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神舟13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发射。

这次发射任务关注度很高,不仅有“最美航天员”王亚平出舱漫步,还将创造6个多月漫长的太空出差记录。

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提高,飞船的安全性越来越高,太空出差也没有以前那么惊险了。

翟志刚曾幽默调侃:“飞船升空时,如同屁股被踹了一脚,呼地飞窜上太空。”

宇航员们在空间站中,有全天24小时WiFi覆盖,还有全套智能家居。

空中的生活怡然自得,宇航员们时而锻炼健身,时而追剧听音乐,给人一种在度假的错觉,但宇宙飞船在返回地球时,依然有不可预知的风险。

特别是在返回舱降速时,王亚平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返回舱全程处于封闭状态,宇航员们会有怎样的惊险经历?

王亚平刚出舱就被抬走

1980年1月,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烟台的小山村里,她小时候个子不高,皮肤黑黑的,喜欢长跑和武术。

全国高考时,有6万多名应届生报名航天大学,只有37人选中,王亚平也是其中之一。

2009年,队里进行第二轮航天员选拔,王亚平决定报名,但遭到全家人的反对。

父母担心她的安全,忧心地说:“在地球上飞一下就行了,还跑到地球外面去多危险?”

这时王亚平已经29岁了,还没有生育,当上航天员后,生娃计划就要延迟几年,更何况登上太空后,会不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家人们想劝她放弃,但王亚平的态度很坚决,最终还是全力支持她的决定,丈夫王鹏也主动承担起照顾她父母的责任。

2013年,王亚平和聂海胜、张晓光乘着神舟10号飞向太空,完成了飞天梦想,又平安地飞了回来。

经过两三年身体调养后,她于2016年生下一个女儿。

不得不说,王亚平为航天事业牺牲了太多,所幸一切都在掌控中,飞天生娃两不误。

2021年11月7日,王亚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在神舟13号太空出舱的前几天,她和搭档翟志刚、 叶光富还在反复训练各种技术动作。

按照计划,王亚平和翟志刚将在舱外活动6-8个小时,期间不能用餐,只能补充500毫升的水。

20点28分,王亚平从节点仓出门后,身体瞬间像风筝一样飞起,悬浮在太空中,她稳稳地将双臂抓在环形扶手上。

这时王亚平仿佛打开了新世界大门,她被宇宙的浩瀚静谧深深震撼,这是从未体验过的神奇感觉。

太空在眼前无限拓展,蔚蓝的地球浮在半空闪着微光,宇宙间令人感动的宁静幽远,如梦似幻地包围着她,这一刻摘星之梦终于实现了。

神舟13号发射前,5岁的女儿依依不舍地去送别,得知妈妈要去太空,央求妈妈多摘几颗星星回来,还要跟幼儿园的小朋友分享。

王亚平的耳边传来搭档的呼叫声,耳罩中也时不时传来地面指挥中心的声音,王亚平激动地报告:“02号已出舱!”

地面指挥中心的曙光岗回复:“曙光明白,02,你感觉怎么样?”

王亚平马上回复:“02,感觉良好!”

指挥中心又回复道:“曙光明白……”

这一连串的交流,仿佛是在说相声,气氛非常轻松欢快,地面指挥中心大厅里,瞬间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出舱后,王亚平慢慢向作业点移动,身体转了180度,将和指令长01号翟志刚合作,用机械臂进行舱外作业。

舱内的叶光富通过机械臂操作控制台,调整作业位置,舱外的两人完成悬挂装置和双臂组合转接器安装,并进行通电测试。

操作完之后,王亚平和翟志刚回到出舱口附近,进行机械臂经典动作测试,为将来互助援救作准备。

测试全部完成后,王亚平站在机械臂角的限制器上,眺望浩瀚的宇宙,忍不住想伸出双臂拥抱太空。

6.5个小时出舱行动结束后,王亚平和翟志刚返回了节点仓,关上了舱门。

指挥中心曙光岗传来激动而亲切的语音:“神舟13号出舱活动已全部完成,为你们的密切配合以及完美表现点赞!”

留守在舱内的叶光富也十分激动,打开双向承压舱门后,开心地说:“我来接你们俩来了,接受03号的拥抱吧!”

三个人围抱在一起,激动地留下了眼泪,身体飘浮起来,像是跳着圆圈舞。

回到地球后,王亚平回忆出舱的奇妙感觉时,不自觉地露出笑容:“仿佛穿越到另一个世界,忘记了外界的存在,融入到全新自我当中,那一刻不再是我,又仿佛宇宙间只有一个我。”

返回舱降速有多难受?

2022年4月,神舟13号在太空中度过了6个月,迎来了回家的日子,王亚平、翟志刚和叶光富三名宇航员开始收拾行李。

他们认真整理舱内的设备和器材,分门别类地摆放,回收在轨实验中产生的数据,并全面清洁舱内环境。

4月15日晚上,三名宇航员收拾完毕,正式向空间站告别,他们向空间站天河核心敬了一个军礼,这一幕庄严又温馨。

4月16日凌晨,神舟13号正式离开空间站,并绕行地球5圈,期间地面指挥中心严阵以待,控制着飞船完成精准变轨,进入预定轨道。

4月16日9点,地面指挥站发出指令,飞船返回自动发动机点火,轨道舱和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在深邃幽蓝的太空中画了一条优美的弧线,如飞动的流星冲入了大气层。

返回舱越来越低,地球大气越来越稠密,宇航员们的返回流程进入最危险的阶段:通过黑障区。

由于高温产生电离层,一切信号都会中断,地面指挥所无法进行联系,需要依靠地面雷达系统进行跟踪。

大气层和返回舱发生摩擦,出现剧烈晃动颠簸,舱外温度高达上千度,整个返回舱就像火球一样高温炙烤,舱内的宇航员们通过舷窗,能看到外面火海一片。

王亚平回忆道:“就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一样,能听到哧啦啦的燃烧声,不过舱内温度比较适宜。”

为了给返回舱降温,科技人员在舱体表面设计了防热涂层,像穿了一件银色“冲锋衣”,可以承受200摄氏度的大温差。

返回舱的最外面,还敷了特殊烧蚀材料,当炙烤到一定程度后,烧蚀材料脱落,带走一部分热量。

返回舱降落时,下降速度在每秒7.5公里,航天员会感受到自身体重大约4倍的强压,体力受到严重挑战。

返回舱如同一个大罐子,舱内的座椅用热成形工艺打造成特殊的轮廓,航天员像胎儿窝在母体中,以抵御下降过载的冲击。

舱内空间十分狭小,处于密闭状态,航天员们在返回舱里会很难受,可以用非常痛苦来形容,只能适当微调下姿势,身体紧紧地贴在椅子上,紧绷着肌肉,用腹式呼吸,等待着一分一秒。

黑障区失联的过程,大约持续10至15分钟,期间与世隔绝,如同渡劫般穿越到地球,有着心惊胆战的恐怖感。

王亚平描述感受:“精神高度集中,整个过程都惊心动魄,返回舱有几吨重,下降的速度非常快……”

地面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也紧绷神经,直到雷达通讯手捕获目标,发出报告:“返回舱已出黑障区!”大家才能舒口气,忍不住开心地鼓掌。

这时返回舱算是安全了一大半,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了。

出舱后“八抬大轿”迎接

等到离地面还有10公里左右时,返回舱的回收着陆系统开始工作。

航天员们要手动打开降落伞,这次神舟13号的开伞任务交给了王亚平,开伞的时间点要把握的十分精准,早点晚点都不行。

粉红色条纹巨型降落伞缓缓打开,稳稳地垂直降落,但降落伞展开后有1200平米左右的面积,形成巨大牵引力,返回舱里面的宇航员们能感受到大幅的晃动感。

这时直升机在空中盘旋,为了守护航天员们的安全,指挥所准备了直升机分队、固定翼飞机分队、地面分队,连日来,三支专业地面搜救部队已经过多次演练,迎接宇航员们返程。

东风着陆场位于戈壁沙滩,那里空旷无垠,地面绿草盖着黄沙,不远处矗立着几棵大树,指挥中心早已提前监测了当地的气候,没有大风、沙尘和雷电天气。

神舟13号返回时,全程网络直播,镜头中闯入了几只可爱的骆驼,屁颠颠地跑来跑去,网友们适时送上美好祝福:“骆驼,降落得妥妥的,真是个好兆头。”

返回舱落到地面后,银色的表面已氧化成金黄色,其中一块已变形发黑,展示了“饱受摧残”的印迹。

王亚平出舱后,朝人们挥手致意,微笑着表示:“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回到地球,真的非常开心!”

从太空中回来后,王亚平也没忘记和女儿的约定,带了金灿灿的星星挂件做礼物。

三个宇航员出舱后,都被抬到了座椅上,还盖上了薄毯子保护。

在太空失重情况下,人类无法区分东南西北,有关神经也会出现紊乱,航天员经过长期训练后,可以控制这些生理反应。

但宇航员回到地球后,大脑依然认为是在失重状态,一时无法调整空间方向和重力,会像醉酒一样东倒西歪,再加上宇航员们返程几个流程下来的折腾,身体脆弱不堪。

人类长期待在太空,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宇航员们执行任务时,脚部大量脱皮,慢慢皮肤会像婴儿般鲜嫩。

在太空中呆久了,骨骼和肌肉质量会逐渐下降,在返回地表后,人体突然承受自己的自身重量,还要承受20千克舱内服,忽然剧烈运动,极易造成骨折。

这时让宇航员们自己出舱运动,相当于是在“玩命”,所以必须要对宇航员们细心呵护,还要经过几个月的康复调整训练。

翟志刚2008年第一次出舱后,每逢宇航员们安全出舱,都会用轻松的语气调侃,“我已出舱,感觉良好”也成了固定出舱口令。

这是航天员们展现的从容和自信,也是对网友和家人的暖心安慰。

航天员们经过多年艰苦训练,身体健康指标远远超过一般人,但他们辉煌背后也有辛苦的付出,凝聚着多少血与泪。

航天员每次英勇无畏的一小步,构筑成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步,神舟13号的凯旋,拉开中国空间站建造大幕,中国航天人又开启了新的征途……

参考资料:

《法治日报》:神舟飞船返回舱是如何建成的 2023-06-07

《军事文摘》:航天员如何从天上“下班回家” 2023-03-15

举报/反馈

装睡者

241万获赞 5.4万粉丝
愿以热文唤醒装睡的善意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