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Severn

编辑|S

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解体,深刻改写了国际地缘政治大格局,多极化世界就此开启。

三十余年来,无数人为苏联倒塌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在试图追寻其解体的原因。

民族矛盾、斯大林模式弊端、意识形态冲突等等,而除了上述原因外,戈尔巴乔夫放任不管的西方文化入侵,同样是毁掉苏联的一大缘由。

苏联末期,西方思想铺天盖地席卷苏联每个角落,所谓的社会公知横行无忌,整个苏联一副风雨飘摇、危在旦夕之感。

而苏联也很快在“万众期待”中迎来自己的落幕,曾经与美国争锋近半个世纪的庞然大物,一夜之间轰然倒地...

戈尔巴乔夫

列宁红色文化的没落

1917年11月7日,随着俄国冬宫一声炮响传来,伟大的十月革命拉开序幕。

列宁领导的工人起义队伍,顺利夺取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回顾历史,相对落后的俄国之所以能摇身一变,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与列宁主义的指导脱不开关系。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际结合的产物,这一在俄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红色理念,很好的迎合了俄国苏维埃诞生之初的革命形势,并推动了后来苏联的诞生。

列宁所创造的良好红色文化传统,从根本上改变了沙俄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下的社会惨状,因此为苏共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苏共解决了人民群众亟需的面包、土地,以及稳定的国内局势,并给各社会阶层留下负责、担当、清廉的形象。

十月革命

毫无疑问列宁为苏联开了一个好头,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势。

在他去世后,斯大林继续带领苏联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战胜法西斯、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

期间,苏联在不少领域一度赶超美国,比如经济增长速度、国民教育水平、科技成果,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以与美国媲美的超级国家。

几乎所有苏联国民都紧紧跟随苏共的领导,尤其是二战期间的卫国战争,苏联士兵和苏共党员义不容辞奔赴战场,让民众充分感受到了苏共的大公无私。

除了在国内饱受人民的爱戴,苏维埃政权在外交上也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者。

苏联卫国战争胜利

倘若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继任者赫鲁晓夫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处理苏共留下的政治遗产,并结合国情和历史传统着手实施一定改革举措,苏联或许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

然而赫鲁晓夫选择以极度感性的姿态,去对待苏共历史和文化,他没能将列宁创造的红色文化延续下来。

苏共二十大会议上,赫鲁晓夫强硬的改变了红色文化的信仰生态,为后来苏联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埋下了祸患。

1985年,苏联已经发展到了各领域矛盾重重,亟需一位领导者唤醒苏共建国初心、重振民族意志的地步。

可就在这样一个关键历史节点,新上任的掌权者却是极度推崇西方文化的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

上台之后,戈尔巴乔夫的确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可改革措施却与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倒行逆施,完全背离了苏共的红色文化传统。

戈尔巴乔夫一味、盲目的学习着西方资本主义改革,丝毫不顾及苏联国情。

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一系列诸如“公开性”“民主化”的口号,以迎合西方社会思想潮流。

与这些口号配套的政策,是对苏联红色历史的全面推翻与批判。

尤其在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评判上,沾染上了戈尔巴乔夫的强烈个人色彩。

一时间,苏联民众开始怀疑起苏联的红色传统,就连苏共党员也开始动摇决心。

再加上当时苏联社会腐败乱象频出、奢靡之风盛行、军工体系下苏联模式弊端凸显,最终使得苏联人民对列宁留下来的红色文化遗产,彻底失去信心。

最严重的是,戈尔巴乔夫竟主动向西方世界打开了文化侵略的大门,该举动无疑彻底将苏联推向了深渊。

打着“民主化”“多元化”旗号的戈尔巴乔夫,下令停止对国外电台信号的干扰,以美国之音为代表的带有强烈西方意识形态的广播,畅通无阻的传遍苏联每个角落。

殊不知,这些电台创办的目的就是为了“侵略”苏联,其主要任务是从美国利益出发,向苏联人介绍西方世界的“美好生活”“价值观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苏联民众的思想,使其对西方无比向往。

接着,戈尔巴乔夫又命令放开新闻审查力度、公民创办报刊权,这为西方势力打入苏联传媒界创造了沃土。

随后,带有强烈西方政治色彩的外国媒体,疯狂席卷了苏联社会每个角落。

一场声势浩大却又悄无声息的文化侵略,在戈尔巴乔夫的主动接引下拉开帷幕。

西方的文化入侵

在二战结束之初,摧毁苏联就成了美国历任总统的第一要务。

里根总统时期,白宫提出对苏政策要内外结合。

内部方面,就是通过一系列计划与措施,使得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被苏联人主动抛弃。

为达成这一目的,美国制定了一揽子意识形态渗透计划,即文化入侵。

首先,美国人将注意力集中在苏联高层党政官员身上,准备运用西方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从上而下“感染”全部苏联人。

一国的党政官员的思想价值,往往决定了国家的内政外交去向,甚至是命运前途。

苏联长期以来一直施行一党制度,这种政治体制下一旦领导人的价值观出现问题,将会彻底将全体国民带向深渊。

美国人瞄准了这点,开始加强对苏共官员、尤其是高级领导人的意识形态渗透。

里根

里根上台后,多次公开表示希望与苏联领导人直接对话。

他宣称:“高层人士的直接谈判,可以完成外交官无法做到的事情。”

然而里根的实质目的是,希望通过与苏联领导人的接触影响其政治取向,从而达到改变苏联大政方针的目的。

戈尔巴乔夫的上台,让里根看起来痴人说梦的想法有了现实基础。

本就十分推崇西方文化的戈尔巴乔夫,愉快的接受了里根的邀请,在他担任苏联总书记6年时间里,两人会见了足足11次。

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的思想进一步西化,他毫不避讳的表示:“我喜欢美国人的性格和精神。”

戈尔巴乔夫意识形态的悄然改变,预示着苏联彻底走向了无法挽回的深渊。

连最高领导人尚且如此,下面的官员更是难逃美国的意识形态入侵。

完成第一步后,美国人进而开始从物质上腐蚀苏联官员。

相较于价值观的改变,经济物质方面的直接引诱更有成效。

美国极力对苏联宣传西方世界物质生活的富饶,并邀请他们前往美国体验。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就曾多次远赴美国,当看到纽约繁华盛景后,他的思想立刻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在自传中叶利钦表示:“当我第一次飞过自由女神像时,我知道我已经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后来他甚至直言:“从那时候起我就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虽然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早已没了对共产党的信仰。”

到了后来,美国甚至公然利用苏联情报机构大肆宣传,向苏联“反水”高官许以优厚待遇。

叶利钦

对待叛逃至美国的苏联高官,美国政府予以重新安置,并使他们免于受到苏联的报复。

美国的这一举动,使得很多意志不坚定的苏联官员逐渐偏向美国。

于是,到美国旅游、访问成了一种荣耀,一种争相攫取的特殊权利。

受邀去西方国家访问,成了官员们最重要的地位象征。

这些人被繁荣的资本主义世界蒙蔽了双眼,完全忘记了资本主义背后的黑暗与血腥。

而对于国内的社会主义现状,他们却置于不顾。

不知不觉中,这一群体沦为美国分裂苏联的帮凶。

有了意识形态的影响,美国人的下一步动作是,通过舆论力量“捧杀”苏联当局。

美国对舆论战有着深入广泛的研究,甚至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赞美”“鼓吹”,使目标国家失去防备之心,从而引导其在错误的决策上越陷越深,最后达到击溃对方的目的。

美国“捧杀”的首选者自然还是戈尔巴乔夫,他提出的“民主化”“公开性”等改革主张,实际上已经造成苏联社会的一片混乱,可里根却公然赞扬了他的“创新精神”,称戈尔巴乔夫治下的苏联,是“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

美国国务卿访问苏联时更是昧着良心“赞美”道:“我在政坛见过太多人,可从来没有任何一位能像您这样具备如此大的勇气和胆略。”

在外界的一片“称颂”声中,戈尔巴乔夫沾沾自喜起来,殊不知私下里他早已被美国人视作“蠢货”“傻瓜”。

美国的最后一步文化入侵策略,是通过非政府力量干扰苏联的内政与外交。

西方所谓的“非政府组织”,实际上从诞生之初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政府”色彩,他们存在的价值就是降低敌人的戒备心,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实现文化入侵。

针对苏联,该群体的任务是支持境内“不同政见”组织,抵制苏联政府任何干涉“人权”的举动。

一旦政府试图干扰其他政见的传播,非政府组织就会出面散布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谣言,这严重影响了苏联社会的稳定。

从成效上看,非政府组织促进了苏联境内民主运动的发展,给予苏联体制以强大冲击。

在摧毁苏联计划中,非政府组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恐怖的苏联末期

在美国人一系列的文化侵略下,苏联距离解体似乎已经是时间问题。

尤其到了苏联末期,因为苏联领导阶层与社会公知们意识形态的转变,整个苏联社会在这部分人的领导下,变得乌烟瘴气、千疮百孔。

1989年8月,波罗的海沿岸三个苏联加盟国率先提出独立。

西方世界第一时间跟进报道、宣扬炒作,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苏联对三国的占领。

苏联政府企图出兵波罗的海,结果遭到西方国家的一致反对。

美国单方面撕毁与苏联经济协议,表示要对其实施制裁。

在西方社会的经济、舆论、外交压力下,戈尔巴乔夫政府竟眼睁睁目睹三个加盟国的离去。

至此,苏联已基本沦丧内政外交权,距离解体只有一步之遥。

另一边,苏联其他领导人们也表现出了对国家安危的漠视。

叶利钦屡屡前往美国,打着访问的名义四处游玩。

对美国名酒十分钟意的他,每次出行都有美酒相伴,旁人纷纷笑称他,最好的朋友就是杰克·丹尼酒。

1991年苏共党政军部分高层领导,为挽救苏联做了最后的努力。

可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们的竟是叶利钦,他通过美国舆论媒体发表的讲话,使得不明真相的群体纷纷站队自己。

民众纷纷走上街头,阻止苏军进入莫斯科。

此事过后,整个苏联都是咒骂苏共的声音。

在叶利钦等公众人物的引导下以及社会生活语法艰难的情况下,人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彻底失去信心。

此时的苏联社会,也早已陷入一片混乱。

民众每天打开报纸和收音机,接收到的全是反苏联历史、反苏联伟大革命领袖的言论。

在舆论彻底被西方操纵后,苏联的经济也迅速下滑,工业生产产能急剧下降,尤其是苏联本就薄弱的轻工业,在苏联末期几乎到了聊胜于无的地步。

社会生活物资严重匮乏,百姓在市场门口排起了长队,可几个小时后等来的却是一句售罄。

大街上,一场又一场宣扬分裂的游行络绎不绝,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加盟国已经在独立的边缘,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燃起了相互屠杀的战火。

而那些本应带领国家走向富强的领导人和公知们,却仍旧忙着高谈阔论,对天下大事侃侃而谈,全然不顾国内一片乱象。

1991年12月25日,在欧美世界和广大苏联人的强烈呼声中,苏联终于倒下了...

结语

苏联解体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但就末期戈尔巴乔夫放任文化入侵、引发社会种种乱象来看,他要负很大责任的。

而对于西方来说,他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打赢了这场战争。

当然,这背后与戈尔巴乔夫的“付出”脱不开关系。

美国只是向苏联“递了刀”,戈尔巴乔夫才是那个敞开胸膛、将匕首刺向苏联心脏的“刽子手”。

参考资料

  1. 申红心. 苏联解体的文化原因分析及其借鉴[C]//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3:3.

  2. 阿萨特·鲍里索维奇·拉赫曼诺夫,陈梦茹.苏联解体在文化方面的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1):13-22+123.

举报/反馈

趣史微视频

561万获赞 27.2万粉丝
历史领域科普up主,欢迎关注~
乘风计划作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