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为台风杜苏芮的影响,我国从南到北都迎来一次超级强降水天气,而首都北京也因此连发暴雨、山洪红色预警,早早就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但是7月31日当天,北京门头沟、房山、海淀部分山区依然爆发山洪,巨大的水流一度冲毁了桥梁,冲走多辆汽车,甚至还造成人员伤亡,救援人员、武警、解放军官兵都纷纷前往救援。

根据报道,北京著名的永定河也创纪录开启全部排洪口泄洪,而一些现场视频上,暴涨的永定河水一度淹没了北京冬奥场馆之一的首钢园区的戏水区域和步道。

其实在历史上,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也是一条特别容易爆发洪灾的河流,因为它多次改道,对北京也造成很大的灾害,也一度被叫作无定河,甚至在老北京的建造传说、北新桥的都市传说中都有它的身影。

永定河在清朝之前都不叫永定河,永定河的名字是在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当时为了治理河水泛滥,治水名臣于成龙动用大量人力,迫使永定河向东改道,最后汇入北运河。

在工程完工后,康熙皇帝亲自命名为永定河,寓意河水永远安定,不再泛滥。

康熙之所以花费巨大去治理永定河,其实就是康熙七年的一次洪水给康熙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康熙七年(1688年)七月初八,永定河水冲垮卢沟桥两个桥洞,大量洪水直奔北京城。

当时地势最低的宣武门一带洪水将一卖菜的小贩冲走,一个骑骆驼驼煤的商人急忙跳到树上,抱住大树逃得一命,但是骆驼被水冲走……事后发现宣武门的积水深达五尺。

洪水一直冲向紫禁城,午门都被泡塌一角,康熙皇帝登临午门,亲眼看到全城1/3房屋被淹,相信这一幕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回忆。

在康熙皇帝命名之前,永定河的名字非常多,史书上所谓的“治水、㶟水、桑干河、卢沟、浑河、无定河”其实指的都是永定河。

永定河发源于山西吕梁山脉的管涔山,向东北流去,一路上汇集了黄水河、浑河、御河、二道河、壶流河、洋河、妫水河……等等多条河流,最后汇入海河流入渤海。

因为永定河发源于黄土高原,携带泥沙量很大,因此也被称为小黄河,可以说北京小平原的形成正是因为永定河水带来的大量泥沙。

甚至北京一带最早的古人类周口店猿人的存在,也是因为永定河水源地的流经,到后来北京建城、建都,北京城里面的百姓所喝的也都是永定河的水。所以从这一角度讲,永定河是北京毋庸置疑的母亲河。

但是永定河可不是一位“慈母”。

永定河发源于山西,流经地区基本上都在北方,因为气候原因,永定河水平常月份水量不大,但是到每年7-8月间水量因为北方雨季的原因而剧增;

加上永定河水携带的泥沙到下游华北平原后,水势变缓,泥沙淤积在河道中形成地上河。

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导致永定河河道多次变迁,而且迁徙不定,当地百姓拿这条随心所欲改道的河流根本没办法,干脆叫它“无定河”,甚至认为无定河水经常爆发洪水是因为恶龙作乱。

传说刘伯温在兴建北京城时,因为无定河有恶龙作乱,这恶龙一摆尾无定河就发大水,这恶龙一张嘴就吐火,这地方就得三年大旱……这一传说和史书中记载的永定河“泛滥则迅激难制,干涸则一苇不通”、“四月晾河底,六月没屋脊”等颇为一致。

而刘伯温为了修建北京城,就只能擒拿恶龙,而且刘伯温还将北京城修建成八臂哪吒城,将恶龙镇压在北新桥海眼之中,这才能保证北京都城的风调雨顺……

从这一传说中也能看出北京百姓当年真是遭受够了无定河的洪水了。

从金代定都北京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长达834年的时间里,记载了“永定河决口、漫溢 146次,改道10次,平均每5年就有一次洪灾发生” 。

而元明清三代中,永定河水患也呈现增加趋势:

从元朝到清朝640余年中,永定河共发生决口漫溢等较大水患124次之多,其中元代决口漫溢17次,明代决口漫溢 29 次,清代决口漫溢更是高达78次,差不多相隔4年清代百姓就要遭灾1次。

清代为了保证北京的漕运,虽然花费巨大治理永定河,但是清代只治理了了永定河的下游,对于永定河上游则表示:“石景山以上未及详者, 非防汛所及也。”

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直接导致清代年年治理永定河,永定河依然年年泛滥成灾,一直到光绪时期,永定河的治理还是未能解决的大问题,负责治理永定河的李鸿章要么因为“督率无方,着交部议处”,要么因为”督率有方,筹备迅速,所有前次应得处分,着加恩即行开复”……

在光绪16年(1890年)六月初六,一场巨大的强降雨让永定河水再次暴涨,永定河堤多处决口。

北京西自拱极城(今宛平城)、丰台老庄子、 大兴黄村,东至通州,北至广安门、右安门、 永定门、广渠门外,南至大兴礼贤、采育,方圆百里,一片泽国。

外城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被大水倒灌,右安门外大桥被冲为两段。宣武门 门扇被水所壅,不能开启。人们把绳索套在大 象身上,驱赶大象才把门拽开一条缝。

此次水灾根据统计,受灾地区有通州 341 村、 大 兴 247 村、 宛 平 266 村、 良 乡 63 村、 房 山 156 村、顺义 285 村、怀柔 48 村、密云 27 村、 平谷 11 村,可谓晚清第一大水灾。

历史上的永定河曾7次淹北京,8次淹天津,除了泥沙、地形、降雨集中等因素外,北方长期的战争,以及北京大都市人口的集中让北京周边环境恶化也有极大的关系。

史书记载,明代为了预防游牧民族来袭,每年都放火烧山,一次长达四五百里。

而且由于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帝都,六朝古都,人口众多。冬季为了取暖,北京周边树木基本上被砍伐殆尽。

缺少草木的保护,加上每年雨季的集中强降水,永定河水虽然年年治理,但是水患依旧频发。

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才真正从全局角度考虑对于永定河的治理。

1951年10月,国家在永定河上游官厅修建水库,这是国家在永定河上游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短短两年时间,官厅水库就开始拦洪蓄水。

此后自1958年至1982年,国家又先后在桑干河上修建了册田水库(1960年);在东洋河上修建了友谊水库(1963年);在永定河上游各支流上建有中型水库17座,小型水库283座。

国家又在下游设置了永定河泛区、三角淀以蓄洪滞洪,开挖永定新河入海河道。

通过上述一系列全局措施,这才基本解决了永定河延续几千年的洪涝问题。

文/以史为鉴

图/网络

参考资料/

“永定河”名称由来与大兴的治河经历——《北京地方志》 2019年第4期

从安次县治所屡迁看永定河水患及其清代治理——《河北学刊》 2021年第6期

清代永定河的两次水灾——《北京地方志》 2021年第3期

举报/反馈

以史为鉴

38.4万获赞 17.7万粉丝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乘风计划作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