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你曾经有看不惯别人的经历吗?是否对他人产生过成见呢?世人都会有缺点,那么,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以大局为重,放下成见,用宽容的胸襟去接纳别人呢

在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当中,曾提到过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后经改编 ,将这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展现在了京剧的戏目当中。我想很多人对于这个故事,都能够信手拈来,它讲述了战国时期的赵国,一位名相和一位铁血将军,因为某种成见,闹出了矛盾,后来,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得到开解。

尤其是在这个故事当中的那位悍将,由于自己的错误理解,致使差点误会了另一位国之重臣的行为,后而醒悟,背负着荆条去道歉,双方握手言和,共同为国家开太平的经典桥段,至今仍被称为美谈。

这便是古今称颂的《将相和》的故事,故事当中的两位重臣,廉颇和蔺相如,原本都是以家国安危为己任,却因为廉颇一时小心眼儿,差点站到了正确的对立面。又因蔺相如心怀宽广,对廉颇忍让再三,使得廉颇感到了愧疚。当然,廉颇作为国家的柱石,自然也是位坦荡的君子,在意识到自己错了之后,立即选择向蔺相如道歉,成就了“负荆请罪”这一典故,自此二人携手,将相言和,天下太平

说到这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当中,还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无论怎么说,真英雄理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以待人是一种美德,更是在大局观之下,真君子当力行的品德。

今天我们就要讲述这么一场类似于“将相和”的故事,只是类似,结局却不尽相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看看是哪两位人物,酝酿出另一番引人深思的故事

瑜亮能否兼容?新四军中双杰原是矛盾体

提起项英,在无产阶级革命历程中,可谓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履历足可以占领近代战争史上的一页篇章。

项英同志是新四军的创建人之一,抗日时期的著名将领。少年时期,他出身于工人阶级,那时的他白天做工一整天后,夜晚,又坚持学习文化知识,生活虽然过的艰苦,但是从不松懈给自己补充知识营养。

项英同志也曾受到委派,为党和国家做过秘密情报工作。直到抗日战争期间,已经身为新四军副军长的项英,却和当时新四军的军长叶挺发生了严重的矛盾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事情还要从一些和“个人成见”有关的原因说起。

其实在最开始,二人的合作也是非常愉快的。新四军初期工作繁重而复杂,令两个人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在部队的改建、整编工作当中,配合的恰如其分,在这样密切的配合下,他们两人主内和主外有着明确的分工

主外方面,叶挺负责去争取海外侨胞的支援,以及和国民党斡旋,而在军内比较着重于指挥作战和军事训练等。

项英在军内主管干部的调配,还有党的建设工作,另外也负责与党中央联系,和东南分局直接上级打交道。

可是,矛盾是怎样在这二人相得益彰的搭配之中发生的呢?

大概与当时对于管控权力有关系,因为叶挺担任着军长的职务,可是纵观平日里项英的表现,叶挺深觉自己在军内的职权仿佛被架空了,他做出的任何决策,需要下达的指令,居然都要通过项英的同意才行。

团结协作,亦是无法调和的开始,因为有着明确的分工,叶挺这边总觉得自己空有军长的职位,却无法畅快的行使一军之长的权利。再看项英这边,在军事作战的问题上,项英既不向叶挺申请,也不向他汇报,自行做出决策

并且,甚至有些活动也不方便要叶挺参加,这样,更加使得叶挺备受尴尬。那么,看到这里,项英真的是以下犯上,刚愎自用吗?或者,他日益越级的行为,是出于什么不便言说的缘由?其实划开时间线,他们两人的分歧,就可以捋的清楚了。

叶挺军长居然出走了!这个消息放到现今社会,必然是重上热搜的重磅新闻。身为军长,在军中享有高级军权,怎么和孩子闹脾气一般,离家出走呢

原来,这件事情就和他俩人的矛盾息息相关。其实叶挺此人,本身就有着在国外多年生活的经历,浑身充满了浮华的生活习气。当然,年少有为的他,早年间就有些得意。比如他出行的时候,会让身边众人跟随,副官、警卫员大队人马簇拥,不喜欢走路,喜欢骑马,爱拍照片。

然而,一生坚持艰苦朴素习惯的项英,是一名老红军出身,他走过的革命之路、战争之路太长太长,多年风霜雪雨的冲刷,战场的烽火洗礼,使他浑身上下布满了沧桑感,他像一颗矗立的古树的枝干一般,粗糙而坚韧。在这样的格格不入当中,项英对叶挺,就日益加赠着一些“看不惯”。当然,叶挺也同样看不惯项英。

一军之长两次出走,惊动中央,总理亲自来调解

更加重要的一点原因,在当时,项英非常坚定的认为,那时候叶挺不是共产党员,而对于新四军的绝对领导权是中央托付给他的任务,他一定要坚决守住这个底线。综上所述,1938年10月,叶挺出走了

当时军中有一位资历颇深,威望极高的老红军叶致道。由于新四军中大多是南方士兵,叶致道本就不满足于自己职位有些低,又加上和他们方言不通,难以理解,使他感到军中生活非常烦恼,长时间的郁闷使他萌生出一个想法,他要离开新四军回到八路军的部队里

所以,叶致道未经批示擅自离队。在军规森严的部队里,叶致道的做法完全就是叛逃行为,因为那会儿正好项英去延安开会,叶挺直接行使军长职权,将定性为叛逃的叶致道枪毙。

项英回来得知此事,大为光火,自此,他在军中组织任何工作,更加不把叶挺放在眼里,综上种种,叶挺自觉遭到了极大的排挤,所以,他走了,离开新四军后叶挺直接组起了东江游击队,看样子是一去不返那么坚决。

这件事情直接惊动了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那时正逢国共合作期间,蒋介石获悉此事,立马要派人来接替新四军军长一职。

毛主席下发指令,周总理立刻负责劝回叶挺。在周密的安排调整后,给叶挺和项英在军内的主副职务调整妥当,因为排挤上级领导,导致军内分裂,项英也受到了周总理严肃的批评和指正。在周总理亲手调解之后,叶挺回归部队继续担任军长,项英也做出了改变,对他多了几分尊重和不干涉。

大将之间和睦共处,齐心协力指挥作战,在那之后的云岭反扫荡战役中,新四军获得了全面的胜利!但是美好的协作还没维持多久,又因一件事,致使二人矛盾重新燃起,这次的火焰相较于上次,有过之而无不及。

高敬亭是新四军第四支队的队长,他是一个非常居功自傲的人,平日里对叶挺的命令也是闻而不达,经常不把叶挺放在眼里。甚至,不把军纪当回事,他擅自主张,未经上级批准就收编土匪,扩大队伍,自立自大可见一斑。

对于他这种行为,一向治军严格的叶挺怎么能够容得下?

尤其是在高敬亭手下居然出现了叛徒,他们投入国民党旗下,并且散布谣言企图对新四军不利,这件事情该如何处理就成了棘手的问题。并且,又让项英和叶挺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分歧。

项英主张批评教育,令其迷途知返,对我党我军都有利。然而叶挺的性格岂能对他轻纵。一来二去之后,叶挺做出了严肃的处理,开“反高大会”时直接将其枪毙,以正军法。

但是,他的做法又一次惊动了远在延安的毛主席。

这次,主席震怒,明明令高敬亭回延安接受教育改造,为什么会枪毙了他?这一次,叶挺或许是想严惩首犯,宽容从犯,让高敬亭受到严厉的惩处之后,保留其麾下的第四支队其他干部人员。可是,那时落在项英眼里,叶挺太过于独断专行,竟然辜负党中央毛主席想要高敬亭改邪归正的意愿。于是,叶挺大权旁落,又一次出走了。

时隔大半年后,在苏联治病的周总理回国后,又一次着手处理叶挺的问题。周总理倾向于上一次的重新分配,叶挺和项英一个负责军事,一个负责政务

皖南事变酿惨祸,将相最终未能和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国共合作正式翻脸。在蒋介石领导下,国民党方面大肆诬陷,以图将新四军一网打尽,取消番号。

在这样严酷的形势下,尤其是叶挺被排挤离开了新四军,蒋介石以此未借口放出狠话,他认为叶挺是个人才,不与新四军继续为伍,那么国民党也不再放任新四军了,对其进行改编变成游击队好了。他这样做,明明就是巧立名目,想要新四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其实在病愈后,周总理二次悉心的调解下,叶挺虽说已经断断不与项英合作了,但也回到了新四军,接受总理的安排,依然担任着军长的职务。(笔者感言:写过这么多近代战争史,国家发展史,感觉周总理他老人家真不容易啊!)

可笑的是,原本毛主席坚决不让叶挺辞职,甚至两次委派周总理亲自为其调节问题,但是蒋介石却痛痛快快的答应让叶挺辞职,预谋瓦解新四军,其心可诛

其实叶挺提出辞职并非两次,而是三次,最后一次,就是酿成悲剧的皖南事变。当时国民党军在蒋介石的部署下,已经开始计划围剿新四军,这就是要置新四军于死地!

在这危难关头,叶挺和项英的作战计划,战略方案再度出现分歧,叶挺难以展开部署,组织一看他们止步不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命令新四军北移,但是,项英这次没有服从上级的安排。

具体原因已是无法细细言说。在这之后,新四军里这两位领头人再也没有机会握手言和了,皖南事变,项英牺牲······随后,叶挺被国民党军逮捕

历史上,廉颇和蔺相如最后为了更高的觉悟,选择放下成见,携手并进,互相欣赏到了对方的优势,变成生死与共的好伙伴,英雄惺惺相惜,终是留给世人“刎颈之交”的仁义豪迈的精神。

然而,叶挺和项英也曾在周总理耐心的劝说下,达成过和解,团结一致,把新四军发扬光大,却又因为各自的性格和方式,离了心。若一切先知先觉,知道最终会导致这样的结局,他们是否会为自己当初制造的矛盾而感到后悔呢?

所以,君子应当心胸宽广,以家国为重,大局定则家国安,将相和睦才能天下太平啊!

举报/反馈

悠久百年历史

32.5万获赞 3.4万粉丝
揭开历史迷雾,说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