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夏天,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理循从北京出发,沿大石河一路西进考察,沿途拍摄下了大量的照片,再现80多年前大石河沿岸的百姓生活和古朴风貌。

干涸的河床

赫达·莫理循先乘坐火车沿京汉铁路坨里支线到达坨里车站,然后在向导的带领下,走进大山深处。图为他们正在经过一段干涸的河床,因为长期干旱无雨,背后峭壁上的瀑布已经消失,岩壁上还残留着水流冲刷过的痕迹。

祈雨队伍

走不多远,赫达就遇到了一个祈雨的队伍,人们在干涸的河床边,抬着雨神的塑像游行,祈求老天能够降下甘霖。

雨神雕像

这是村民所抬的雨神近景,不是原本以为的龙王,而是拿着玉圭的文官形象。雨神被放在一个简易的木架子里,被人抬着穿过村庄。

女孩子

走进村子,看到一名戴着耳环的小女孩正趴在窗口观看外面热闹的景象,当她看到赫达·莫理循的镜头时,脸上露出友善而淳朴的微笑。

木刻神龛

当地一户百姓家里摆放的两座神龛,用木头制成,上面雕刻有人物、马匹和花卉的图案。神龛前放置有两个造型简单、外形不同的香炉。

厨房

这是一户人家的厨房,泥巴墙、木格窗,没有门扇,看上去很简陋。室内支着炉灶,旁边是案板的一角,门前的台阶用石块堆砌而成,有些杂乱。

筑坝

赫达继续上路之后,在路边看到的景象,同样是干涸的河床,一些戴着遮阳草帽的村民聚集在河边,将石头很规整地砌在一起,利用枯水期加固大石河的围堰 。

放羊

一名牧羊人赶着羊群在干涸的河床内觅食,从图中看,河床里除了石子似乎什么都没有,不知道羊在吃什么。远处是在层层叠叠的梯田和长满绿树的山坡。一幅宁静而贫瘠的乡村景象。

水井边

一行人来到一座村落外面的水井旁,这里有一些前来汲水的村民,也有在此玩耍的小孩子,因为背靠山坡,绿树成荫,大家也决定在此休息片刻,同时给人和驴子补充一些水分。

祭坛

看样子,那一年的房山地区的确很干旱。在大石河边一座村庄里,一座祈雨的祭坛设立在街头,祭坛上摆放着香炉和蜡扦,上面罩着绿色的树枝,一名衣着干净的妇女坐在祭坛旁边。

浣洗

赫达来到河北镇的檀木港村,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两名女村民正蹲在大石河边洗衣服,河的对岸是造型独特的“将军坨”山峰和山脚下的村庄。

儿童服饰

穿着条纹衬衫,戴着银手镯的小女孩,头顶上挽着饰品。身上衣服的扣子是赛璐璐材质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布纽扣了。

打火

一名村民一手拿着火镰,一手捏着火石,正在向赫达展示原始的打火方式。火镰外包皮套,系着细锁链,可以挂在腰间,非常精致。

粮仓

村民院落里的粮仓,用柳条编织而成,上面覆尖草顶防雨,下面垫大石块防潮。几个孩子站在粮仓边,远处是连绵的群山。

班各庄

赫达一行来到一个叫作班各庄的村落,大石河在这里由向西转而向南,拐了一个很大的弯。造型独特的山峰下,是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的村舍。

圣莲山

赫达来到圣莲山下,在导游的带领下开始爬山,目标是位于北山的蟠桃宫。圣莲山古称太山,因整个山体酷似莲花状,故又称为“莲花山”。

蟠桃宫

圣莲山蟠桃宫的大门,门首写有“名山”的字样,门顶上有两个童子的雕像,他们手持莲花仰天大笑,非常生动。其身后的墙壁上有一些蝙蝠的浮雕。

局部

蟠桃宫是一座道观, 建于1924年,年代并不久远。这是从高处看蟠桃宫的建筑,屋顶为青石板铺成,这种建筑风格为京西所独有。

上色

蟠桃宫内,一名男子手托漆碗,正在用毛笔给一尊菩萨雕像涂抹颜料。可以看到,此时无论是大殿的建筑,还是室内的雕像,都非常崭新的。

壁画

蟠桃宫内的系列壁画,不但有画面,旁边还注释有文字,仿佛是连环画一般。可惜的是这座道观后被损毁严重,现在的蟠桃宫是2000年以后重建的。

露台

从蟠桃宫的露台上远望群山景色,在画面的内侧,摆放有一只巨大的香炉,露台的围栏上放着花盆和一些祭祀用品。

山峦

站在蟠桃宫制高点俯瞰群山,山峦叠嶂,犹如锦绣一般。今天这里已建成圣莲山风景度假区,有时间的话大家不妨来此看一看。

举报/反馈

风吹草语

45.1万获赞 3.1万粉丝
图游华夏,看大美中华!
中小学教师,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