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各个城市的区域地理位置和整体布局。今天,我们聊聊陕西省的省会城市西安市。从明朝到抗战时期,我国曾经5次计划迁都西安,甚至已经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但是,5次迁都计划都被停滞。一个问题出现了,历朝历代为何5次计划迁都西安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西安市的区域地理位置和具体优势。西安市位于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属于标准的盆地结构,易守难攻。在战国七雄时代,秦国定都咸阳,占据了地理上的巨大优势。东方六国合纵攻秦,即便是拥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但由于地形结构的限制,东方六国只能从正面死磕函谷关。

从元朝开始,为了同时兼顾中原、草原和东北地区,元朝定都北京,从而奠定了北京的城市框架。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定都南京。随后,通过大规模的北伐,把元朝势力驱逐回北方草原。对于南京的地理位置,朱元璋并不满意。因为南京的位置过于偏南,对于大一统政权来说,定都南京不利于管理华北、西北等地。

其实,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朱元璋曾经考虑过迁都开封。但是由于战争的破坏,再加上黄河屡屡决口,朱元璋最终放弃了迁都开封的计划。1390年,太子朱标前往太原、洛阳、西安等地考察,考察哪个城市适合迁都。经过1年多时间的考察以后,朱标认为西安在各个方面都最合适。结合朱标的建议,明朝对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基础建设。

很多西安古建筑就是这一阶段建造的,例如西安的钟楼等等。但是,命运给朱元璋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1392年,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对朱元璋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朱元璋悲痛之余,册封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计划将来继承皇位。心力交瘁的朱元璋,已经没有精力考虑迁都的问题。因为面对朝中的骄兵悍将和功臣勋贵们,朱元璋忙于为皇孙朱允炆铲除所有的威胁。

正是从1392年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开始对勋贵们进行大规模的清洗。1398年,朱元璋去世,年轻的朱允炆登基。第二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了南京,成为了明朝永乐皇帝。对于南京的地理位置,朱棣也并不满意。朱棣从各方面的原因考虑,选择迁都北平,并且更名为北京。至于原来迁都西安的计划,根本不在朱棣的考虑范围之内。

在明朝统治时期,明朝拥有南北两个都城,因此,出现了南北两个直隶。17世纪中期,清朝逐步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势力,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定都北京,南京的地位下降,逐步成为了江南省、江苏省的省会城市。

对于北京市完美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出现了“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据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於燕蓟。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的说法。但是请注意,这是按照古代科技和认知范围,做出的评价。

进入近代以后,清朝开始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尤其是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朝非常被动。对于京城的地理位置,李鸿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北京为建都之地,则一日不可与外国开衅,因都城距海口太近,洋兵易于长驱直入,无能阻挡,此为孤注险着。”换而言之,一旦天津失守,京城就会岌岌可危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在天津登陆,逼近京城。清朝咸丰皇帝匆忙带着后妃、官员们,逃往了热河避暑山庄。热河各方面的条件很有限,并不适合久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些官员开始建议:“陕西一省则百二雄关,悉皆古来都会名区,物产丰饶,民以淳朴,龙兴虎视,高屋建瓴,不揣冒昧,伏恳圣驾西巡。”

面对官员们的建议,咸丰皇帝心动了。在奏折中批示“将来跸路经行,由山西太原、平阳等处折入潼关,尚属可行。”不过,仅仅几个月以后,咸丰皇帝英年早逝,年仅6岁的同治皇帝继位。由于新皇帝年幼,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几乎与此同时,清朝与英法两国签署了《北京条约》以后,英法联军开始撤军。清朝根本不需要迁都西安,最终返回了京城,第一次迁都西安的计划搁置。

1894年,日本对清朝发动了甲午战争,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面对咄咄逼人的情况,清朝内部的主战派,认为应该迁都西安,与日本进行长期战争,颇有后来长期抗战的路线。主战派认为:“长安地处腹地,久为帝都,自唐以后,宋明二朝屡有迁都之意,应迁都西安……渤海海权丧失,京津门户大开,不利于防守,应迁都西安,日本虽强,大清地广人密,日本必不能战,则被迫与我议和。”

同时,主和派认为应该割地赔款,迅速结束战争。年轻的光绪皇帝倾向于主战派,有意迁都西安。但光绪皇帝没有实权,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主和派,逐步占据了上风,迁都西安的计划第二次作废。1895年,清朝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900年,庚子战争爆发,八国联军占领了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跑,从山西大同一路南行,最终躲进了陕西省会西安。慈禧太后一行人进入西安以后,有一些官员建议:“乘此乘舆西行,即可于秦中重建新都,成筑部宅丰之基业。”但是,慈禧太后并不想定都西安,而是寄希望于和谈。

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开始撤军,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人,陆陆续续返回了京城。所以说,明清两朝曾经4次计划迁都西安,但最终都没有成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途搁置。

其实在14年抗战时期,我国曾经也有迁都西安的计划。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由于日本军队在上海登陆,南京的地理位置已经非常危险。1932年3月5日,当时的政权迅速通过了《行都与陪都地点决议案》,决定:“一、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二、洛阳为行都;三、关于陪都之筹备事宜,应组织筹备委员会交政治会议定”。

1932年11月,又通过了《切实进行长安陪都、洛阳行都建设事宜》案,决议:“长安改为行政院直辖之市,兼负建设陪都之专责,根据陪都计划,划定适当区域为市区,并由国库筹拨经费”。

一、西京应设直隶于行政院之市;二、西京市之区域,东至灞桥,南至终南山,西至沣水,北至渭水;三、西京市之经费,暂由国库拨发,每月三万元;四、西京市市长,其下先设测量处,办理全市土地测量事项;五、西京筹备委员会为设计机关,西京市为执行机关。

1934年,陇海铁路通至西安,西安与中原的交通大大改善。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由于战争局势的迅速变化,南京、上海、北平等城市先后失陷。1940年11月,重庆被确定为陪都。在这样的情况下,迁都西安已经没有可能。1941年,西京市建设委员会被撤销,西京降为陕西省辖市。

从明朝到抗战时期,我国曾经5次计划迁都西安。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迁都计划5次出现、5次搁置。在建国初期,出于管理大城市的实际需要,西安市曾经被临时提升为全国10多个直辖市之一。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举报/反馈

转瞬间落日残烟

120万获赞 10.7万粉丝
看古今繁华万里,转瞬间落日残烟
乘风计划作者,军事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