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到底是什么意思?每个人的成长过程看起来完全不同,当我们考虑到社会和背景时,情况就更不一样了。尽管在世界各地的孩子之间可以发现许多相似之处,但毫无疑问,在战争中的国家和和平国家长大是完全相反的经历。然而,说到电影,我们毫不犹豫地把《乔乔的异想世界》和《伯德小姐》都称为成长故事。的确,这两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主角经历了一些变革性的经历,使他们对世界的运作方式有了某种程度的新理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被我们归类为“成年”的故事所涉及的远不止成为成年人这一不那么简单的过程。有些故事,就像全球无数孩子的生活一样,带有战争、创伤和政治动荡的印记。而且,说到电影,也许没有一部作品能像2007年的《我在伊朗长大》那样,在成长和政治辩论之间找到平衡。

由文森特·帕兰德和玛嘉·莎塔琵编剧和导演,《我在伊朗长大》记录了一个年轻女孩在伊朗伊斯兰革命中近15年的生活。这部电影改编自莎塔琵本人的同名自传式漫画小说,讲述了一个好奇的孩子成长的故事,也讲述了一个国家在一个人的青春期经历了深刻而令人不安的政治变革。《我在伊朗长大》采用了程式化的黑白动画,模仿了莎塔琵的漫画风格,并进一步深化了电影的倒叙框架,是一部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它处理了从摇滚乐的发现到独裁政权的兴衰等复杂主题。通常情况下,它解决了这些话题是如何相互交织的。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仅阐述大概,欢迎评论和交流!爆米花电影原创,转载请保留版权!

《我在伊朗长大》讲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把《我在伊朗长大》的政治背景去掉,它就会变成一部普通的老电影,讲述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如何应对成长过程中看似永无止境的动荡。在电影的整个过程中,年轻的马贾内从一个好奇的孩子,到一个令人讨厌的、有点过于渴望的孩子,再到一个在生活的局限中感到窒息的抑郁的成年人。她离开父母的家,结交朋友,约会,尝试毒品,喜欢比吉斯乐队和铁娘子乐队,上大学,结婚,发现有氧运动的奇迹。她还从叔叔那里了解了社会和经济结构,从奶奶那里了解了诚信的重要性,从父母那里了解了国家和家庭的历史。

这是我们对一个健康的青春期的期望。但是,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将马贾内的历史与其政治背景分开。在《我在伊朗长大》,成长是一项危险的事业,受到伊朗原教旨主义革命卫队时刻警惕的密切监视。马贾内对男孩、毒品、甚至音乐的尝试,要么是在远离父母的流亡生活中完成的,要么是在危险的、秘密的朋友家里完成的,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只是为了一点点乐趣。

在《我在伊朗长大》的一个场景中,小马贾内和她的朋友们追捕一个男孩,因为他的父亲是秘密机构的一员,据说这个机构折磨和杀害了数百万人。在另一起案件中,一名男子在警察闯入一场被禁止的男女同校聚会后,试图从楼顶跳下而死亡。她的父母选择把她送到奥地利,希望能让她远离战争和革命的迫害,即使在她十几岁的时候,马贾内的经历也充满了创伤、偏见和孤独。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马贾内享有自主权的,她最终可以选择在其他地方重建她的生活:电影以她在返回伊朗一段时间后搬到法国结束。她家族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参与也让她有幸看到了伊朗国王的倒台和伊斯兰共和国的全面崛起——从这个意义上说,观众也是如此。在西方列强支持伊朗国王对王位的要求之前,马贾内的祖父与统治这个国家的国王有亲戚关系,她的许多亲戚,尤其是她的叔叔阿努什,都是政治活动家、自由主义者,他们在君主制结束和神权政体开始之间的日子里享受着短暂的自由。

这部影片聚焦于马贾内的家庭故事,尤其是她童年晚期和青少年早期的故事,让我们很好地了解了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在伊朗发生的事情,并描绘了一幅复杂的社会变革图景。《我在伊朗长大》告诉我们,丑陋的事实是,如果我们不小心,一个独裁政权的失败可能会导致另一个独裁政权的胜利。

《我在伊朗长大》首次亮相时是如何被接受的?

《我在伊朗长大》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如何平衡一个非常个人的成长故事,以及它对伊朗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的总体背景: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但这种小心翼翼、充满政治色彩的叙事方式并非没有代价。在电影节期间,《我在伊朗长大》不止一次遭到莎塔琵祖国政府的抗议和抵制。莎塔琵的祖国是革命的直接继承者,在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革命就把她的生活搞得天翻地覆。

当《我在伊朗长大》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时,伊朗官员指责这部电影有伊斯兰恐惧症,尽管莎塔琵和帕兰德从来没有把目标对准整个伊斯兰教,而是针对一个利用宗教作为扩大其权力手段的特定政治运动。伊朗政府抗议《我在伊朗长大》入围曼谷国际电影节后,该片也被禁止参加电影节。电影节导演查坦·昆加拉当时说:“我应伊朗大使馆的邀请讨论此事,我们双方都同意,如果这部电影不上映,对两国都有利。”除了伊朗之外,这部电影还面临着其他国家政府的麻烦,黎巴嫩因其涉嫌冒犯伊斯兰教而短暂禁止,突尼斯因播放“扰乱公共秩序和威胁正当道德的电影”而对一家电视台进行罚款。在伊朗,《我在伊朗长大》只放映了几场。

在中东以外的地区,《我在伊朗长大》几乎没有受到挑战,但它所依据的漫画小说却不止一次出现在美国的禁书名单上。在评论这个话题时,莎塔琵从保守的角度谴责了禁令,保守的角度更关注小说的性内容,以及从孩子的思想中产生的对酷刑的幻想描述,而自由的角度,就像伊朗政府一样,指责这本书是伊斯兰恐惧症。“禁书是回到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作者在接受《出版商周刊》采访时表示。

除了这些争议之外,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广受好评,就像它的原著漫画小说一样。这部电影在电影节和奖项上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获得了2007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和法国电影界的最高奖项——最佳处女作奖和最佳改编奖。《我在伊朗长大》被提名为200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但最后它输给了《料理鼠王》。2008年的安妮奖也是如此。这部电影也开启了莎塔琵的电影生涯,此后她还执导了另外四部故事片,包括另一部改编自她的漫画小说的《梅子鸡之味》,由帕兰德联合执导,以及由裴淳华主演的玛丽·居里夫人传记片《放射性物质》。#秋日生活创作季#
举报/反馈

爆米花品电影

2.6万获赞 2792粉丝
深入撰写、审视影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影视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