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职文官序列中,协办大学士与六部尚书的品级都是从一品,那么在品级同等的情况下,他们哪一个权力更大、地位更高呢?要想搞清楚这一问题,确实颇为棘手。
雍正之前,内阁这一机构几经调整,大学士以及各官品级也发生过诸多的变化。到了雍正八年的时候,内阁的官制逐渐定性,规定不论满、汉大学士其品级均为正一品,通称“中堂”。至此,大学士成为清王朝最高的文官品级,犹如历朝的丞相。
康熙时期,内阁大学士之下是内阁学士,原品为从二品,这个岗位被视为大学士的副手,因职责重大,所以到了乾隆时期,内阁学士一般都兼礼部侍郎衔,所以内阁学士是正二品大员。
雍正初年正值西北用兵,雍正皇帝为了更好地筹划兵事,开始组建军机处,以怡亲王、张廷玉、蒋廷锡等心腹重臣赞襄军务。
内阁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国家的中枢机构,自军机处成立后,内阁的权力逐渐被架空。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士的权力下降了,相反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廷玉的地位反而提升了。
按照雍正的规划,军机处以怡亲王领衔,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等为辅,这样一来张廷玉、蒋廷锡便以大学士的身份兼职军机大臣。
问题是,军机处在内廷,内阁在外朝,处理的政务也有明显的区别。为了让内阁仍能有效地运转,雍正皇帝采取了一个临时措施,特设“署大学士”、“额外大学士”、“协理大学士”来主持内阁工作。
这些“非正宗”大学士的编制是不固定的,只有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在外时才会特设,换言之只要内阁有大学士坐镇,就不会设立冠以其他名目的大学士。
随着军机处的事务越来越多,内阁大学士的本职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凡是兼任军机大臣的大学士,几乎无暇顾及内阁事务。所以到了乾隆四年的时候,在大学士之下常设协办大学士,其品级定为从一品。
协办大学士的数量规定为满、汉各一人,例由各部尚书简任。此后一直到清末,协办大学士之制未发生任何变化。
协办大学士与六部尚书哪个地位高?
通过以上的基本介绍可以得知,协办大学士是内阁的二把手,实际负责具体政务。从权力层面的角度而言,内阁被定义为中枢,六部是具体的行政机构,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上下级关系。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理解,那么内阁就好比现在的国务院,六部就是各部委;大学士就是国务院总理,协办大学士是副总理,而六部尚书就是部长。
问题也没有这么简单,按照现在的级别而言,副总理是副国级领导,部长是部级领导,两者之间显然差了一级。然而协办大学士的品级和各部尚书是一样的,都是从一品,既然品级一样,就比较难以区分了。
事实上情况远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复杂,如果对清代官制略有了解的读者应该很清楚,大学士只有兼任军机大臣才能视为宰相。可实际上有些时候,大学士并非都是军机大臣,乾隆朝的刘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按照定制,军机大臣出缺,按例从在京二品以上官员中简拔,这个标准定的比较低,涵盖了各部侍郎。有清一代,以侍郎入值军机的案例数不胜数。
这样一来就不好对比了,如果说尚书兼任军机大臣,而协办大学士未兼任军机大臣,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显然前者的权力更大、地位更高。
所以要客观地论证协办大学士与尚书的地位,就要设定一个同等的条件,即在不兼任军机大臣的情况下来进行比较。
从晋升的程序来看,凡大学士出缺,例从协办大学士、各部尚书、左都御史中简任。清代的大学士是终身制的,只要不犯错误,皇帝不会无缘无故把在任大学士革职或降级。
内阁大学士正常情况下是满、汉各二人,只有在任大学士退休后,才能补充新的大学士。且首次入阁者,都会从级别较低的体仁阁、东阁大学士干起,等到前面的退休了,才能逐步提升为武英殿、文化殿大学士。
在正常的人事调整中,大学士出缺,协办大学士享有优先权,其次才是尚书、左都御史。但是尚书当中也分三六九等,客观地说,刑部、兵部、工部三部尚书是很难一步到位提升为大学士的,只有吏、户、礼三部享有此项特权。
所以对兵、刑、工三部尚书需要一个过渡阶段,要不先挪挪位置调至其他三部,要不就是先兼任协办大学士,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
以上只是从晋升的角度出发得出协办大学士比尚书享有优先权,但这并不说明协办大学士的权力比尚书大。
内阁由于权力被架空,进入乾隆朝以后几乎形同虚设,实际的行政权在军机处和六部,尤其是吏、户两部尚书位高权重。
且不说协办大学士,如果大学士在不兼任军机大臣、不兼管部务的情况下,其实权也无法与尚书抗衡,无非就是养老熬退休而已。
通过对比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协办大学士地位上略高于六部尚书,至于实际权力就说不好了,得看具体的兼职。