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的5月中旬,在北京的一家医院中,周同宇拉住自己老伴的手,他知道自己所剩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要和老伴交代一些事情。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周同宇时常因为身患疾病无法为中央工作,为此十分懊恼,后来他想回到老家淮安,可是,哥哥周恩来却一直没有同意。于是,临终之前,周同宇仍然心心念念自己的家乡,想让老伴在自己死后,把自己的骨灰无论如何要送到淮安。
那么,为什么周总理执意不让弟弟周同宇回老家呢?毋庸置疑的是,周恩来是国家的好总理,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做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也正是因为有总理这层身份,周恩来必须严以律己,与此同时,对待自己的亲人,周总理也十分严格,甚至可以说是“苛刻”。这种严厉和苛刻,不仅让周同宇有些无法理解,就连邓颖超也时常感到有苦难言。
周同宇原名周恩寿,在1924年的时候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哥哥周恩来一直是他看齐的榜样,在北平展开地下党工作时,周恩寿与哥哥一直保持着联系,期间还认识了邓颖超。邓颖超当时虽然还没有和哥哥结婚,但周恩寿也十分尊重和认可她,把他当作未来的嫂子。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后来,周恩来果然和邓颖超成了婚,周恩寿也十分开心。
此后,周恩寿一直从事着地下党工作,直到解放战争打响后,周恩寿因为是周恩来弟弟的身份被国民党抓进了大牢,后来好不容易才被保释了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寿本想着和哥哥一样,为国为民做贡献,可周恩来却认为,他应该先去完成革命大学学业。
周恩寿一直很听哥哥的话,因此他听从了哥哥的建议,去了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周恩寿是总理弟弟的这重身份并没有让他平步青云,从大学出来后,周恩寿也只是从最基层的职务开始做起,磨炼了很长时间才当上了钢铁局一个小小的科长。
周恩来和邓颖超没有一儿半女,周恩寿则有着6个子女,为了缓解弟弟的压力,周恩来主动提出要替他承担周秉德等人的抚养责任,周恩寿十分感激,叮嘱周秉德一定要好好报答伯伯,周恩寿本想着要好好努力工作,可他的身体却每况愈下,经常被胃病折磨得不能到岗上班。
令周恩寿感到失望的是,哥哥在得知自己生病,经常不能到岗的情况后,提出要让他提前退休,周恩寿一方面对哥哥这种处理方法有怨气,又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懊恼,经常对周恩来避而不见。
之后,周恩寿又提出要回老家,周恩来起初是同意的,但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又改变了主意,对于他而言,周恩寿这样做无疑是在搞特殊,总理的弟弟更不能轻易回到老家,可能会引起乡亲们的躁动。
1984的时候,周恩寿前来探望大嫂邓颖超,邓颖超亲切地拉住恩寿的手,对他说:“你我都是委屈人啊。”邓颖超明白,周恩寿因为周总理弟弟这重身份受了不少委屈,作为周总理的妻子,她自己何尝又不是切身体会呢?
周恩来对邓颖超的任职也十分苛刻,多年来她一直都在妇联工作,也是丈夫的意思。不过,邓颖超没有丝毫的抱怨,要是总理的亲人都做了大官,会让旁人怎么想呢?这么多年过去了,周恩寿也了解了哥哥的良苦用心,两人在西花厅里敞开心扉地聊天,脑海里都是昔日周总理的音容,不觉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