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文

一、给孩子立规矩是等不起的事。

在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上,没有“孩子还小、静待花开”,只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为,儿童的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期在六岁之前。

尤其是三岁前,在社会敏感期到来时,多数儿童却在爱的氛围下,根本没有感受到有规矩的社会存在,以至于将来在三岁后走进幼儿园时,对突兀而来的各种规矩,没有思想和行为准备。

甚至,因为没有内在的养成对规则意识的敬畏,而只是被强迫下去接受规则,因此,导致一生缺乏对规则的自觉遵守习惯和敬畏意识,甚至习惯性钻规则的空子和挑战规则。

二、“熊孩子”是家教缺失的后果。

原本的“熊孩子”指的是性格懦弱,如今不然。如今的“熊”是任性胡来的意思,是那些在家里被宠惯的、没规矩的孩子,才被叫做“熊孩子”。

不过,有一类只能叫做“家里熊”,到了外面就规矩了,懂得内外有别,如此,也没大碍。而另一类便是问题了,不懂家里外头,“一熊熊到底”,最终是悲剧,要不啃老啃到老,要不被社会所拒绝,然后,从愤青愤到老。

其实,有人发现了,这些“熊孩子”的父母,就是当年的“熊孩子”长大了,因为,他们身上,还残留一些当年的“熊样子”和“熊脾气”。(别对号,只说事)

三、“我的童年我做主”,行吗?

我不去评价“我的青春我做主”,因为,那只是年轻人强调自我意识的口号而已。然而,如今发现有人模仿着喊,“我的童年我做主”,我担心会不会有幼儿园也喊,“我的幼年我做主”,若如此,可能问题就来了。

什么问题呢?也是“熊孩子”问题,是排斥社会教育的问题,因为,社会意识的核心是集体意识,是规则意识。所以,那些喊着“释放儿童天性”的口号之下,或许是在塑造一些“无法无天”的“熊孩子”,或者说是拒绝接受有规矩的社会教育!

这是一种与社会违和的教育文化倾向。

四、劳动教育本该是家里事。

当下,许多幼儿园都在以课程形式,推进劳动教育,但我总感觉有点不对劲,总觉得儿童的劳动教育主阵地应该在家里,应该归属于父母。

确实如此,绝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做家务这方面都存在问题,首先是思想意识不到位,不懂得儿童参与劳动的意义,觉得只要学习好,其它都次要。

但幼儿园懂得,懂得五育并举,懂得培养儿童的劳动态度和习惯,以及劳动技能的意义所在,特别是有些幼儿园,还以劳动为特色课程,做的很到位。

有位园长说:劳动教育我们是做到位了,可家长却很缺位,我们在“补课”,补家教不到位的课。

举报/反馈

经济观察报

899万获赞 94.6万粉丝
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资讯
鲲鹏计划获奖作者,经济观察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