现代科技的成果,用更科学的方法为农业和生活做出更明智的安排。
从未来15天的天气预报预测来看,到11月8日的时候,是阴天。按照老祖宗的预测方法来看,今年的冬天可能是有些寒冷的。
不过,气候变化多端,天气预报也只能做出一段时间内的预测。要知道整个冬季的气候变化情况,建议大家每天都多关注下当地的天气预报,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御寒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