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海洋与湿地

草方格沙障技术是一种治沙的方法,它能够有效的防止风沙侵蚀,并保持水分。草方格就像是一片网状的草地,像我们小时候用的写字本一样,纵横交叉又环环相扣,非常壮观。在方格里面种植一些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它们就像卫兵一样,筑起了一道道“草墙”,纵横交织的“小刷子”就有效的抓住了流沙,把它困住了。

在我国的宁夏地区,正是因为有了草方格固沙法,铁路才能够顺利地在沙漠地区行驶了六七十年,没有被流沙吞没。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计划修建一条连接甘肃兰州和内蒙古包头的包兰铁路,这条铁路需要穿越宁夏中卫的腾格里沙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沙漠铁路,所以防风固沙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那么,草方格是谁发明的呢?有些资料提到,草方格是中国的创新发明,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新。尽管听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然而,事实上,草方格是在1957年由苏联专家彼得洛夫(М.П.Петров)介绍给中国的——麦草方格固沙,中国最早是在宁夏沙坡头运用这一技术的,是由苏联专家设计并指导完成的。这是笔者过去半年来在梳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0910)相关的“40年荒漠化防治策略的创新与提升”的文献材料时,读到《沙都散记》了解到的真实的历史。

几个月来,笔者拜读了陈舜瑶先生写的《沙都散记》这本书,在书的第五章《不平静中的转机》里就明确提到了草方格沙障技术的来源。彼得洛夫的贡献对中国的治沙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时是1957年5月,治沙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们正在苦思焦虑,意外地来了救援——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来了。水保队的业务指导是当时的苏联土库曼科学院院士彼得洛夫。他通过一路观察、发现试验沙障被风吹毁,麦草到处乱飞,主动提出晚走几天,留在沙坡头协助工作。工作站的同志陪同彼得洛夫到沙丘仔细考察了十多天,又取出了这三年半的监测数据供他分析。然后在彼得洛夫的指导下,采取了另一种方式试验,最终实现了“寸草遮丈风”。(陈舜瑶,《沙都散记》,第60-61页)。

在中国科普网的一篇文章中,也记载了这个事情: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就十分重视沙化治理问题,成立了林垦部,组建了冀西沙荒造林局,动员群众,开启了漫漫治沙长路。进入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防沙治沙工作空前高涨,国务院成立了治沙领导小组,在陕西榆林成立了陕北防护林场、在陕西榆林和甘肃民勤等沙区实现了首次飞播造林种草试验,治沙技术不断提高。1956年,包兰铁路沙坡头段50多公里穿越腾格里沙漠,在苏联专家彼得洛夫的指导下,使用草方格沙障固沙技术并取得成功。

所以,我们要感谢彼得洛夫教授,他的草方格固沙技术为我们的沙漠地区提供了宝贵的解决方案,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防止沙漠扩展。他的工作是国际合作中的一部分,为我们带来了治理沙漠的宝贵经验。

草方格沙障技术,属于引进后创新、并非原创,认识到这一点很必要。笔者特别有感触的是,在今天讲究实事求是的时代,表明尊重知识,尊重原创的求实态度,承认别人的贡献,也正是我们坚定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组图来源:陈舜瑶著《沙都散记》,科学出版社。)

【注】本文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文集(第21集)

整理 | Ahua 编辑 | 绿茵

【参考资料】
1.陈舜瑶,《沙都散记》,科学出版社。
2.胡利娟. (2020, 6月16日). 如何治理顽疾“地球癌症”? 专家: "24字方针" 来应对. 中国科普网. 获取自

http://www.kepu.gov.cn/www/page/kepu/famousContent?famousId=aa4a3688028f42d79da6fab7dd057660&id=8fbd90a8c18a4a469502912d487523e3

举报/反馈

中国绿发会

103万获赞 39.8万粉丝
公益基金会,践行生态文明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