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知名的军事家族之一。
他们效力于北宋,在战场上奋力抵抗辽国侵略,词语七郎八虎就是形容杨业的八个儿子。
八个儿子中,有七人要么战死沙场,要么病死关外。
许多大导演将杨家将的故事翻拍成影视作品,直至今天,我们依然能记得他们的名字。
在山西代县枣林镇,有一个价格便宜,但人气旺盛的景点。
传说这个景点是杨七郎的墓,也被当地人称为杨武祠堂。
杨七郎墓的规模和知名度远不如其他一些古代统领的墓穴。
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立下赫赫战功的杨七郎,就埋葬在山西一个不起眼的村子中。
为杨七郎守墓的是一位残疾人,他是杨七郎第40代后人。
独自一人守着杨七郎墓,守护着家族历史。
杨武祠堂的传说
北宋建国不久,朝政不稳,外敌侵扰,杨家将常年带兵打仗。
他们的敌人不止辽国,还有国内的奸臣。
杨业去世后,佘老太君看清了当时的局势,为了让杨家血脉得以延续。
让杨氏后人全都离去,杨家几乎销声匿迹,只有杨延昭一脉还有些记载。
宋末元初,杨家将第13代子孙杨友和杨山带到山西游玩。
两人骑马打猎,非常开心,这时突然眼前出现了一只梅花鹿。
梅花鹿在山西并不罕见,但在打猎中算是精品。
两人暗暗较劲,看谁能成功捕获这只梅花鹿。
杨友在马背上调整好姿势,“咻”的一声一支箭就从他的弓上飞出去了。
这支箭正中鹿身,可中箭之后梅花鹿却并未受伤,蹦蹦跳跳的往深林中跑去。
两人急忙驾马去追,追了几十里,来到联庄的时候,这只梅花鹿终于停下了。
这时梅花鹿突然跪地,用头轻轻点了一下地面,随后就消失了。
杨家兄弟从没遇见过如此蹊跷的事情,喊来随从,在梅花鹿消失的地方开始挖掘。
即使掘地三尺,都没有找到凭空消失的梅花鹿。
只是挖到了一块样貌奇特,形状像鹿的石头。
无奈只好将石头带回家中,将这段神奇的遭遇讲给长辈听。
长辈们听到后觉得事情十分蹊跷,联想到“鹿”和“禄”同音。
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让他们杨家搬到鹿失踪的祥瑞之地。
这段故事被流传于民间,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但是杨家后代遇到梅花鹿,随后迁移住址的故事,的确记录在《杨氏族谱中》。
因此,杨友和杨山确实为杨延昭的子孙。
杨七郎墓为何在杨武祠堂
既然有记载杨家后人确实是杨延昭后代,那为何杨武祠堂会有杨七郎的墓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杨七郎怎么死的。
作为带兵打仗的将军,杨七郎并不是战死在杀场上,而是惨遭北宋朝中奸臣暗算。
宋太宗执政时,辽国军队拿出一幅要和宋王朝鱼死网破的架势。
宋太宗连忙让朝中将军带兵出征,抵抗外敌。
在这个重要的阶段,能够带兵打仗的将军只有四位大将。
这四位大将还来得及向皇上请旨时,第一个向皇上讨旨的,却是太师潘仁美。
潘仁美算不上武将,带兵打仗的能力肯定没有久经沙场的杨继业几人好。
他向带领士兵攻打辽国的目的,并不是保家卫国。
而是想通过打赢胜仗,提高在朝中的地位,拉帮结派。
起初,宋太宗并认为潘仁美能够担任此次重任。
可潘仁美提出自己有潘龙、潘虎、潘豹三个儿子,夸他的儿子个个英勇善战。
为了证明他们的实力,潘仁美让三子潘豹在城中搭建擂台。
一个月的时间里,如果他可以一直不败,就让潘家出征。
潘仁美当然知道儿子虽然有些绣花功夫,但却不是真正练家子的对手。
为此他还向皇上提了一个要求:朝中武将的儿子们不许上台比武。
否则会有宋国文物不和之疑,让辽国人看笑话。
潘仁美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备武艺超群的杨家将门。
杨继业的几个儿子,随便让一个人和潘豹比赛,不用费力都能将他打得满地找牙。
宋太宗没多想,批准了潘仁美的请求。
潘宝在家门口摆起了擂台,杨家将门虽然很想上前打雷。
但在圣旨的制约下,只能看着潘豹耀武扬威。
一个月的期限很快就到了,正当潘仁美一位自己奸计得逞时。
杨继业七子杨延嗣偷偷从家中跑出来,到擂台上挑战潘豹。
这场比武毫无悬念,杨七郎三两下就潘豹撂倒在地,还一刀将这奸臣之子分为两半。
从此潘杨两家结仇,潘仁美在后半生中,处处针对杨家。
金沙滩战役中,潘仁美明知杨家将身陷困境,故意不支援。
杨继业陷入包围后,不愿死在敌人手下一头撞死了。
杨延嗣拼尽全力杀出重围,找到主帅潘仁美,请求他支兵抗辽。
国家危急关头,潘仁美眼中想到的只有杨延嗣是杀害儿子的凶手。
他故意灌醉杨延嗣,随后又将他挂在军旗上。
让士兵们把杨延嗣当做练箭的靶子,士兵们不敢反抗。
射了足足103箭,杨七郎陨落。
据传言,杨七郎死后头颅被人割下扔到河流中,飘落40天后,才被村民打捞起来。
这也只是传言,杨七郎的身体究竟在何处没人知道。
精忠报国的杨七郎,死后竟然连墓葬都没有,这让人很难接受。
因此,杨家后人选择在杨武祠堂中,为杨七郎单独建造一块墓地,表示他们对祖先的尊敬。
杨武祠堂的历史
杨武祠堂修建于元朝,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在明代时,祠堂曾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修整,此后有村子里杨家后人看守。
杨武祠堂分为前后两个院子,院子里摆放着杨继业和佘老太君的事项。
杨家八子的石像供奉在两侧,代表着杨家将中最出色的人物。
杨武祠堂占地约770平方米,内部的建筑都非常老旧,经历一代又一代后人的修复。
在祠堂正中间,摆放的是代代相传的《杨氏族谱》。
族谱是杨家将子孙杨怀玉在元朝根据历史资料撰写的,经历了三次修正。
第一版已经丢失,现在摆放在祠堂中的是清朝道光时期和光绪时期两版。
抗日战争是,日本侵略者在攻打山西时,曾用刺刀相逼,让杨家人交出族谱。
但整个存的村名都不约而同的守护着杨家后人,面对刺刀,无人服软。
杨家后人和村名们舍命包住了族谱,让这段历史得以幸存。
身残的守墓人
杨七郎守墓人年纪大约在40岁左右,衣着朴素,手中拿着一根木棍,作为身体的支撑。
他双腿已经残疾,日常行动都不方便,却为杨七郎守墓守了四五年。
这位守墓人并不是杨七郎的子孙,而是杨六郎杨延昭的后人。
虽然退游残疾,但守墓大哥却没有抱怨工作的不易,而是一脸的自豪。
杨七郎成为景点后,也卖门票,但只要10快钱就能进入参考。
很明显,杨家后人卖门票并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达到基本的生活平衡。
结语
改革开放后,流落在为的杨家后人纷纷到鹿蹄涧寻祖。台湾杨家后人杨清钦祭祖后,自费修建了村里的水泥路,方便更多人来参观。
现在传的最远的已经是杨家地51代子孙了,每年农历三月都会举行祭祖活动,希望杨家子女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息。
杨家将的爱国精神,值得现代人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