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十年

编辑|t

1968年5月,解放军北京军区的某兵部计划在河北保定陵山开凿隧道,中午时分,一位叫吴家高的解放军战士和班长在陵山的半山腰上打了一个炮眼,然后放下了许多炸药。

伴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山川震撼,草木萧萧。

等尘埃落定,吴家高和班长赶忙上前,看爆破情况。

很快他们发现这次情况不一样。

这次爆破口显得很大,里面黑黝黝的,像是有一个巨大的暗坑,两人发现,爆破后砂石没有外溅,反倒都流了进去,站在洞口边上,两人还能听到风吹的声音。

于是这两位解放军赶紧回到了兵部,叫上了几位同伴,并拿着绳索、手电筒,去一探究竟。

结果发现,这个洞不仅面积巨大,内容也十分“丰富”,还没下去仅从肉眼观看,解放军就发现了洞底堆着许多瓦片、陶瓷和铜制品,还有一堆白骨。

几位解放军明白,这是挖到了一座大古墓。

很快,保定发现古墓一事被报告至北京,周总理亲自下命令要进行保护性、抢救性挖掘工作,第二天,郭沫若挂帅成立了一支联合考古队,这支考古队由中科院的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组成,他们一接到任务,就马不停蹄地的赶到了保定。

(墓地照片)

墓主人是谁?墓葬出土了什么东西?这背后有什么故事?要回答这些,还要从头开始讲起。

身份初定

考古队到达陵山后,首先向附近村民打听墓葬的信息,然而村民对于挖到大墓一情并不感到奇怪。

根据村民所讲,原来他们从小都被祖辈们教导自己“守墓人”的身份,无论上到八十岁的耄耋老人,还是下到刚上学的孩童,他们都知道自己是“守墓人”。

(60年代初的照片)

当问到他们是给谁守墓时,村民们却都表示不知道,因为“这是两千多年间传下来的习惯”。

只要村子还在,还有村民在,他们就负责永远守下去,至于守谁的墓,他们并不介意,他们坚持的是精神传承和先祖们赋予他们的使命。

考古队听后十分感动,不过考古队还是发现了一个线索,那就是村民们“刘”姓偏多,而且附近其他村庄都称这个村叫做“刘村”、“守墓村”。

考古队分析了一下之前村民所说“两千多年的习惯”以及“刘村”的称号,他们判断这个村落可能是汉朝王公贵族的后人,墓也有可能是西汉时期的墓地。

(山体爆破老照片)

有了这个猜想,考古队只需要证明就可以了。

于是考古队进入幽静的墓穴,核实墓主人的身份。

一进入墓穴,考古队发现墙壁很光滑,墙壁几乎都被固定、修葺过了,而且有些地方还贴着五彩斑斓的瓷片,这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考古队员判定这座墓的墓主人生前身份肯定很高,至少是王侯级别。

(墓地照片)

随后考古队又在甬道上发现了车马的遗骸,考古队员数了数,一共有四匹马的骸骨,马匹旁还有两辆木车,当然木车已经全部腐蚀,成为了木堆。

在甬道上,考古队员又发现了许多车马的遗迹,还有许多车马形状的铜制品,这宛如一支即将行军打仗的骑兵队伍,似乎是在等待着领导人发布命令。

穿过长长的甬道后,考古队员很快就被一个硕大无比的墓室惊呆了,这个墓室长度近60米,最高近7米,最宽近40米,总容积约2700平方米。

古墓不仅占地规模巨大,而且随葬品琳琅满目,在墓室中间还堆放了数百件随葬品,考古队员更判定,这个墓主人生前身份不一般,这其中最为显眼的就是十几个酒缸,看来墓主人生前喜欢饮酒、定是一位豪爽之人。

(此墓地出土的随葬品)

接下来,考古队的考古队员开始对随葬品进行清理,他们发现许多随葬品上都刻有“中山府”、“中山府内”、“中山府宣”等字眼,看来墓主人是中山王。

经考古队员研究,历史上曾经由两个中山国,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另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山国。

根据时间、以及随葬品汉隶书的字体特点来看,考古队员一致认为这是汉朝中山王的墓穴。

然而历史上汉朝中山王有十位,怎么能确定这个墓主人到底谁哪一位呢?

在考古界,西汉时期的墓穴最难确定身份,一是当时不会下葬墓志铭,不会介绍墓主人生前的事迹,二是当时也不会下葬墓主人的印章,所以直接确定墓主人的身份较为困难。

不过见多识广的考古队还是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他就是中山靖王刘胜。

刘胜之墓

考古队员从两方面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一个是从墓葬所处位置上确定,因为刘胜墓地被葬在陵山上,汉朝少有这种安葬方式,除了汉文帝时期。

(汉文帝)

根据记载汉文帝的霸陵也是依山而建,当年在路过霸陵时,汉文帝感慨地说,吾墓应以山石为椁,以丝绵漆帛裹其中,可无虞矣。

大概意思是,未来我的坟墓要依山而建,以山石为棺椁,然后仅放一些丝绵漆帛(不值钱的陪葬品),这样我就不担心我的坟墓被盗了。

于是汉文帝下令自己的墓穴要依山而建,但不得改变山川,不得随葬贵重的物品,要用瓦器和陶器,开了“依山建墓”和“薄葬”的先河。

所以在汉文帝时期,王公贵族效仿汉文帝,以“依山建墓”为荣,汉文帝是刘胜的爷爷,受他的影响,刘胜也在陵山上“依山建墓”。

(刘胜的画像)

不同的是,刘胜没有薄葬,不仅随葬了许多金银珠宝,还随葬了许多无价之宝。

考古队员在随葬品中发现了十几个铜灯,这些铜灯的灯座都使用的是匈奴人的形象,根据推测,用匈奴人做底座代表着对他们的蔑视和羞辱,所以当时应该处于汉朝和匈奴矛盾最激烈、严重的时期,这个应该是汉武帝时期。

“卧榻之侧,岂容它人酣睡?”汉武帝时期,汉朝倾全国之力,对匈奴进行了十五次的远征,其规模之大、气魄之雄伟在世界军事上是罕见的。

战争是名将的修罗场,远征匈奴时汉朝涌现出了“冠军侯”霍去病,卫青、李陵、李广利等名将,他们统兵数十万,挥师数千里,斩将杀敌,大获全胜,让匈奴四分五裂,大单于被迫向西方遁逃。

(汉朝痛击匈奴)

虽然在东方失利,但西逃的匈奴血洗了彼时的欧洲国家,数次打败罗马,血洗了匈牙利,一本日耳曼人的书籍曾这样写到“一支不知道从哪里的部队正在洗劫我们,杀害人民,数千英里的土地正在流血!”

在远征匈奴过程中,汉朝军队俘虏了大量的匈奴人,他们自然成为奴隶,为主人掌灯、随后接受使唤,这就是匈奴铜灯产生的背景。

(此次出土的灯具)

所以这些铜灯是汉武帝时期的典型产物,刘胜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两人处于同一时期,考古队员推算墓主人应该是刘胜。

不仅如此,考古队员还在一个酒器上刻了“中山内府,卅(三)四年”的字眼,根据记载,在中山网位置上在位时间超过30年的仅有刘胜一人(42年),经过综合考虑,墓主人就是第一代中山王刘胜。

历史上,刘胜的评价毁誉参半,有人称他大智若愚,有人称他沉溺酒色、是个废人,其实刘胜是一位聪明的诸侯王。

大智若愚

公元前165年,汉景帝第八个皇子出生了,因为此前几位儿子天赋表现较为平庸,汉景帝对这个新出生的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胜过之前的七个皇子,于是给他起名为刘胜。

(汉景帝)

后来的历史表明,刘胜很聪明,他才思敏捷、学问也高,最难得可贵的是,他的政治洞察力很好,所以年仅12岁时,刘胜就被封为中山王,少年王帝,这是罕见的。

刘胜洞察力可以用一件事说明,一次汉武帝宴请群臣,其中就包括刘胜。

本来此次宴会是享乐的场合,可就宴期间,刘胜竟然当着汉武帝的面哭泣起来。

汉武帝立刻停止了饮酒,然后上前询问原因。

(汉武帝)

刘胜哭着说,能成为您的至亲,我感觉十分幸运,但现在群臣皆以非议陛下至亲为荣,我现在即使背负一个鸿毛,都感觉有千钧之力,现在我们骨肉相离,宗庙摒弃,我感觉痛心啊!

汉武帝一听就明白了刘胜是在反对自己的削藩政策,“七国之乱”后,汉景帝、汉武帝都对刘姓王侯采用打压政策,士大夫们见此情况也自发监视刘姓王侯,整天向皇帝打小报告,搞得刘姓王侯苦不堪言。

(七国之乱)

刘胜以反对士大夫“非议”自己为突破口,暗暗反对汉武帝,一达到了目的,二又没有当中让汉武帝难堪,可以看出他的洞察力很高。

随后,刘胜又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希望汉武帝能“上诸侯之礼,省有诸侯之事,加亲亲之恩焉,”意思是如果能够给诸侯足够的待遇,那将会省去许多烦恼(叛变)的事,毕竟我们都是同族的亲人。

刘胜的一句话点醒了汉武帝,他明白一味打压刘姓王侯并非长久之计,要给与他们充分的待遇,但不能让他们掌握权力,要让他们省事、省心。

(汉武帝的影视形象)

于是汉武帝采用了“推恩令”,肯定了刘姓王族的社会、政治地位,同时通过不断切割王侯的封地,来稀释他们的权利,让他们无法与中央政权抗衡。

这件事中,刘胜观察到了汉武帝削藩的决心,于是在那样盛大的场合下委婉地向汉武帝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相当于给汉武帝表态以后我们绝对不反,同时也给同族争取到了平等的权益,一石二鸟,不得不佩服刘胜的手腕。

然而刘胜为何如此聪明,却落得个“沉溺酒色、是个废人”的评价?这还要归结于少年的经历,一段血腥的经历教会了他如何自保。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个刘姓国发动“七王之乱”,以“安刘氏,清君侧”为名率兵二十万向都西安进军。

这场叛乱虽然声势浩大,但汉景帝仅用两个月就击溃了叛军,七国国君被满门抄斩,吴王刘濞也被割去首级,被全国传阅。

(吴王刘濞的影视形象)

一个又一个的血腥场面把12岁的刘胜吓破了胆,在经历了全部的那些事情后,刘胜明白,在权力、利益的面前,血缘关系微不足道,刘濞虽然是汉景帝的叔叔,但不影响他被枭首、挫骨扬灰,所以不要贪图权力,如何保全自己最要紧。

所以在当上中山王后,刘胜低调做人,不理朝政,要知道中山国是当时汉朝的第二大富庶藩国,如果精心经营,肯定会有所作为。

但刘胜却不理政事,整天沉溺酒色,也因此落得个“好酒好内”的骂名,其实这是自保的一种方式,在激流中,不与人争利才是最好的屏障,何况当时的皇帝是雄才大略、好战暴戾的汉武大帝。

(汉武帝的影视形象)

所以刘胜每天流连在后宫美酒佳人之中,根据《汉书》记载,刘胜一共生了120多个子女,令人侧目。

不得不说,刘胜把“好酒好内”的伪装演绎到极致,连他的亲哥哥都被他骗了。

一天刘胜主动约赵王刘彭祖(刘胜唯一同父同母的亲人)吃饭,刘胜对刘彭祖说,“兄为王,专代吏治事,王者应当日听音乐,御声色。”

大概意思是,哥哥你已经是王了,应该让别人代替自己处理政务,我们应该每天吃喝玩乐。

可刘彭祖反唇相讥,“夫中山王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

大概意思是,你这个中山王骄奢淫逸,上不辅佐天子,下不安抚百姓,你有什么资格当藩王?

(刘胜)

面对着至亲之人的羞辱,刘胜笑了笑,然后继续饮酒作乐,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公元113年,刘胜因病去世,时年53岁,在封建社会,这个年纪比平均年龄稍长,虽然不算长寿,但平稳、安逸地过完一生已经算是幸事。

此后刘胜的痕迹逐渐被埋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直到1968年,刘胜墓被发现,里面出土的无价之宝仿佛在告诉世界,生前刘胜是多么华贵。

无价之宝

考古队员继续挖掘刘胜的墓穴,终于挖到了刘胜的棺椁,可历经两千多年,刘胜的棺椁早已经腐烂,现场弥漫着难闻的味道。

突然一位考古人员喊道,“看,有很多玉片!”

有经验的考古队员立刻警觉了起来,因为根据古书记载,汉朝皇帝和诸侯王有穿玉衣入殓的习俗,一个完整的玉衣能从头覆盖到脚,一般由2000多块玉片组成。

(此次出土的金缕玉衣)

如果那些玉片是玉衣上洒落下来的,那现场会有更多的玉片,说不定能拼接成一个完整的玉衣!

当时人们只是从古书上知道玉衣的事情,但至于真正的玉衣谁也没有见过,所以考古队员十分兴奋,说不定刘胜墓可以弥补我国考古历史的空白。

于是考古队员继续清理现场,很快就看到了一件用金丝连接的、铠甲状的东西,先是头部,后是躯干和四肢,考古队员不约而同的发出了赞叹,这竟然是一件完整的金缕玉衣。

根据测量,这个金缕玉衣长约1.88米,一共使用了2498块玉片构成,玉片中间用金丝连接,有的金丝仅有头发丝那么细,即使用现代技术,制造这么细的金丝都绝非易事,更别提2000多年前了。

这件金缕玉衣做工精细、保存良好,手艺巧夺天工,是个价值连城的艺术瑰宝,可以说,刘胜墓的被发掘对我国考古界的作用是划时代的!

金缕玉衣出入后,郭沫若也从北京到达陵山,对挖掘工作进行现场指导。

(郭沫若指导现场)

看到金缕玉衣后,郭沫若好奇地问,有没有发现刘胜的尸骨?考古队员表示已经打开了玉衣,但没有发现任何尸骨的痕迹。

于是郭沫若要求考古队员继续挖,可一直挖到了岩石层,考古队员仍然没有找到任何尸骨。

随后郭沫若又告诉考古队员这里应该还有一座墓,因为汉朝都是同坟异葬,所以要求大家继续挖,肯定能挖到刘胜妻子的坟墓。

事情不出郭沫若所料,不久后考古队员又挖到了刘胜妻子窦氏的墓地,而且在窦氏墓地中考古队员又发现了一套金缕玉衣。

这个金缕玉衣体态较小,玉块是是由棉质丝带连接着。接触到空气后不久,连接的丝带便氧化、腐烂了,金缕玉衣的放置顺序也乱了。

(此次出土的金缕玉衣)

考古队员开始小心翼翼地收集散落的玉块,在此中间考古队员陆续发现了部分脊椎骨、四条肋骨和三颗牙齿,这说明玉衣中是有尸骨的。

于是考古队员又开始继续寻找刘胜的尸骨,最终在金缕玉衣的下面找到了灰褐色的粉末。

经过专家判断分析,这粉末就是刘胜的尸骨,因为刘胜墓中有大量酒液,挥发后的无机物和水分加速了刘胜尸骨的腐蚀过程,导致其尸骨没有留下来。

从1968年5月到8月,考古队员一共挖掘了112天,经过不懈努力,刘胜的墓穴在岁月的尘埃中得以重现天日。

根据粗略统计,刘胜夫妇的墓穴共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在山上、岩石中凿出如此大规模的墓穴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即使采用现代化设备,也可能需要1-2年。

(刘胜墓地照片)

在当时全靠手工开凿的条件下,这项工作是十分惊人的,可能需要至少20年。

结语:1968年刘胜墓被发现成为当时的热点新闻之一,虽然时间过去了两千余年,但通过随葬品以及墓葬的规模,我们还能看得见、触摸到当时中国人先进的技术和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翻开刘胜的履历,虽然被人讥笑,但刘胜贪图享乐是假象,只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对我们现代人而言,同样有用,身处逆境中应懂得蛰伏,等到时机成熟方可一鸣惊人!

斯人已逝,他对我们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它也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和世界奇迹。

举报/反馈

趣史微视频

561万获赞 27.2万粉丝
历史领域科普up主,欢迎关注~
乘风计划作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