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吃面不吃鸡

编辑|t

1941年9月20日,苏联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在突围过程中遭到了德军的阻击。由于人员不足,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居然要亲自到前线战斗。

这场战斗中,基尔波诺斯的脚踝受伤。

当天夜里,德军对司令部发动了炮击,基尔波诺夫胸部和面部被单片击中,这位指挥数十万苏军的将军就这样牺牲在绝境之中。

导致基尔波诺夫牺牲的这场战斗发生在第聂伯河与基辅一带,被称为基辅会战。这场会战发生前,基尔波诺夫和其他苏联将帅曾多次要求放弃基辅东撤。

但在斯大林的坚持下,西南方面军只能坚守在德军的包围圈里,最终上演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惨败。

这场会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斯大林是否要对失败负责呢?

要政治中心还是要生产基地?

1941年3月,希特勒曾公开对陆军司令勃劳希契说,莫斯科对他而言毫无意义。此后几个月中,希特勒不断向外界传达类似的观点。

只有少数军官知道,希特勒的这些发言只是在掩人耳目。早在1940年,第18集团军参谋长马尔克斯就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要求他起草一份对苏作战计划。

1940年8月5日,德军参谋部收到了马尔克斯的作战计划。依据这份计划,德军将兵分两路,分别向莫斯科和基辅进军,在三个月内消灭苏军主力,其中莫斯科是德军的主攻方向

此后最高统帅部的洛斯贝格中校也制定了一份计划,除了莫斯科和基辅,又增加了新的作战目标列宁格勒。与马尔克斯相同的是,这份计划中对莫斯科的进攻也是首要任务。

10月29日,总参谋部第一军务长保卢斯正式提交了代号“奥托”的对苏作战计划。

这份计划是在前两份计划的基础上总结而来,其总体思路与洛斯贝格的想法类似,届时德军将被划分为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在冬天到来之前结束战斗。

参谋们相继提出作战计划的这段时间正值伦敦大轰炸的高潮阶段,但希特勒已经急不可耐地要对苏联开战。阅读奥托计划后,希特勒便签署了第21号命令,即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

希特勒在原则上接受了主攻莫斯科的建议,但他担心俄国人会“像1812年那样选择战略撤退”,从而迫使德国与苏联展开长期战争。

只有抢占了苏联的工农业基地,才能断绝苏军撤退的想法。

他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叮嘱道,除非苏军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大溃败,否则一定要先占领列宁格勒,再向莫斯科发动总攻。

德国已经磨刀霍霍,莫斯科却还是一派歌舞升平。这期间德国不断向西线调兵,来自中国和日本的情报也都显示德国即将对苏开战。

然而由于德国传来的错误情报和斯大林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信任,苏联人始终不肯相信德国人马上就要对自己举起屠刀。

斯大林清楚,希特勒的野心迟早要殃及苏联,因而苏军也有针对德国的防御部署,但他不认为这一切会来的这么早。他准备在1941年5月1日举行一次阅兵,并邀请一些德国军官来莫斯科观礼,以此震慑住德国。

值得注意的是,在苏军的防御计划中,乌克兰被认为是德军的主攻方向,因此在这里部署了西南、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共计120万人,防御力量远超莫斯科。

1941年6月22日,德国350万大军兵分三路对东方巨兽苏联发动了进攻,初期的行军异常顺利。交战第一天,800架苏联飞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德军炸毁。

三大集团军群所经之处,苏军一触即溃。到7月9日,德军三个集团军群分别推进了300到450公里,摧毁了苏军2000架飞机、3000门火炮、1500辆坦克,苏军28个师全军覆没、70个师损失过半。

随着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白俄罗斯相继沦陷,德军一时间陷入了迷茫。这场仗打得太顺利了,以至于德军都不知道下一步要向哪里进军。

7月16日,德军装甲战神古德里安攻下了莫斯科的西大门斯摩棱斯克,至此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只剩下一片坦途。但3天后希特勒却发布了第33号作训令,要求古德里安向南行军,与德军南方集团军合作,围攻基辅。

他告诉将领们:“列宁格勒的工业基地是我们的主攻方向。至于莫斯科和基辅,我更倾向于后者。”

希特勒进攻基辅的原因有三点:首先,南方集团军的攻势已经为胜利打下了基础;其次,乌克兰地区的粮食和原料对德国来说有重要意义;最后,乌克兰东南的克里米亚是苏军的轰炸机基地,必需铲除。

战争持续到8月,巴巴罗萨计划的第一阶段目标已经全部达成。21日和23日,希特勒又接连发布了34、35号作训令,其内容同样是要求德军先进攻列宁格勒和乌克兰。

但陆军总部和中央集团军都不认可这一方案,他们认为莫斯科是苏联政治、军事、交通中心,拿下莫斯科,整个苏联都将陷入混乱,况且苏军莫斯科方向已经无险可守。

8月24日,古德里安直接找到希特勒本人,希望他能收回成命,然而希特勒已经下定决心。古德里安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希特勒不要把他的第二装甲兵团拆分开。

希特勒答应了古德里安的要求,但后者回到部队才发现,他的部队已经被拆开了,其中两个装甲军被调到南线,其余部队仍留在中央集团军群。

古德里安和其他将领意识到,进攻基辅已成定局。

两大装甲兵团合围基辅

尽管部队被拆分,古德里安还是给苏联人上了一课。

8月25日,古德里安突然率第二装甲兵团南下,才一天时间就打到了杰纳斯河畔。古德里安的行动打乱了苏联高层的思路,慌乱中他们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以为古德里安有意歼灭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

斯大林让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与古德里安一决高下,新组建的第21集团军被交到叶廖缅科手里。斯大林在电话里告诉叶廖缅科:“你要是答应打败古德里安这个下流家伙,航空部队和火箭炮连应有尽有。”

古德里安部与叶廖缅科部之间的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古德里安麾下的一个师一度打到了杰纳斯河对岸,旋即被赶了回去。

9月9日,古德里安麾下的第24装甲军再一次渡过杰纳斯河,不久前线德军向古德里安发来报告:在罗姆尼前方发现敌军防御薄弱点,第24装甲军第3装甲师正在发动进攻。

听到这一消息,古德里安亲自来到前线,要求第3装甲师不惜一切代价插进苏军后方,拿下罗姆尼。

当晚德军突破了苏军第40集团军的防御,成功将罗姆尼收入囊中。叶廖缅科的防线被撕碎,从此他失去了与古德里安对决的资格。

更令苏联高层惊恐的是,此时德军南方集团军第一装甲兵团的克莱斯特也开始了他的行动。克莱斯特率部渡过第聂伯河,一路向北挺进,准备与古德里安汇合。

至此苏军才明白,德军的目标不是西方方面军,也不是布良斯克方面军,或者说不只是他们。德军真正要做的,是对基辅一带的西南方面军等部队形成合围态势。

察觉到德军的真实意图后,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倒吸一口凉气,他向斯大林提议放弃基辅,为苏联保留有生力量。没想到斯大林对着他破口大骂:“胡说八道!我怎么可能把基辅拱手让给敌人!”

斯大林的态度激怒了这位苏联军神,他针锋相对地回敬道:“你要是觉得我这个总参谋长就会胡说八道,这里也就用不着我了,你解除我的职务让我去上线吧……”

一番争吵过后,朱可夫如愿被解除了总参谋长职务,他的新职务是预备队方面军司令,这支部队同样在德军的包围圈内。

建议放弃基辅的不只有朱可夫,还有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9月11日,他向斯大林提议让西南方面军撤出基辅一带。

此时的斯大林似乎已经失去了理智,管你是总参谋长还是司令,只要提及放弃基辅,一概一撸到底。

最终布琼尼也被解除了职务,铁木辛哥接替了西南方向总司令一职。铁木辛哥到任后发现基辅的沦陷已经不可避免,他让参谋长赶紧去见斯大林,商议撤军事宜。

这一次,斯大林直接来了个闭门不出,拒绝听到任何反对声音。

经过几员大将、元帅的尝试,苏军意识到斯大林不可能改变心意,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冒着上军事法庭的风险自行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但这道命令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苏军最高统帅部撤回,几十万苏军只能坐以待毙。

斯大林或许没有想到,他的固执正中德军下怀,此时德军最担心的就是苏军弃城撤退,让两大装甲集群扑个空。

9月初,德军发现苏军停止了溃退,似乎打定主意要坚守基辅。于是克莱斯特加快了行军速度,第一装甲兵团顶着泥泞和苏军的进攻一路狂奔,第17集团军则在哈尔科夫方向为他们扫除障碍。

到9月14日,德军两大装甲集群之间的距离只剩下40公里,古德里安已经派出小股部队与克莱斯特联络。

9月16日,西南方向作战部长突然冒着炮火乘飞机赶到了西南方面军司令部,他带来了铁木辛哥的命令,要求西南方面军撤退。

听到这个命令,基尔波诺斯一脸的难以置信,他不敢相信斯大林改变了心意。经过与莫斯科的反复确认,基尔波诺斯才确认这真的是斯大林的决定。

基尔波诺斯满心欢喜地以为部队可以在最后时刻完成撤退,但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根本没有给他机会。

这时德军已经堵上了最后的缺口,基尔波诺斯面对的是一个面积13.5万公里的巨大包围圈,苏军第5、第21、第26、第37、第38集团军被死死围在包围圈里。

基辅会战没有胜者

9月17日,基尔波诺斯下令各集团军突围。面对这道突如其来的突围命令,各部队毫无准备,整个行动杂乱无章。德军不仅轻松扛住了苏军的冲击,还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

9月18日,苏军的突围还在持续,他们一度突破了德军第29摩托化师的防线,但赶来支援的德军第3装甲师很快堵住了缺口。

西南方面军司令部与各集团军的联系也被切断,基尔波诺斯只能把有限几支部队编成两支队伍,同时向东南突围。

短短两天时间,包围圈的边界上已经满是苏军的尸骸和废弃的装备。

此时布琼尼正在莫斯科与斯大林话别,他即将出任西伯利亚战区司令。听到老部队损失惨重的消息,布琼尼当场崩溃。经过斯大林的宽慰,布琼尼才打消了自杀的想法。

9月19日,为了抵挡德军的进攻,苏军违背莫斯科的命令炸毁了第聂伯河上的全部桥梁。

比德军进攻更可怕的是抵抗意志的衰退。这一天,苏联政府大员们乘飞机逃离基辅,抛弃了这座城市。政府官员的逃离击垮了守城军民的最后一丝决心,不久后德军打进了基辅市区

9月20日,铁木辛哥组织了几个集团军从包围圈外向基辅进军,企图接应突围的苏军。

他不知道的是,此时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已经全军覆没,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政委布尔米坚斯科、参谋长图皮科夫尽数殉国,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被俘,基辅市区也已经沦陷。

9月21日到9月23日,战斗仍在持续。

9月24日,苏军第26集团军放弃抵抗,基辅会战以德军的胜利告终。

3天后,铁木辛哥带着残余部队在别洛波利耶、布沙基、克拉斯诺格勒一带建立了新的防线,他和基辅再无瓜葛。

事实上,自从德军两大装甲兵团完成合围那一刻起,苏军就注定要经历一场惨痛的失败。算上外围部队和围城期间新成立的部队,此战德国一举毁掉了苏军7个集团军,俘虏66.5万名苏军官兵。

如此大规模的围歼战在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此战给苏联带来的不只有账面上的损失,还有无穷无尽的羞耻和仇恨。

不过这场大会战对苏联来说也并非毫无意义。

希特勒之所以主张先打基辅,除了对粮食、工业原料的需求,还有对战局的盲目乐观。在他看来,德军可以迅速攻占基辅和列宁格勒,至于对莫斯科的进攻,放到初冬时节也可以接受。

然而从33号作训令发布到会战结束,纵使有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这种优秀的指挥官在,这场战斗仍然持续了两个多月。

在此期间中央、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精力全部放在乌克兰,北方集团军群对列宁格勒的进攻也遭遇挫折。

基辅城破之时,天气已经渐渐转冷。

几周以前,希特勒还在做着春秋大梦。但基辅会战结束后,他就急不可耐地下令向莫斯科进军。

此时苏联动员的兵力已经突破千万,德军前进的每一步都异常艰难。一路上德军连战连胜,然而时间站在苏联一边。

直到10月中旬,德军才摸到莫斯科外围的莫扎伊斯克,古德里安遇到了老对手叶廖缅科。这一次古德里安依旧打得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丢盔弃甲,但等叶廖缅科撤出战场,时间又过去了半个月,德军离莫斯科还有一百多公里。

等到德军到达莫斯科城下,地面的几月已经有一米厚。除了俄国人,没有谁能忍受莫斯科的严寒,德军已经成了强弩之末。

11月29日,朱可夫和斯大林先后下发了反攻的命令,从此德军开始节节溃败,直到柏林被攻占。

有一种观点认为,斯大林之所以下令坚守基辅,就是为了把战争拖到冬季。这种想法虽然有为斯大林开脱的嫌疑,可从结果上看,基辅会战确实为苏联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参考资料

王泽方. 基辅会战再评价——基于德国战略视角[D].山东师范大学,2019.

赵佳琦. 德军闪电战战略战术中的军事思想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22.

王勇.基辅会战:苏军一次损兵70万[J].环球军事,2006(15):54-55.

周明.基辅会战60周年祭——苏军一战被俘66万,德军也因此丧失进攻莫斯科的最后机会[J].国际展望,2001(15):86-90.

举报/反馈

趣史微视频

561万获赞 27.2万粉丝
历史领域科普up主,欢迎关注~
乘风计划作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