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即五声音阶。五声音阶的意思就是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从宫音开始到羽音,依次为:宫、商、角、徵、羽。如按音高顺序排列,即为:1、2、3、5、6。
五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已有《管子·地员篇》的记载,从中可以推知先秦的乐谱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而“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宗伯》:“以五声教民乐舞:曰宫,曰商,曰角,曰徵,曰羽。”其名称始于《荀子·劝学》:“夫乐者,乐也者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乐而不乱;以欲忘道,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故乐也者,治之仪表也;而治民之行也;而从成之也。”宋以前的五声传统称为正五音。《魏书·乐志》称:“声有五音,又有五调宫。为一太(大),商为二太,角为三太,徵为四太,羽为五太。宫为君为角应雷,徵为事为人应风……”汉以后的《说苑》云:“角音调短清高,林木之歌也;徵音微言,震雷之象也;宫音博大无方,君臣得位之象也;商音更长数促,金石之音也;羽音弥短数繁,水泉之象也。”宋以后所说的“五声”,已同今称的五声音阶了。
“五声”一词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传统音乐理论中,“五声”通常指按五度的相生顺序产生的五个音级:宫、商、角、徵、羽。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琵琶行》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可见在古代的音乐中,“五声”是如何产生和被表现的。
古代的五声也是由五行学说产生,即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产生的声音。通过五行养生法,可以调和阴阳平衡。如近代闻一多《 七绝·端午》中写到:“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诗中就运用了五行相生的理论来调节身心,达到养生和愉悦的目的。
在古代的音乐理论中,“五声”与“六律”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十二律其。中“六律”是由六个阳律组成的六个阳律与六个阴律合称为十二律。因此,“五声”与“六律”是相互关联的。同时,“五声”在古代音乐中也代表着不同的情感色彩。例如,“宫”音代表雅正、中和之音,适合表现雍容肃穆、典雅庄重的情绪;“商”音代表刚劲、激越之音,适合表现高亢悲壮、慷慨奔放的情绪;“角”音代表平和淳厚之音,适合表现和平宁静、轻快愉悦的情绪;“徵”音代表明亮华美之音,适合表现欢快喜悦、激情昂扬的情绪;“羽”音代表深沉苍劲之音,适合表现哀伤愁思、悲痛低沉的情绪。
在现代音乐中,“五声音阶”也被广泛运用在流行歌曲和爵士乐中。例如,著名歌手陶喆的《小镇姑娘》中就运用了五声音阶来创作歌曲旋律。同时,“五声音阶”也被广泛运用于民族乐器和民间音乐中,如古筝、二胡等乐器演奏的曲目都是基于五声音阶的创作。因此,“五声音阶”不仅是中华文化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在现代音乐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