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吃面不吃鸡
编辑|t
2023年9月17日,工党党首基尔·斯塔默对记者表示,一旦工党赢得2024年大选,将致力于修改此前达成的脱欧协议。
不知不觉间,英国又将迎来新一轮议会选举。根据英国媒体的预测,基尔领导的工党很可能在下一次选举中获得组阁的权力。
而现任首相苏纳克面临的局面却不容乐观。上台一年以来,苏纳克的支持率不断下降。
然而工党的竞选之路或许没那么简单,毕竟从2010年后,已经连续5届英国内阁没有看到工党的身影。
人们或许已经忘了,这个近一百年间出现的政党经历过怎样的思想转变。
劳工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诞下的奇葩
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接连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它们分别因维也纳金融市场和美国铁路行业的崩溃而起,继而蔓延至全世界。
此时的伦敦自诩为世界中心,与世界各地有着广泛的经济、贸易联系。因而在两次经济危机中,英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工业系统濒临崩溃。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在危机中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工人们开始有组织地举行罢工活动,以此维护自身的权益。
为了抵制罢工,英国政府与企业主采取了雇主联合与同盟歇业的策略,也就是联合起来对抗工人的行动。
此举进一步加深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英国社会开始出现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团体,如费边社、独立工党、社会民主联盟等。
然而此时贵族地主与企业主的矛盾才是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他们支持的保守党与自由党把持着绝大多数政治资源,工人阶级团体在夹缝中默默发展了二十余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恩格斯生前倡导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壮大了各国的社会主义力量。
社会主义国际即大名鼎鼎的“第二国际”,它为世界留下了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八小时工作制等宝贵的遗产,英国的费边社、独立工党都曾被吸纳为第二国际成员。
这些团体在1900年成立了英国劳工代表委员会,开始作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势力涉足英国政坛。
劳工代表委员会杂糅了工会的劳工主义与各种社会主义思想,它所提倡的国有化策略和对劳工利益的维护都使许多人将它与一个纯粹的社会主义政党画上等号。
然而劳工代表委员会与真正的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所追求的是工人阶级待遇的改善,而非让底层人民当家做主,全然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才是导致工人受压迫的根本所在。
劳工代表委员会成立的次年,社会民主联盟要求大会承认阶级斗争的合理性,遭到了其他与会者的拒绝。独立工党成员塞克斯顿则针锋相对地提出要“在议会以法律途径”来终结资本主义。
社会民主联盟一气之下退出委员会,其他社会主义团体也陆续遭到排挤,从此以后这个委员会与社会主义的最后一丝联系也被斩断。
虽然与真正的社会主义政党相去甚远,但在资本主义思想根深蒂固的英国,能够出现这样一股代表工人的政治势力,已经算得上是整个社会的一大进步了。
在参政之初,劳工代表委员会自然而然地与代表资产阶级的自由党走到了一起。在自由党看来,劳工代表委员会是他们对抗保守党的一颗棋子。
为了使这枚棋子迅速发展起来,自由党甚至让出了自己的政治资源。1903年,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顿与劳工代表委员会书记麦克唐纳达成秘密协议:在对方提出候选人时,尽量不予反对。
当年劳工代表委员会向自由党递交的备忘录中涵盖了52个选区的独占要求,格拉斯顿痛快地让出了其中36个选区,另外16个选区则“留待进一步处理”。
从格拉斯顿的大手笔中不难看出,他从来没有了解过中国文化否则不会不知道养虎为患的典故。
1906年,劳工代表委员会一举拿下了国会中的29个席位。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政党来说,这已经算得上是一项辉煌的成就了。
为了更好地融入英国的政党体系,委员会决定改换自己的名称。独立工党提议改名为“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但这些名字因为社会主义色彩过于浓重而遭到了拒绝。
最终各派系决定将新名称改为“工党”,以此彰显自身的劳工主义性质。
随后的两年中,工党接连两次向第二国际递交加入申请,均遭到拒绝。原因很简单,工党既不承认“工人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必要性”,也不是“社会主义政党”。
直到后来在列宁和考茨基的支持下,工党才如愿加入第二国际。实际上列宁也并非就此承认了工党的社会主义性质,他只是希望工党能够引导英国无产阶级“走向自觉的阶级政策和社会主义工人政党”。
工党参政后确实为本国的工人阶级作出了一定贡献。在它的推动下,自由党政府先后通过了《劳工法案》、《工人补偿条例》、《矿工八小时工作制条例》等一大批法案。
这些法案为工人阶级争取到了大量权益,工党正在想塞克斯顿说的那样,通过法律途径一步步终结资本主义。
这段时间工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自由党政府的配合必不可少。然而自由党和工党都没有想到,他们的决裂就在眼前。
工党与自由党的决裂
1917年,俄国相继发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无产阶级先是与资产阶级共同执政,继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苏维埃俄国的成立鼓舞了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各国的社会主义党派和团体都在积极准备革命,包括英国在内的资产阶级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这年4月,第二国际向散布在各国的成员发出邀请,准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新一届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
时任英国首相、自由党党魁劳合·乔治对本国潜在的无产阶级革命忧心忡忡,他要求工党拒绝参加这次会议。
工党秘书亨德森向政府保证不参加会议,不仅如此,他还打算召开一次协约国内部的社会主义者会议,与苏维埃俄国分庭抗礼。
后来为了使俄国临时政府继续对抗德国,劳合·乔治又让亨德森去俄国邀请对方参加在英国举办的会议。
此时两党尚且保持着表面上的步调一致。
但亨德森抵达俄国后发现,自己的工党虽然与布尔什维克有着本质不同,却与许多孟什维克派系的理念不谋而合。
他改变了抵制斯德哥尔摩会议的立场,准备在这场会议中进一步拉拢孟什维克。
与此同时,英国国内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独立工党与英国社会党等在利兹共同召开了一次“社会主义与民主大会”。
这次大会旨在致敬俄国革命,与会的听众群情激昂,他们第一次见到“温和的工会主义者像布尔什维克那样演讲”。不仅如此,会议还决定在英国各地设立“工人与士兵代表委员会”。
在劳合·乔治看来,工党已经成了彻头彻尾的社会主义政党,他们的行为正在危及英国政权。
劳合·乔治已经准备好与工党做一次彻底的切割,亨德森却还打算说服他客观看待斯德哥尔摩会议。
1917年8月1日,英国战时内阁召开会议,亨德森本想在这次会议中向劳合·乔治陈述自己的观点,没想到他作为内阁成员却连门都没进去,只好在门外的擦鞋垫上站了一个多小时。
事后亨德森退出劳合·乔治内阁,两党正式决裂。
独立后的工党效仿苏维埃,着眼于对基层选区组织的强化,同时又模糊了自身的阶级属性,以“全国性的人民政党”形象示人,使“所有市民、工人都可以加入”。
在这种积极扩张策略的影响下,工党的成员规模迅速增长,新加入的成员不仅有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更有无数资产阶级。基于对自由党加税政策的不满,伦敦最富有的商人群体反而更加倾向于工党。
当劳合·乔治意识到危险时,自由党已经快被掏空了,他为那次战时内阁会议中所展现出的傲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22年议会选举中,工党一举参加了414个席位的竞选,顺利拿下其中的142席。这一年,保守党成为执政党,自由党沦为第三大党。
随后的一年里,保守党的执政经历颇为坎坷,先是首相博纳·劳因癌症辞职,后来又因关税问题引发国内矛盾。
博纳·劳曾对英国人承诺,要在下一次大选过后才会引入关税。为了尽快解决关税问题,时任首相鲍德温决定在1923年底举行新一轮议会选举。
在这次选举中,工党的席位进一步增加到191席,保守党虽然占据258席,却已经失去了多数党地位。
1924年1月,鲍德温政府垮台,工党领袖拉姆齐·麦克唐纳上台组阁。麦克唐纳内阁只维持了十个月,但工党已经创造了历史。
现代工党的挣扎前行
此后的十余年间,工党与保守党你来我往,自由党则彻底沦为陪跑。一直到1940年,英国面临纳粹德国的进攻,以强硬著称的丘吉尔上台组阁,政坛的争斗才算告一断落。
丘吉尔是保守党成员,但他组建的是战时内阁,不仅同属保守党但政见相左的前首相张伯伦得以留任下议院领袖兼枢密院院长,工党党魁艾德礼也跻身内阁,成为下议院副领袖和掌玺大臣。
战争期间,除了丘吉尔本人,艾德礼是唯一一个从始至终留在战时内阁的成员,先后担任多个要职。德国战败后,正是由于艾德礼的全力支持,丘吉尔才得以带领英国与日本继续战斗。
这场战争中,丘吉尔成了英国最大的英雄,然而艾德礼积攒的声望也不容小觑。
1945年,战时内阁和延续10年的议会随战争的胜利而解散,新一轮议会选举将在不久后召开。丘吉尔以私人身份最后一次将联合内阁的成员们召集到一起,告诉他们:“历史的光辉将照耀诸位的盔甲。”
从此以后,这群“老战友”将重新以政敌的身份互相争斗。
对于这次选举,各路媒体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的预测。他们给出的数据各不相同,只有一点没人质疑:丘吉尔和他的保守党仍将获得胜利。
只是这些预测与民众的观点大相径庭,在经历多年战争之后,英国已经满目疮痍,人们更加希望有一位领袖带领他们重振经济,而不是继续保持强硬的对外政策。
最终工党击败了保守党,艾德礼以393票对197票的夸张票数当选战后的首任首相。
艾德礼执政后先后推出了《工业纷争与工会法》、《人民代表法案》、《工业分布法案》等,为普通民众谋取了大量福利。
通过有限的国有化政策和对萧条地区的扶持,英国经济迅速恢复,至少200万失业民众重新获得了就业岗位。
卓有成效的政策加深了英国民众对工党的信任,艾德礼在1950年获得了连任。然而在艾德礼执政后期,经济危机开始接二连三地侵袭英国,被收归国有的企业也没有发挥出经济支柱的作用,艾德礼的政策开始遭受质疑。
与此同时,随着冷战的加剧,英国民众对强硬领袖的渴望被重新唤起。1951年,丘吉尔终结了艾德礼的执政生涯。
随着50年代初的政坛失利,工党内部就是否坚持国有化爆发了激烈的论战,论战双方分解为左右两派。
这场论战持续到60年代初,左派中又分裂出了新左派,他们不仅坚持国有化,还将资本主义斥为异化社会的罪魁祸首,主张对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一次全面改造。
成立60多年来,这是工党最接近社会主义的一次。新左派的观点获得了英国民众的支持,此后的20年中工党把持政权的时间超过一半,共有4届工党内阁先后上台。
然而阶段性的胜利使左派目空一切,在1980年失去执政权后,他们又在1983年拿出了一份名为《英国新希望》的竞选宣言。
工党在宣言中大谈特谈推进国有化、提高收入税、反对欧洲一体化等带有社会主义特征的政策,却对当时亟待解决的通货膨胀问题没有提出一点建议。这份宣言被称为“史上最长的遗书”。
工党的惨败可想而知。不仅如此,从工党分裂出来的社会民主党也在这一年与自由党成立了政党联盟。
随后掌权的温和派对工党进行了改造,左派一直坚持的国有化政策不再被提及,工会在党内的影响力也遭到了限制。
1995年,政治新星布莱尔又提出了新的施政纲领——第三条道路。
这条“道路”与左右两派都不相同,它强调市场手段的作用,倡导“积极的福利国家”,主张机会平等而非结果平等。
“第三条道路”使工党重新获得了英国民众的信任,布莱尔描述的“积极的福利国家”更是吸引了大批中下层民众。
在民众的支持下,布莱尔和布朗先后代表工党上台组阁。但无论是温和派的改革还是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都是对两派观点的妥协,这样的主张虽然能够吸引到更多选民,却难以掩盖空洞、妥协的本质。
当选民对竞选噱头的热情消散,他们的选票便不再投向工党。
布莱尔因对中东问题处置不当而遭到党内逼宫,布朗则在执政一届后因选举失利下台。
至今工党再也没有拿出一个能够吸引选民的纲领。
参考资料
李华锋.劳工主义而非社会主义:英国工党早期主导思想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01):134-141.
王瑶.英国工党社会化政策调整与其指导思想变迁的互动关系研究[J].国外理论动态,2021(03):88-95.
王怀壮.浅谈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观特征[J].公关世界,2021(10):91-92.
金德宁.攀附、决裂与超越:党际关系中崛起的英国早期工党[J].历史教学问题,2022(03):102-1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