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一个名叫胡福明的人获得了改革先锋奖章,同时,他也被评为“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代表人物。那么,胡福明的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他又为何成为“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代表人物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胡福明的故事。

胡福明出生于1935年,江苏无锡人,早年时期,胡福明主要在家乡求学,他的学习成绩很好,读书也刻苦,中学毕业后,胡福明考入北京大学新闻专业,一年之后,胡福明又转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于1962年毕业。毕业之后,胡福明进入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改为哲学系),成为一名讲师,后来又成为了副教授、教授。

1977年年初,“两个凡是”被提出,作为南京大学的教授,胡福明认为“两个凡是”是不正确的,他就思考着写一篇文章批判“两个凡是”。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批判“两个凡是”是冒着巨大风险的,那么,究竟如何批判“两个凡是”呢?

当时胡福明面临着两个选择:第一是宣传“实践论”;第二是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个把月的分析与研究,最终胡福明把写作方向确定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用这个观点来批判“两个凡是”。

1977年7月初,胡福明开始创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最早的标题没有“唯一”),当时胡福明的妻子因病住进了江苏省人民医院,胡福明白天上班,晚上便去医院陪伴妻子。医院没有睡的地方,胡福明索性就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等参考资料带到医院,一边查文献,一边草拟文章的大纲。妻子住院住了五天,胡福明也利用这五天时间写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八千字初稿。

在这之后,这篇文章几经修改,最终寄给了《光明日报》的编辑组。不过,文章寄出很久都没有消息,直到四个月后,胡福明才收到了王强华(曾担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的来信以及文章小样,此时这篇文章已经被修改了三次,本来计划在4月初发表,但《光明日报》新任总编辑杨西光认为,这篇文章要当作重要文章发表,要放到第一版,所以直到5月11号,文章才出现在《光明日报》上。

在文章发表之前,杨西光曾与胡福明作了一次长谈,他说这篇文章是批判“两个凡是”的,所以必须要请耀邦同志审定,他站得高。同时,杨西光还在这篇文章的题目上加上“唯一”二字,也就是后来我们经常听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耀邦同志审定这篇文章后,批示先在内刊《理论动态》上发表,1978年5月11日,也就是《理论动态》发表这篇文章后的第二天,《光明日报》全文转载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多家省内媒体也转载了这篇文章,从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经过“真理标准大讨论”后,“两个凡是”的错误得到纠正,自此之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入人心。

1982年,胡福明被调到江苏省委工作,陆续担任了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以及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官至副省级。2001年,胡福明退休,晚年他多次获得重要奖项,比如“最美奋斗者”称号。2023年,胡福明因病去世,享年88岁。

举报/反馈

悟空谈历史

120万获赞 37.3万粉丝
分享过眼云烟的浩瀚历史
编辑,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